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银白鱼食性初步分析

2021-05-25 01:54张丽媛杨剑虹熊清海安莉
水产科技情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银白滇池摄食

张丽媛 杨剑虹 熊清海 安莉

(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000)

银白鱼(Anabariliusalburnops)隶属于鲤科(Cyprinidae)、白鱼属(Anabarilius),俗称小白鱼,属中小型鱼类,为滇池特有种。20世纪60年代,银白鱼曾是滇池的主要渔获之一,与多鳞白鱼一起占滇池总鱼产量的30%[1],之后银白鱼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目前已极少见到,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处于濒危状态[2],属云南省级保护动物。开展银白鱼人工繁殖技术科研攻关,建立人工种群,实现增殖放流,促进其在滇池水体自然生长繁殖是一种积极的补救措施。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在滇池渔业资源常规调查中发现有极少量银白鱼个体存在,随后获昆明市滇池土著鱼保护研究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支持,在滇池管理局的许可下开展银白鱼保护研究。饵料食物是影响鱼类种群分布和发展的重要生态因子。鱼类的摄食不仅可以使其获得能量以维持自身的生存、生长和繁殖,同时还能够对鱼类群体的行动规律、食物关系、饵料环境以至种群的数量变动产生影响[3]。目前尚未见有关银白鱼食性研究的报道。本试验对银白鱼的摄食形态、食物组成、摄食节律等进行研究,了解其营养生态位,以期充实该物种生物学资料,为银白鱼的人工繁育、驯养和滇池鱼类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资料。

1 材料和方法

1.1 银白鱼来源和食物分析

食性分析样本来源于2016—2019年在滇池进行的红鳍原鲌资源调查中捕获的银白鱼。调查采用机拖网的方法进行采集,每次采集时间约1 h,靠岸后从渔获物中寻找银白鱼样本。如发现银白鱼样本,当即进行常规生物学测量并解剖,测量其全长、体长、体质量等指标,解剖观察其口腔、鳃、肠道等摄食器官的形态特征,目测肠道充塞度,通过消化道内的食物充塞度判断摄食强度。食物充塞度分为6级(0~5级),0级为空肠管或肠管中有极少量食物,1级为食物占肠管的1/4,2级为食物占肠管的2/4,以此类推,5级为肠管膨胀,食物极多。肠道内含物用5 %的福尔马林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用显微镜和解剖镜进行食物种类鉴定,在解剖镜下用1 mL计数框计数。消化程度较高的食物类别主要依据残留骨片、附肢、甲壳和鳞片等较难消化的器官进行鉴定,尽量鉴定到属。

1.2 数据处理

根据样本特点,用出现率百分比分析银白鱼食物的组成。

出现率(%)=(含某种食物肠管数量/含有食物团的肠管数量)×100

(1)

摄食强度是鱼类摄食生态学研究中的1项重要内容,能够反映鱼类摄食节律的变化情况。摄食强度研究的指标有充塞度、饱满度指数和摄食率等。

饱满度指数(%)=(食物团质量/鱼体净体质量)×100

(2)

摄食率(%)=(有食物的消化道数/总消化道数)×100

(3)

试验数据采用EXCEL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表1 不同季节样本采集情况

2 结果

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银白鱼样本31尾,其中春季8尾、夏季8尾、秋季6尾、冬季9尾。样本体长在82~300 mm,体质量在5.3~328.5 g(见表1)。

2.1 银白鱼摄食形态特征

2.1.1 口腔、咽和鳃

银白鱼吻尖,口端位或次上位,口裂斜向上,后端伸达鼻孔前缘正下方,下颌略向上突出,嵌入上颌凹陷处,上颌具有可伸缩的角质唇,上下颌之间由折扇形的肉质相连,可使口最大程度张开,口完全张开时呈圆筒状;口内无齿,具隆起的梨形舌状结构,后咽背壁有角质垫,腹面有下咽齿3行,呈2.4.4~5.4.2排列,末端弯曲呈钩状;4对鳃弓略向内斜弯,第1鳃弓外侧鳃耙呈43~50排列。

