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效果观察

2021-05-24 07:53
医药前沿 2021年6期
关键词:肩峰肱骨入路

方 杰

(武汉市蔡甸区中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肱骨近端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若骨折容易出现股缺血性坏死。肱骨近端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传统治疗方式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但是该术式的创伤性较大,恢复时间较长,患者术后容易出现感染,并且导致骨折延迟愈合等问题[1¯2]。近年来,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评估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应用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的价值,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40 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

对照组,24 例男性、16 例女性;年龄37 岁~77 岁,平均年龄(49.64±5.24)岁。其中,高处坠落伤21 例、跌倒伤10 例、交通事故伤9 例。

观察组,26 例男性、14 例女性;年龄34 岁~75 岁,平均年龄(49.55±5.17)岁。其中,高处坠落伤20 例、跌倒伤11 例、交通事故伤9 例。

两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患者确诊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此次在伦理委员会批准下进行。排除标准:血液疾病患者;癌症患者;临床资料缺失的患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体位选择仰卧位,将患者患侧的肩背垫高后,施行全身麻醉或者臂丛麻醉,于胸大肌三角肌位置进行切口入路,解剖复位患者的骨折部位,使用普通钢板进行固定,术后进行抗感染治疗,悬吊患肢。

观察组接受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体位选择沙滩椅体位,采用全身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前使用记号笔标记腋神经走行与肩峰位置。术前常规铺巾,在患者的肩峰前缘向肱骨外上踝方向做纵形切口(长度为5 cm ~7 cm),充分暴露患者的三角肌,放置钢板,利用C 型X 线透视,分析骨折的复位效果,冲洗创面后,留置溢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采用Neer 评分法,分为优(Neer 评分在90 ~100 分)、良(Neer 评分在80 ~89 分)、可(Neer 评分在70 ~79 分)、差(Neer 评分<70 分)。

(2)观察两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固定松动、肱骨头坏死、肩峰下撞击、关节僵硬等。

(3)观察两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SAS 焦虑和SDS 抑郁评分、SF¯36 生活质量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 处理,用(%)表示治疗总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用χ2检验。应用(± s)表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焦虑和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组间差异用t检验。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两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

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观察两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出现1 例肱骨头坏死,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对照组,出现3 例内固定松动、3 例肱骨头坏死、1 例肩峰下撞击、2 例关节僵硬,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50%。

两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χ2=7.3143,P=0.0068)。

2.3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焦虑和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小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焦虑和抑郁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焦虑和抑郁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焦虑评分/分观察组 40 62.31±10.25 91.36±12.50 22.15±5.63对照组 40 97.63±11.65 128.36±13.36 43.26±8.61 t 14.3958 12.7902 12.9782 P 0.0000 0.0000 0.0000组别 n 抑郁评分/分 生活质量评分/分观察组 40 22.34±4.62 89.96±2.63对照组 40 45.51±5.82 80.14±2.44 t 19.7206 17.3118 P 0.0000 0.0000

3.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通过手术复位以及稳定骨关节,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患侧肩关节功能,若手术复位不良、骨质流失,会导致内固定失败。常规治疗方式使用钢板固定术治疗,多数患者在术后反应疼痛强烈,容易出现并发症[3¯5]。

人体肱骨的近端解剖结构比较精细,在手术最后那个需要尽可能的避开暴露的肱动脉与腋神经。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可以减少静脉与神经损伤,还可以避免头静脉牵拉损伤,以此降低患肢水肿的发生率[6¯8]。手术的入路方式对于术后并发症具有显著的影响。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是从无血管的三角肌前纤维见钝性分离进入,不会破坏肱骨头血供,手术的出血量少,并且手术时间段,不仅可以保护骨折端的血供情况,还可以促进术后恢复[9¯10]。临床上为避免腋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术前需要在肩峰下进行标记,术中轻柔的钝性分离三角肌纤维,后使用手指逐步探知三角肌,术中需要明确腋神经血管位置,术中保护神经血管束,避免在手术中过度牵拉神经血管。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小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以获得显著成效,具有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肩峰肱骨入路
冈上肌出口位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肩峰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关节镜下喙肩韧带松解在微创治疗肩峰撞击征中的作用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