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2021-05-21 08:35周凌颖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文底蕴探索语文教学

周凌颖

摘要:“文道统一”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主要特点。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局限于传授学科知识,更要重视丰富小学生的人文底蕴,依托文本,重视拓展,充分实践,着力创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底蕴;探索

“文道统一”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课程,语文教学有着特殊的使命。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是要掌握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优秀文化熏陶,提升人文底蕴。从识字、写字到阅读,从写作、口语交际再到综合性学习,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不仅掌握了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方法,而且能通过语文学习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当下,依托语文教学提升学生人文底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已成为语文教学探索的新方向。

一、小学语文教学丰富学生人文底蕴的意义

人文底蕴是一个人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撑。小学生的人文底蕴,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实践证明,通过语文学科教学,教师可以积淀和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一)落实语文学科性质的需要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既具有知识性、工具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语言的艺术性。“文道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它同其他学科、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现实联系得更为广泛。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科特点,努力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有组织的社会实践中挖掘人文元素,帮助学生加深人文底蕴。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无疑为学科教学提供了既明确又清晰的方向,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是国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更是国家赋予教师的新使命。

在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中,有对人文底蕴的明确的要求:“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心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此外,还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人才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丰富的人文底蕴是重要的标准之一。因为人文底蕴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它甚至会超越知识本身的作用,成为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必要条件。人文底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多种修养和文化的聚合,需要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慢慢培养和积淀,教育则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语文学科教学不能将课堂固化为单一的知识传授,必须承担起丰富学生人文底蕴的重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丰富学生人文底蕴的策略

基于对语文教学丰富小学生人文底蕴的认识,教师应实施以下教学策略。

(一)依托文本,积淀人文知识

语文课堂虽承载着学习语文知识的重任,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习是综合性知识的积淀,文本是学习人文知识的有效载体。任课教师一定要借助这一载体传授更多的人文知识,以此丰富小学生的人文底蕴。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既有语言、历史,也有文学、政治,还有法律、艺术等等,看似包罗万象,又似乎触手可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依托文本让学生认识字、词,句,通过句段品析体会文章结构、表达方式、修辞运用;认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的分类;认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常见的修辞等。

但是,学会语言知识仅仅是基础,是保底的教学;书里还有更多的人文知识潜藏于其中;有的还常游离于文本之外。教师需要开阔视野,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课内学习,同时也要重视课外的拓展;既要关注单科教学,也要重视学科整合;让学生借助文本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有一篇经典文章《日月潭》,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认读字词,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正确书写生字,领会到日月潭的美,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基本完成了。

依托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还可适当延伸,帮助学生丰富人文底蕴。

(二)重视拓展,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视拓展,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重视拓展必须要注重实效性,关注拓展的内容是否以学生生命的成长为前提,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

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抓住文本、抓住教学的每一个契机,生成、激发和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原动力;帮助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为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打好基础。

统编教材三年上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会了解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能体会到当时社会的冷漠与残酷,但仅仅了解这些还不够。换个角度想,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小女孩依然没有放弃对光明的期许,依然憧憬美好的未来,这样的精神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启迪。因此,教师既要走进文本,还要走出文本,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并进行适当拓展,鼓励学生珍爱现有的生活,珍爱宝贵的生命,在有限的生命中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提升生命价值。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关于童年的几个故事都是很好的教育元素。正如冰心所说:“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教師让学生领略童年的美好,在感知别人故事的同时,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当然,每个生命的成长都会遇到这样那样无法预知的困难。如果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能够不断地借助文本适度拓展,恰到好处地点拨、提醒,就会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这种拓展会积蓄学生成长的能量,让他们更加从容地走向未来。

(三)充分实践,丰富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追求,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语文教学关乎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教师要从实践入手。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合作学习中根植人文情怀,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要摒弃单一的以写为主的作业形式,通过创新性、创造性、活动式作业彰显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通过多样的社会实践、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反思、成长。

统编语文教材中,很多作者都是中外名家,在学习他们的某一篇文章之后,教师若能适当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将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有机结合,学生在与作品对话的过程中,就能加深人文底蕴、丰富人文情怀,他们就会日渐懂得尊重,懂得关心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单元,父爱、母爱都是学生生命中最常拥有、也最容易忽略的情感;而舐犊之情,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在学习了这些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写写父母的故事,在写作实践中回顾生命成长中的更多温暖,这样的教学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人文情怀。

还有的教师会经常组织一些和语文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观看经典影片、参观博物馆、走进大自然,等等。语文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真正看到社会中不同群体的生活样态,看到不同生命的呈现状态;从而丰富小学生的人文情怀。

(四)着力创新,增强审美情趣

关于审美情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语文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优质的语文教育,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就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

例如,有些语文教师观看了央视的“汉字书写大赛”之后,在班级开展汉字书写大赛,激励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字。同样,还有根据“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好聲音”衍生出的“班级诗词大会”“班级好声音”等。这些活动方式有模仿的痕迹,但对学生而言却是一种创新。

任何的尝试都好过单一的欣赏,欣赏只停留在旁观的层面,参与才是真正的走近。教师只有多一些心思,多一些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学生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才能在生活中创造美和升华美。

统编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的选择都体现了文质兼美的特点,适于诵读与应用,是非常好的载体。有的教师在学生学过了大量的写景文章后,在班级开展“我是小导游”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组内学生共同撰写解说稿、设计PPT、推选小导游。此举既发挥了合作的功效,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欣赏祖国山河之美,欣赏个人的成果之美,让审美情趣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郑国民,关惠文.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7.

[3]丁浩川.基于大语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到结合之策[J].中华少年. 2019(34).

[4]丁闪闪.大语文教育,以学生为本——浅谈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整合问题[J].中国农村教育. 2019(32).

[5]赵红娟.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J].课外语文. 2019(16).

[6]王瑾.小学语文课内外勾连的有效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8).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人文底蕴探索语文教学
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与创新
落实“文化基础”改变设计理念
浅谈新课程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