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新时代劳动教育“四重奏”

2021-05-08 05:31张凌丽
江西教育B 2021年3期
关键词:四重奏创造性课程体系

张凌丽

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已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究竟该如何理解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学校应从哪些方面来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常态实施呢?山东省济南市燕柳小学把劳动教育作为践行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立足学校学情,谱写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和谐乐章。

一、把握航向——找准新时代劳动教育重音

劳动是生命的底色。在知识经济社会与人工智能时代,随着劳动方式的快速迭代,劳动已由原来的体力劳动、重复性劳动转化为脑力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的生活也因现代创造性劳动而发生了美丽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也从“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三个方面赋予了劳动教育丰富的内涵。

可见“创造性”已成为劳动教育的时代重音。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首先要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让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的新时代劳动者。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我们提取核心素养中关于创新实践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在创造性劳动中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

学校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强调“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劳动教育不是单纯的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干活流汗的过程中,体会劳动价值;在科学创新、探究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多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思维;在协同合作、劳动服务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劳动效率。活动中,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发现并运用智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课程开发——“打造”新时代劳动教育强音

在以往,很多学校的劳动课存在为开设而开设,以及随机开展、琐碎零散的现象,缺乏课程体系的建设。而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劳动教育要扎实落地就要构建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科学设置有层次的劳动教育内容。

为此,济南市燕柳小学课程化实施创造性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学校STEM教育和科技教育特色优势,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要求和培养目标,着力构建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劳动创造幸福生活”为课程主旨,对劳动教育内容、活动、形态、方式等进行课程固化。

学校结合各学段培养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设置有梯度的创造性劳动教育内容,摆脱了以往劳动教育随意、零散、浅层、低效的状态,让学生在劳动中研究、创造。

学校把创造性劳动教育细化为五个维度(见下表),各项主题面向真实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真实的劳动问题、现象,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劳动工具、方法、设计等,在探究中分析成因,设计器物,改进方法;使学生所知、所想、所做互相联系、融合,并在劳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在上述五个维度中,学生经历了问题提出、实验探究、科技创新的过程,体验着劳动探索的艰辛和兴奋。在活动中,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是真实的、复杂的、多阶段的。真实性意味着探究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复杂性意味着并不是简单劳动技能的模仿操作,而是通过观察、推理、收集、分析等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能;多阶段性意味着学生通过做一些研究发现新问题,然后基于已知信息做出选择和判断。

三、转变方式——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转音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更需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技术实践、科学探索、工程设计,在设计思考、项目活动、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些都与学校近年来进行的STEM教育理念、方法不谋而合。

作为山东省STEM种子学校,济南市燕柳小学把开展STEM教育作为落实校本劳动课程体系的主要方式、实施劳动教育的有力抓手。学校利用STEM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将“劳动创造幸福生活”课程体系的五个维度落到实处。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课程首字母的缩写。从劳动教育的创造性与实践性来说,如有劳动工程设计、安全保护、职业装配的课题时,技术与工程领域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其中的创意、设计、实践、产品等要素是创造性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科学则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解释劳动的方法和客观规律,数学则作为进行探究的基础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劳动实践。因此,我们运用STEM的研究方法来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创造性劳动教育。在具体活动中,既有劳动方法的指导,又有运用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的创新劳动,真正做到让每个人都在活动中研究劳动,在劳动中研究创造。

四、多维评价——“稳建”新时代劳动教育长音

开展劳动教育,要考虑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即教育成效。学校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把劳动教育成效的评价分解为三个具体维度:基本劳动常识的知晓度、劳动情感的认同度、劳动行为的稳定度。

基本劳动常识的知晓度。劳动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对基本的劳动常识有认知,知晓和理解是行动的前提,这是劳动观和良好劳动习惯形成的基础。因此,学生对劳动常识的知晓度是评价劳动教育成效的一个基本指标。

劳动情感的认同度。由认知到行动,需要情感认同作为中介。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知道、理解什么是劳动,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劳动,让学生将勤劳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态度。

劳动行为的稳定度。劳动行为是外显的,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一个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学生,不仅能在学校和家里积极劳动,还会热心参与社会公益劳动。

劳动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个不断努力创新、力求上进的劳动者,都是歌中最动听的音符。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自己的劳动智慧来实施劳动教育,要努力增强学生对劳动的情感认同、理性认知,给学生上好劳动教育这一堂必修课,谱写劳动幸福乐章!

(作者單位:山东省济南市燕柳小学)

猜你喜欢
四重奏创造性课程体系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室内乐小品两首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走西口弦乐四重奏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室内乐组曲《绢道》第二组萨克斯四重奏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