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和对肢体功能的影响

2021-05-24 10:47衣松山王京生
健康之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胫骨骨折肢体功能

衣松山 王京生

关键词:胫骨骨折;微创经皮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肢体功能

胫骨骨折包括胫骨干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后者是膝关节创伤中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既往有调查表明,胫腓骨干骨折在全身骨折中约占9.45%,10岁以下儿童尤为多见。胫骨骨折的致病因素较多,如重物打击、踢伤、高处坠落等,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局部畸形等,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等。内固定术是当前临床治疗胫骨骨折的常用方案,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会造成较大的局部损伤,不利于关节功能康复。近些年,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微创经皮内固定术逐渐用于胫骨骨折治疗。为更好地指导胫骨骨折治疗,本研究主要探讨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和对肢体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胫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8~74岁,平均(39.8±10.7)岁;AO分型:A型11例,B型10例,C型9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7~72岁,平均(40.8±9.8)岁;AO分型:A型13例,B型10例,C型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胫骨骨折,有手术治疗指征,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活动性出血、恶性肿瘤患者等。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行硬膜外麻醉,于胫骨远端前外侧作长约15 cm的弧形切口,分离皮肤、皮下筋膜等组织,最大限度地暴露骨折断端并进行解剖复位,使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随后将钢板贴在骨折断端表层,使用电钻进行钻孔,拧入螺钉,有效固定钢板,取出克氏针,常规关闭切口。试验组采用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协助患者取仰卧位,麻醉显效后根据胫骨骨折的范围及严重程度,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于骨折处作一长3~5 cm的手术切口,显露相关组织,不切开骨膜,在组织肌肉和骨膜之间作一潜行隧道,随后插入长度适中的接骨板,把3~4枚螺钉拧进骨折的远、近端,用松质骨螺钉固定关节面,常规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1)围术期基本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2 h的数字疼痛评估法(NRS)评分[1],NRS分值范围0~10分,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剧烈。(2)术后6个月评估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优:未见感染、骨不连情况,主诉无疼痛,肢体活动正常,能正常参与日常生活及工作活动;良:无切口感染、骨不连情况,肢体活动轻度受限,对生活工作稍有影响;差:肢体活动显著受限,血管、神经严重损伤,疼痛显著,生活工作效率显著降低。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3)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骨折延迟愈合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基本情况比较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12 h 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手术用时、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试验组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试验组出现骨折延迟愈合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1/30),对照组出现切口感染2例、内固定物松动2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6/30)。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针对胫骨骨折,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固定,将会取得不同的效果。胫骨的前内侧仅有少许软组织,血供条件偏差。骨膜及滋养动脉是胫骨干血液供应的基础,而滋养动脉发挥着主要作用。胫骨骨折一旦发生,丧失了滋养动脉的血液供应,那么骨折愈合所需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骨膜。所以,进行手术固定时应注意对软组织进行保护和修复。如果过度强调解剖复位,则会增加对骨折端血液供应的破坏,导致骨折延迟愈合[2]。

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逐层切开皮肤等组织,复位和固定骨折端,具有操作简单、医疗费用支出少等优点。但过分强调解剖复位,需要广泛地剥离骨膜及软组织,严重破坏骨折端的血液供应,术后容易出现骨折延迟愈合、钢板外露等并发症。微创经皮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时不会对骨膜进行剥离,避免骨折端的血液供应造成破坏,功能复位以后进行“长钢板,少螺钉”固定,通常能取得满意的固定效果,特别是经检查确定骨折线为长螺旋形或斜形以及大段粉碎骨折时,这种内固定治疗技术的优越性更为显著。

微创经皮内固定术主要特征有:一是灵活运用了桥接钢板理论固定骨折端[3];二是施术者要全面了解胫骨骨折周围解剖情况,加强骨折端血管及神经等重要结构的保护,较好地维护其生物学环境的完整性,特殊情况下可以配合使用小切口充分进行钝性分离操作,尽量不要压迫或牵拉重要神经、血管等;三是有效联合运用了肌腱复位和间接复位操作技术,复位操作时,手法动作一定要轻柔,将对受损处理骨质及其周围软组织带来的损伤降到最低。术中严禁过度追求骨折端的解剖复位,力争做到复位操作时维持患肢的肢体长度,及时矫正骨折端的旋转、成角畸形等不良情况;四是具备弹性固定的特性。骨折端存有一定微动情况,对骨痂形成、生長过程形成一定刺激,更能促进骨折愈合过程,改善关节功能,减轻疼痛。

本研究中,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12 h 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手术用时、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证实了微创经皮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性,和既往部分文献报道结果一致[4]。既往也研究发现,如果胫骨骨折是胫骨干中下段横行骨折(AO分型对应A3型)时,因局部骨膜嵌对骨折断端的加压坚强固定时,强制性采用微创经皮内固定技术会适得其反,延长骨折愈合时间[5]。

综上所述,微创经皮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有助于短缩手术用时,减少术中失血量,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石武谛,柯雯昙.关节镜下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疼痛应激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比较[J].创伤外科杂志,2019,21(3):201-205.

[2]扈延龄,徐凤磊,李春燕,等.双反牵引复位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中远段粉碎性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8,26(12):1140-1142.

[3]潘年进.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6):94-95.

[4]王红继,李大鹏.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二期治疗合并复合伤的胫骨干开放性骨折体会[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9):1515-1516.

[5]邹剑,范鑫斌,张长青.胫骨远端骨折:经皮钢板内固定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1(9):821-824.

猜你喜欢
胫骨骨折肢体功能
交锁髓内钉加扩髓产物植骨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的效果分析
LCP联合拉力螺钉治疗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分析
内侧柱支撑重建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
开放植骨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研究
卒中单元康复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自锁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在胫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对比
浅析早期健康教育对促进脑血栓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有效性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社区综合康复的疗效观察
康复介入时间对小儿中重度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