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N 干预下辅以优质护理措施对消化道穿孔患者术后炎症状态的改善效果

2021-05-07 08:35王英
中外医疗 2021年8期
关键词:穿孔消化道白蛋白

王英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安徽蚌埠 233000

消化道穿孔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群[1]。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年化的加剧,消化道穿孔患病人数逐渐增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由于病情危急,并伴有各种慢性病、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等,易导致院内感染,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治疗时间[2]。以往通常采用肠外营养,但是不符合生理需要,并发症较多,费用较高[3]。现阶段肠内营养得到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保护胃肠道功能,改善营养状态,提高生活质量[4]。该文随机选择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期间在该院医治的60 例消化道穿孔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应用早期肠内营养(EEN)干预辅以优质护理措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在该院医治的60 例消化道穿孔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设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 18 例、 女 12 例;年龄 49~73 岁,平均(58.36±4.25)岁。实验组男 17 例、女 13 例;年龄 47~72岁,平均(58.21±4.3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该研究。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全肠外营养和常规护理措施,术后1~5 d中心静脉导管注入肠外营养混合制剂,同时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监测、用药护理、生活指导等。

给予实验组EEN 干预辅以优质护理,术后第1 天经鼻空肠营养管滴注生理盐水500 mL 生理盐水,术后第2 天使用营养泵通过空肠营养管注入能全力,20~30 mL/h,总量控制在500 mL。术后第3 天评估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剂量至40~60 mL/h,总量控制在1 000 mL。术后第 4 天 70~80 mL/h,总量不超过 1 500 mL。术后第 5天、第 6 天剂量为全量 2 000 mL,100~120 mL/h。肠内营养全量之前的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即术后当日和术后第1 天中心静脉导管注入肠外营养混合制剂,和对照组输入量相同,术后第2 天开始剂量逐渐减少,术后5~7 d 停止输入。同时给予优质护理措施,若存在腹胀等症状,协助患者保持半卧体位,适当抬高床头30°,若身体允许可采取坐位。泵入能全力时可使用加热器加热营养液体,温度控制在35~40℃之间,能够减少肠胃受到的冷刺激,避免出现肠痉挛和肠蠕动加快引起的腹痛、腹胀。输注前后每间隔一段时间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路,确保营养管路通畅。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加强消毒措施,避免肠内营养并发症。主动和患者沟通,讲解早期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解答疑问,提高患者配合度,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疏导,排除紧张、焦虑情绪。

1.3 观察指标

在术后第3 天、 第7 天,检测营养指标和炎症指标。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s),组间差异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 [n (%)],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营养状态

实验组术后第3 天、第7 天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对比(±s)

组别 总蛋白(g/L)术后3 d 术后7 d血清白蛋白(g/L)术后3 d 术后7 d前白蛋白(mg/L)术后3 d 术后7 d对照组(n=30)实验组(n=30)t 值P 值65.12±6.14 69.36±5.98 2.710 0.009 62.52±5.56 66.34±5.18 2.753 0.008 30.29±3.41 34.52±4.13 4.326<0.001 28.56±3.06 32.53±3.84 4.429<0.001 170.86±24.39 184.53±24.58 2.162 0.035 161.39±24.26 176.53±23.29 2.466 0.017

2.2 术后炎症状态

实验组术后第3 天、第7 天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炎症状态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炎症状态对比(±s)

组别 白细胞介素-6(ng/L)术后3 d 术后7 d超敏C 反应蛋白(mg/L)术后3 d 术后7 d对照组(n=30)实验组(n=30)t 值P 值745.36±112.41 659.41±98.47 3.150 0.003 614.03±94.56 510.36±84.23 4.484<0.001 186.45±39.47 132.23±34.26 5.682<0.001 85.13±21.35 36.42±18.46 9.453<0.001

2.3 术后恢复情况

实验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s)

组别 术后排气时间(h) 住院时间(d)对照组(n=30)实验组(n=30)t 值P 值77.23±12.56 68.43±10.28 2.970 0.004 12.29±1.85 9.68±2.09 5.121<0.001

2.4 术后并发症情况

对照组和实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40.00%、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腹胀腹痛发生率上,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n(%)]

3 讨论

消化道穿孔患者术前普遍存在溃疡,由于能量、蛋白质的摄入不足,营养状态较差[5]。通过手术可排出腹腔内污染物质,但是手术也会对身体造成创伤,抑制肠道功能,影响术后恢复[7]。以往临床较多使用肠外营养支持,对改善营养不良和减轻胃肠道功能障碍具有明显作用[9]。然而肠外营养会抑制消化道腺体的释放,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近年来肠内营养逐渐替代肠外营养,得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广泛认可支持。

临床研究发现,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胃肠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恢复,保护肠黏膜的完整性,保持肠粘膜屏障功能,调控正常菌群,防止肠道菌群迁移,减肠外营养带来的不良反应。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来源于肝脏所合成的,是体现消化道疾病患者营养状态的有效指标。从该次研究看出,实验组术后第3 天、第7 天的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表明早期肠内营养辅以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消化道穿孔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早期肠内营养通过加快病人体内肝脏合成蛋白的速度,抑制蛋白分解,进而改善患者营养水平。腹腔感染、弥漫性腹膜炎均会导致白细胞介素-6、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的上升,此类炎症指标反映了机体感染和炎性水平严重程度。该次研究中,实验组术后第3 天、第7 天的白细胞介素-6 水平(659.41±98.47)ng/L、(510.36±84.23)ng/L 低于对照组的(745.36±112.41)ng/L、(614.03±94.56)ng/L;同时术后第 3 天和第7 天的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 (132.23±34.26)mg/L、(36.42±18.46)mg/L 低于对照组的(186.45±39.47)mg/L、(85.13±21.35)mg/L。康丽学者[10]研究中将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上消化道穿孔患者中,结果显示肠内营养组白细胞介素-6(498.24±78.85)ng/L、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32.39±16.48)mg/L 低于肠外营养组(610.26±88.98)ng/L、(86.38±19.26)mg/L,和该次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早期肠内营养辅以优质护理可降低患者的炎症状态。早期肠内营养通过增加机体的合成代谢,有效降低机体炎性反应[11]。

同时该次研究中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是因为早期肠内营养降低了自鼻肠管吸收的胃液量,减少了术后肠梗阻持续时间,增加蛋白质和能量的摄入,从而降低并发症风险[12]。从该次研究结果看出,实验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通过早期肠内营养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同时辅以优质护理措施控制了并发症的出现,患者身心愉悦,从而加快术后康复。

综上所述,EEN 干预辅以优质护理措施应用于消化道穿孔患者术后,可以明显减轻炎症状态,改善营养水平,控制并发症的出现,加快术后康复。

猜你喜欢
穿孔消化道白蛋白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猪的消化道营养
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效果研究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老年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治疗分析
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7例诊治体会
Cu2+、Zn2+和 Pb2+对绿原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影响
嘴和消化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