以工程教育认证助推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2021-04-27 01:20郭荣春
科技视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一流育人工程

郭荣春

(山东交通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2019 年4 月2 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这对省属院校来说既是发展机遇又面临挑战。

2016 年6 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三大核心理念,旨在构建“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持续改进之。 标准中,特别强调了对学生的毕业要求——能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 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知识和技能以及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终身学习和社会责任等素养。

地方高校通常办学定位于应用型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大核心理念,恰好能够助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做好这一点,便能成就一流的生源质量和一流的就业质量;按照工程教育认证“产出导向”的理念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构建课程体系,该理念是科学合理的,也是建设一流专业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师资和支撑条件的要求也是与建成一流专业所必备的一流的教师队伍和教学条件相一致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更是建设一流专业所必需的育人机制之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在评价一个学校、专业教学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而健全、有效的领导和组织管理机制是助推一流专业建设的有力保障。 所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助推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将一流专业建设的内容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对照,可得图1 所示的对应关系。 可见,借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提升一流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1 从校级层面上,建立有效的领导和组织管理机制

1.1 制订一流本科建设的系列制度

以“三全育人”为引领,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制订一流本科建设的系列制度。 加大经费投入,用于改善本科教学条件、支持教学改革和激励教师潜心教学。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1.2 建立完善的人事、教务、学工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 不仅仅是专业的责任,同时需要相关二级学院和学校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人事、科研、教务、资产等有关部门应根据专业建设任务书的要求,合理配置人、财、物,在人才引进、科研立项、教材建设、学术交流等各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全力支持专业建设,保障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的实现。

图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一流专业建设对应关系

1.3 建立有效的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

以一流教育质量为价值标准,构建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 树立新的质量至上的专业建设发展观,强化教师专业建设发展质量责任。 以确保本科专业质量为根本前提,充分考虑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与学校办学规模、质量、效益,分类分层推进地方高校本科专业优化调整。 重点支持优势本科专业,对发展势头好,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前沿,产业创新链的核心专业和相关专业予以重点建设和培育。

1.4 建立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

一流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学校应通过相关的政策吸引优秀的、在业内有影响力的专业人才加入一流本科专业中来,实现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为本科专业建设发展储备强大的教师资源,提供人才的基本支撑。

2 从学院层面上,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各种机制

2.1 成立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委员会

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的发展定位、培养目标的制定等予以指导,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评估等工作进行评议,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2.2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以学生为中心,“三全育人”, 需要学院制定协同育人制度,定期召集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者进行工作交流和理论研讨,共建共享双方在教学和管理中的融通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实时交流,共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脚踏实地的学习。

2.3 建立完善的教学激励和约束机制

学院应有相应政策和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明确教师在教学质量提升中承担的责任。 有相应的政策支持选派骨干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积极聘请部分企业专家为企业导师,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4 完善实践教学机制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高校产业实习实训示范基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 为学生搭建工程创新实验技术平台。 以产出需求为导向,完善实践教学机制,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2.5 建立人才引进和考核机制

师资是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确保本科专业保持较高水平与质量的支持与执行主体。 一流本科专业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作保障。 学院应建立相应的机制,在人才引进时充分考虑一流本科专业发展的需求,对引入的人才,考核其对专业发展的贡献度,作为职称晋升和聘任的依据。

3 从专业层面上,按照“提升人文素养、夯实专业基础、突出实践能力”的思路,制订和落实好人才培养方案

3.1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切实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

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培养方案中要注重思政和课程思政相结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使育人的各项工作覆盖学生从进校到毕业的全过程。

3.2 以专业特色差异为基础,调整专业定位

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中,“地方赛道”的高校相对“中央赛道”的高校实力要对弱一些,因此,地方高校要以专业特色差异为着眼点, 围绕特色和差异做文章,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全面的扫描,结合专业发展现状和实力,地方经济特点,确定自身优势特色,与其他地方高校本科专业形成错位发展。 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相匹配的专业定位,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3.3 以产出需求为导向,制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以产出需求为导向是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 依据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反推各培养环节和课程体系,通过持续改进,促成学习成果的达成,达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使培养的学生更受企业欢迎,学生的就业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3.4 以一流教育质量为基石,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科学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专业建设发展高质量产出的核心。 专业建立完善的教学环节质量要求,包括课程环节质量要求,实验环节质量要求,实习环节质量要求,毕业设计质量要求等,并建立多种监控手段来保证各个教学环节对质量要求的执行。依据教学质量要求,严格规范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全过程监控。 进行教学过程信息收集和反馈,通过分析与评价,确定持续改进的内容和方法。

3.5 以职业应用面向为初心,加强专业对接社会适应能力

职业应用面向是确保地方高校本科专业建设发展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桥梁,也是确保专业具有正确办学方向的指南针。 地方高校在专业建设中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坚持应用型,突出地方性,着力特色发展。

3.6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纽带,实现专业建设发展资源储备

专业对行业发展应该有预判,提前布局,适时储备专业发展方向所需的人才,对现有教师,积极提供外出访学和交流机会,提高教师对专业发展前沿的认知。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以提升教学能力。

3.7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打造金课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课程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千米”。 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3.8 以学生科技竞赛为抓手,搭建学生工程能力训练平台

以学生科技竞赛为抓手,搭建工学结合、项目带动(含学科竞赛)、做中学的多维学生工程能力训练平台。

4 结语

综上所述,专业认证是高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本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高校要以专业认证驱动专业建设,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推动专业内涵式发展。 通过专业认证,可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教学质量制度体系、教学资源保障体系、教学质量过程管理体系等,推动成果导向( OBE) 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一流育人工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子午工程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