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效果及对通气功能和凝血指标的影响

2021-05-19 13:48吕俊
健康之家 2021年15期
关键词: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沙丁胺醇

吕俊

摘要:目的:分析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ECOPD)的效果及对通气功能和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2019年2月~2020年3月收治的50例慢阻肺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使用掷硬币法对所有患者均分,分别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治疗组患者实施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比对两组患者的血气、凝血指标水平、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通气功能。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 %;经治疗干预,治疗组的血气、凝血指标水平和通气功能都得到了有效改善,并且优于对照组的整体改善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为了提高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加强了对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治疗的应用,改善患者凝血指标,进而保障整体治疗的有效性。

关键词: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慢阻肺急性加重期

慢阻肺疾病是当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一般分为缓解期和急性加重期。急性加重期的患者,临床并发症非常严重,咳嗽和气促等情况也会加重,会超出其平时正常范围,进而发生变异。这就需要对原始的治疗方式进行创新,完善治疗方案[1]。而使用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联合对加重期的慢阻肺患者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改善他们的肺功能,还能够降低住院患者的病死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2019年2月~2020年3月收治的50例慢阻肺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使用掷硬币法对所有患者均分,分别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7.88±2.01) 岁。治疗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40~63岁,平均年龄(56.75±1.65) 岁。此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诊断明确,不存在合并并发症,没有使用糖皮质激素。上述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一般包括吸氧、抗感染、解痉和茶碱类的治疗,并且还要分析和观察患者在治疗中的具体反应情况,保证整体治疗的安全性。

在此基础上,对治疗组进行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治疗。首先给予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AstraZeneca PtyLtd;注册证号:H20140474) ,剂量2 mg;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其适当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33) 5 mg;同时,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Laboratoire Unither;国药准字H20150159) ,控制其剂量500 μg,联合雾化进行吸入,每天1次,观察两组患者在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保證其治疗中的安全性。最后,上述两组患者需要连续治疗10 d以上。

1.3 观察指标

判定疗效指标,主要分为3个等级:显效,患者的基本症状已经得到控制,咳痰、呼吸困难和气短等并发症已经消失;有效,在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有效改善;无效,病情加重。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气、凝血指标水平和通气功能情况[2]。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软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 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 表示,行t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干预后,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7.42 %、98.39 %,差异性显著,(P < 0.05) 。见表1。

2.2 比较两组通气功能

治疗前两组通气功能差异不明显(P > 0.05) ;治疗后,两组通气功能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显著(P < 0.05) 。见表2。

2.3 对比两组血气、凝血指标水平

治疗后,治疗组血气、凝血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3。

3 讨论

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特点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时,发现其属于一种比较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情况下,机体对颗粒等慢性炎症反应比较强。在发生炎症反应的时候,机体中的炎症细胞会释放白三烯,这些炎性介质会对患者的肺结构造成破坏,导致黏液腺增大,增多杯状细胞。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治疗,会造成气道管壁反复损伤,这个损伤在修复这过程中,其气道结构会重塑,进而导致患者的气道狭窄、气流受限,对患者的呼吸系统带来影响。

布地奈德作为一种糖皮质激素,其抗炎性比较好。再加上其属于一种皮质类固醇药物,能够与糖皮质激素受体进行融合。所以,其与局部抗炎活性比较,在全身给药治疗方面存在非常好的优势[3]。且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应用,不仅可以抑制气道高反应,还可以腺体地分泌,对气道进行修复。沙丁胺醇是一种选择性比较强的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以通过刺激肾上腺能受体,不断提高环磷腺苷的水平,在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同时,更好地缓解患者气道狭窄情况,在5 min中就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持续时间为4~6 h。

此外,在临床治疗中指导患者科学吸入用异丙托溴铵,可以通过具体的作用机制,让支气管平滑肌的局部产生抗胆碱能作用,适当扩张支气管,并且这种药物与沙丁胺醇的协同作用,还能够强化支气管的舒张作用,作用效果更加持久,促进吸入布地奈德可以更深入地被吸入到肺部和气道中,起到更好的抗炎作用。

由于糖皮质激素的抗炎效果比较好,还具有非常好的抗渗出和抗过敏等效果,所以其在临床气道炎症治疗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属于其中最为常见的治疗药物。这种药物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有效应用,可以改善他们的低氧血症,促进肺功能的恢复。但是,如果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因此,当前临床上经常使用雾化吸入方法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治疗。布地奈德作为一种中小肾上腺皮质激素,整体的局部作用效果非常好,可以通过雾化吸入,大大降低气道炎症的发生率,及时解除支气管的痉挛[4]。同时,布地奈德还可以促进转录β2受体基因,在此基础上增强β2受体在人体细胞表面的数量,强化支气管平滑肌的敏感性。

沙丁胺醇可以对支气管平滑肌上的受体进行选择性刺激,让平滑肌能够得以舒张,在此基础上适当扩张气道,并且此药物还可以促进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转移速度,更好地缓解患者的缺氧症状。此药物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具有非常好的协同作用,所以在临床上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布地奈德与沙丁胺醇雾化吸入联合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基本症状,还能够改善他们的肺功能。

传统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主要方式有祛痰、氧疗联合抗感染以及药物等。但是,上述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会导致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然而,雾化吸入药物作为新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方式,其可以在较高浓度下,更加迅速与的气道黏膜的下受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效果,并且这种治疗方式的耐受性比较强[5]。布地奈德、沙丁胺醇以及异丙托溴铵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治疗中的有效应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对气道进行适当扩张,减轻患者在治疗中的气道内炎症反应,进而起到快速的抗感染效果。

由于布地奈德、沙丁胺醇以及异丙托溴铵这些药物都是通过雾化吸入装置,将药物直接送到患者的肺部,能够与气道的黏膜以及其黏膜下受体有效结合,进而发挥整体的治疗作用[6]。这种方式还可以让药物充分进入到患者深部的肺泡,整体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同时,上述三种药物的聯合应用,还能够发挥出非常好的协同作用。其中,沙丁胺醇可以充分扩张气道,布地奈德可以对气道中的炎症反应进行抑制,进而起到更好的抗感染效果。

由此可见,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治疗,整体疗效更加确切,在改善患者通气功能及凝血指标的基础上,为治疗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秀珠,王树录.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疗效及对通气功能、凝血指标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5):721-723.

[2]段晓燕.对急性加重期慢阻肺采用布地奈德辅助复方异丙托溴铵治疗的效果观察[J].智慧健康,2021,7(30):117-119.

[3]潘永良.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应用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及复方异丙托溴铵治疗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20,26(23):100-102.

[4]王永强.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三联治疗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4):461-463.

[5]刘江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J].医学信息,2019,32(20):150-152.

[6]吴秀艳.舒适护理在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慢阻肺急性发作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160-161.

猜你喜欢
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沙丁胺醇
布地奈德及特布他林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老年慢阻肺的临床效果
福莫特罗与沙丁胺醇治疗儿童性哮喘的临床效果比较
布地奈德联合华法林钠对结肠炎患者的治疗价值评析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在低温等离子刀切除扁桃体术后的应用
多索茶碱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Meta分析及治疗策略
沐舒坦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分析
瘦肉精(硫酸沙丁胺醇)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分析
持续静滴氨茶碱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分析
吸入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气雾剂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观察
苏黄止咳胶囊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感染后咳嗽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