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思维”:探寻更有品质的学校劳动教育实践

2021-05-08 05:31万莺燕
江西教育B 2021年3期
关键词:劳动思维活动

万莺燕

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很多学校把劳动教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学校劳动教育依然存在价值不统一、课程时间不能保障、实施方式单一、评价体系未整体建构等问题。我们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在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尝试用“项目思维”探寻更有品质的学校劳动教育实践。“项目思维”是一种系统计划与逻辑推进的思维,它关注实践的目标实现与过程价值,强调有始有终、分工合作、总结优化。“项目思维”有利于将复杂的劳动教育实践主题化、系统化、品质化。

一、聚焦问题:以学生为主体,探寻破解之道

“项目思维”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实践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聚焦真实的问题,放大过程价值;让学生通过劳动解决复杂的问题。

1.发现问题:站在参与者的角度上审视劳动教育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劳动教育?怎样的实践更有实效?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要倾听大家的声音。为此,我们学校的老师们将“让每个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成长”作为设计、组织劳动教育实践的核心理念与准则。我们通过现场观察、专题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如有的学生喜欢劳动,但是父母觉得学习更重要,剥夺了学生的劳动“权利”;有的学生不喜欢劳动,不能从劳动中获得成长;有的学生喜欢和同伴一起劳动,不能坚持独自参加劳动等。在访谈中,部分教师认为应该让传统的劳动多一点新鲜感和挑战性,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和乐趣,学会与人合作交往,在劳动中看到期待的生活,并且能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样的劳动教育才更有意义。

我们把师生的需求和建议作为劳动教育的起点,创设有挑战、有意义的项目式活动,让他们在真实的劳动体验中,通过跨学科、社群化的学习方式,通过目标驱动、合作实践,创造价值。

2.价值定位:探寻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今天的劳动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体力锻炼,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劳动教育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如,2020年5月,我们学校教师开发的“21天家务劳动挑战计划”主要聚焦部分学生在家不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缺乏基本劳动技能的问题,我们为1至6年级的学生设计了家务劳动清单,在21天时间里,学生不仅要学会劳动技能,还要主动向家人请教,主动分担家务劳动,在班级和年级的“劳动达人秀”中学会合作与竞争。当学生的潜能被激发、被唤醒时,他们才会更积极、更主动地投入有价值、有挑战的劳动体验中。

3.以终为始:目标与成果的有力驱动

“项目思维”要求我们在活动中先聚焦目标,以终为始,只有确定了终点,才能决定从哪里开始。劳动教育实践中的每项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而且目标是具体、可操作、可实现、可评价的,这样,学生才能在任务驱动下更有激情、更有方向地实践。如,“拜访森林”(森林公园距离学校2.5公里,是重要的劳动教育基地)课程,每个年段的成果预设都很具体,如“豆豆变形记”活动中的豆类美食制作与展示,“巧手事蚕桑”活动后的资料卡设计、蚕丝展示、成果汇报,“守护十岁生日树”中的树木名片设计、树木制品展示,“生存大作战”活动后的小组分享活动收获、评选“生存小达人”等。这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目标和预期成果会成为学生参与活动的持久动力。

二、直面挑战:在真实的情境中打开劳动教育的格局

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师生兴趣的激发与保持、课程与活动的创意设计、过程的组织与优化、评价反馈与成果的凝练等。我们要直面这些挑战,用“项目思维”对课程与活动进行顶层设计、场景重构,打开劳动教育的新格局。

1.顶层设计:基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整体建构

我们要经过系统性的思考后整体建构课程与活动,并且将它们分解成一个个有结果的任务,甚至设置时间节点和阶段性目标,让每个分解的任务可观测,并且有可交付的成果。

在“拜访森林”课程顶层设计中,每个年级对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训练各有侧重,也互有梯度。比如“Hello,树先生”单元,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活动主题和具体要求。一年级开展“这棵小树和我一起入队”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辨认树木并认养树木,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三年级学生可以在森林里寻找合适的树枝,打磨一根属于自己的“魔法棒”,作为“魔法课程”的延续;五年级开展采摘活动,学生学习制作美味的杨梅酱、桑葚茶和水果拼盘;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和整片森林拥抱,挑战野外生存,搭建栖身所和灶台,尝试制作营养餐。这样序列化、有层次、有挑战的沉浸式劳动体验,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2.场景重构:在交互氛围中沉浸式体验

在劳动教育实践领域,我们为学生打造真实的劳动场景,让学生习得生活中必备的系列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耐挫能力与创造能力,帮助学生走进未来社会。在“21天家务劳动挑战计划”体验活动中,我们创设了一系列有挑战的场景:如向家长请教、和家长合作完成家务劳动、独立自主参与家务劳动、参加班级劳动技能挑战赛、参与劳动教育论坛等活动;“拜访森林”课程之“生存大作战”项目实践活动中,学生要在森林公园里通过识别地图、团队合作完成定向越野的任务,通过劳动积累积分,使用积分购买生产资料,利用生产资料为自己搭建野外的栖身所,并为自己制作美食,剩余的劳动成果还可以继续兑换积分,为回校后的后续劳动实践打下基础……这样的场景以学生为主体,具体生动,还有评价反馈,对学生而言每个场景都真实而难忘。

三、建立联结:在合作、借力中让劳动体验升级

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要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面的劳动体验,实现多角度的联结,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实践兴趣,让学生学会在劳动实践中与人合作和自我管理。

1.在多元联结中合作与自我认知

劳动教育实践是学生和同伴与这个世界联结的契机。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合作性联动的机会,比如“拜访森林”课程之“生存大作战”项目中,不管是定向寻宝、搭建栖身所,还是在大草坪上的无火美食节,都需要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共同学习辨别方向、使用劳动工具、尝试营养搭配,在互补互促中探究劳动的学问。这样联结式的劳动发生在伙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当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与他人迅速建立联系时,他就与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联通,不仅在互动中习得劳动技能,更学会合作、分享、与人共处的方法。

2.借助工具与平台让体验升级

疫情期间,我们利用“钉钉”平台开设了美食课堂、美食节,学生、教师和家长可以一起在线学习制作美食,一起在群里晒自己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我们用平台直播义卖替代了传统的“跳蚤市场”,学生在屏幕前学习当主播,把义卖所得款捐给慈善基金会,帮助生活贫困的人。新的平台打开了劳动教育的新视野、新格局,线上线下相互融合,教师、学生和家长合作互动,放大了劳动教育的价值。

3.通过评价和总结优化、完善劳动教育

我们还创新了勞动教育的评价机制,如评选“劳动小能手”“小当家”“小博士”等,在“拜访森林”实践体验中,我们授予学生荣誉称号——“火眼金睛观察家”“金点子设计奖”“理财大师”“爱心天使”“美食家”等,以此激发学生劳动实践的内生动力,促进劳动教育的良性互动。同时我们在每次实践活动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帮助我们积累实践经验,启发我们打破固有思维,在迭代式体验中实现跨越式成长。

基于“项目思维”的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打破了传统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活动主体。学校聚焦劳动教育中的核心问题,通过更有创意、更有温度、更有时代性的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劳动思维活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六小”活动
思维跳跳糖
“活动随手拍”
思维跳跳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