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影》中学习记叙文的几点写作技巧

2021-05-25 03:29范迎杰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15期
关键词:特写镜头写作技巧橘子

范迎杰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背影》是他的代表作。该文写于1925年,迄今已近百年,但依然成为中学语文课本里不可或缺的一篇,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

《背影》的长盛不衰,意味着它一定有打动读者的力量,在写法上应该是比较成熟、有效的。如果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本文当属一篇记叙文。而记叙文是中小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的典型文体。那么,《背影》对于我们写作记叙文能有哪些帮助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一、真情实感才动人

《背影》一文为何能始终在读者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呢?应该说,最关键的一点,是它能够打动读者。而能打动读者的,从根本上来说,只能是文中浓烈的真情实感。读完《背影》,文中那种时近时远、时浓时淡充满着抵触、误解、悔恨、感动等复杂情感的父子关系,是很多人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的共同记忆。因此,它特别能引起读者特别是男性读者的共鸣。人们仿佛能从中读出自己与父亲的影子,并生发出一种感同身受的阅读效果,觉得朱自清写的好像就是读者自己的一些故事。那么,我们就不难从中体会到好文章的一大魅力,那就是——能用真情实感打动读者!从古至今,这也是无数传世名篇获得读者认可的重要原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讲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没有比作者那种由衷而发、饱含真诚的情感更能打动读者之心的了。真情实感,就如同一篇好文章的生命线。缺乏真情实感,文章就如行尸走肉、枯花败叶,毫无灵魂和生命可言,也就不必谈感染力了。读者一旦识破作者的虚情假意、无病呻吟,则很容易立马就对文章生发出一种强烈的反感,即便文章辞藻华丽、文采斐然,也往往无济于事。因此,用真情实感去打动人,应是我们写作记叙文时首先要牢记的。

二、化虚为实好落脚

《背影》的第一段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段话看似简短,但仔细揣摩,却似乎能感受到一个记叙文写作的基本理念:要善于化虚为实,而不能只是就虚言虚。所谓的虚,就是指上文提到的真情实感。具体到《背影》一文中,我们都知道,虽然作者在第一段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其实,从全文来看,作者真正不能忘记的,是父亲对我那份深挚的关爱和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乃至愧疚之情。这些,是虚的,是内在的,是精神层面的。虽然它们充当了这篇文章的灵魂,但是,如果作者不能用一些实实在在的内容去支撑它们、验证它们、阐释它们,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仍是很难产生共鸣的。而如果打动不了读者,再深刻、再难忘的情感,也是没有实现写作意义的。所以,从记叙文写作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设法将虚的情感转化为实的素材,通过一点一滴的往事、经历来让读者感受到鲜活的情感。当然,这就自然引发出一个素材选择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会苦恼于选材难的问题,其实,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源泉。学生必须建立起从自己的人生经历、阅读感受、观察体验中寻找素材的良好习惯。

三、细节刻画能出彩

《背影》中最精彩的部分,當属父亲去给“我”买橘子那一段吧,其观察之细致、描写之细腻、言语之感人,历来为大家津津乐道。此处特别能体现标题中“背影”二字的含义,变相回答了文章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那么,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写作技巧呢?——细节刻画。这里讲的细节刻画又可称之为“特写”,它跟影视剧里为了凸显某个人物的特殊形象或某个特殊情境时往往会来个特写镜头是一样的道理。《背影》中就是对父亲去为“我”买橘子那一刻的形象作了特写。作者不吝笔墨地去写父亲的语言、动作、衣着、神情等方面,父亲去的时候写得很细,父亲回来的时候还是写得很细,在此基础上再写自己望着父亲的背影流下眼泪。这就充满了令人感动的力量,因为读者能透过这些特写镜头看到父子情深,看到关爱与愧疚。假如作者只用三两句带过,写成“父亲去买橘子了,买好后回来放到我旁边,然后就离去了,我很感动,哭了”,这还能让读者受到触动吗?显然很难。从全文来看,如果连这个部分作者也是一笔带过,那么,就立即显得如同一篇流水账似的无主、无次、无详、无略了。读者或许只能从中读出一份平淡和朴实,却很难再有深刻的触动。即便文中的“我”最后也是哭了,但对读者来说,可就哭得太假了,一点也显不出真情实感来。所以,在记叙文写作中,我们不应平均着墨,不要一根粗线条从头画到尾,而应该有粗有细,富于变化,尤其要在细处多下功夫,不妨适时来些特写镜头,从而让读者印象深刻、受到触动。

四、抒议结合显主题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记叙文当然要以记叙为主,并以描写为重要的辅助手段。但我们不要忘了,这并不意味着记叙文就绝对排斥其它表达方式。好的记叙文,往往是多种表达方式灵活搭配而不是死板一块的。在《背影》一文中,作者就是这样运用自如的。文中明显是以记叙为主,描写为辅,但一些字数不多却恰如其分的抒情、议论之语也是自然流露。比如,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中,一句“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的感慨就很能击中读者的泪点,令人感叹世事沧桑、变化无常。一句“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让读者不禁想象出父子两人曾经有过的紧张关系。一句“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很容易促使读者想到:一段父子情,必定是有起点也有终点的,那个曾经为“我”爬上爬下买橘子的父亲,此生还能再见一面吗?这怎能不令人唏嘘不已!可以说,这种安排,不仅没有冲淡文体特征,恰恰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让全文的临门一脚踢得酣畅淋漓、自然而然。这种安排,既符合作者作为文中主角的正常反应,也符合读者的赏析期待。一篇文章,记叙了那么多,描写得那么细,究竟是为了什么?你总得给读者一个交代吧。这些抒情或议论,就是一种适时的交代。因此,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需要恰当地安排,而不是一味地规避,用得好,就能更上一层楼,实现文章主题的升华。

面对记叙文写作这项学习任务,有些学生常颇感迷茫,甚至畏难却步,不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我们不妨建议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多看看课本中的名篇吧,那里就有很多可资借鉴的写作技巧。跟着课本去学习写作技巧,这既是正道,也是捷径。

猜你喜欢
特写镜头写作技巧橘子
橘皮猜想
多角度优化写作技巧教学的方法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技巧的策略分析
巧妙点拨写作技巧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写作技巧教学策略
摘橘子
沉下去,浮起来
浅谈特写镜头在电视专题片中的作用
穿越幽暗的隧道,世界重见天光
特写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