2.1.2 食道和肠

银白鱼无胃,前肠充当食道功能,直接与后咽部相连,相对膨大,壁厚,外周覆盖脂肪组织。整条肠道只有前肠段有2道弯曲折叠,中肠、后肠通过肠系膜与体腔壁相连,几乎与体腔壁平行,直达肛门,肠道总长度仅为鱼体长的1.3倍左右,相对较短,肠道肌肉发达,由前往后逐渐变细,外壁光滑有弹性,内壁有纵向褶皱。

2.2 食物组成

银白鱼肠道中检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鳞片等。浮游植物有3门7属,其中蓝藻门2属,硅藻门2属,绿藻门3属;浮游动物11属,其中轮虫3属,枝角类5属,桡足类3属;同时还鉴定出小型鱼类、虾类和水生昆虫(见表2)。

表2 银白鱼食物种类出现率的季节变化

2.3 摄食强度季节变化

银白鱼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均有摄食,但摄食强度在不同季节有一定变化(见表3)。冬季摄食率最高,为100%;夏、秋季次之,摄食率分别为87.50%、83.33%;春季摄食率最低,为50.00%。饱满指数与摄食率的变化基本一致。

表3 银白鱼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

3 讨论

3.1 银白鱼的摄食形态特征和食性

银白鱼体形中段稍粗,头尾稍尖细。从体轴来看,头尾轴最长,背腹轴较短,左右轴最短。这种体形可将水的阻力减至最低限度,耗费最小的能量就可以获得最大的游泳速度。加上其吻尖口正,有利于觅取游动的饵料生物。该鱼口裂较大,口咽腔较宽阔,鳃耙在白鱼属中相对较密,可过滤藻类、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咽部有齿,利于嚼碎个体较大的食物;肠道短而粗、壁厚,收缩扩张能力强,内附大量褶皱,消化力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符合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鱼类的消化道特征。在食物组成方面,银白鱼肠道里既有动物性成分又有植物性成分。就食物出现率这一指标看,动物性成分出现率较高。综上,可认为银白鱼基本为偏动物性的杂食性鱼类。至于每种饵料在其食物组成中所占的比例,有待进一步对食物进行相对重要性指数分析。

3.2 食物选择

由检出的浮游植物中发现,绿藻门丝藻属在各季节均有出现,而滇池优势种蓝藻在各批次样本中的出现率并不高,这可能与银白鱼对食物的选择有关。浮游动物中,龟甲轮属、溞属、盘肠溞属、象鼻溞属的出现率较高,同时它们是滇池浮游动物优势种,说明银白鱼食性中的主要浮游动物与滇池水体中的优势浮游动物相一致。不同季节银白鱼食物组成和出现率不同,说明鱼类食物组成受饵料生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影响,取决于鱼类自身的喜好和饵料生物的易得性[4],因此银白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可能与滇池水体中饵料种类、丰度随季节的变化有关。

银白鱼的食性特征可以为其人工批量驯养时饵料的配制提供参考。但在自然条件下,其食物组成易受饵料种类、丰度和容易获得程度等因素影响,因此在银白鱼具体人工驯养实践中,还需综合比较不同饵料的饲养效果,以获得最佳饵料配方。

3.3 摄食强度

鱼类的摄食强度受个体发育、水文条件和饵料生物变化等因素影响,是鱼类对环境适应性的体现[4]。银白鱼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表明,春季(3月份)银白鱼摄食强度最低。结合样本解剖情况进行分析,可能是正值银白鱼产卵期,性成熟的银白鱼基本停止摄食所致。冬季(1月份)银白鱼摄食率最高,可能是因为需要为繁殖期的消耗进行大量能量储备。鱼类的摄食强度通常还受季节的影响,不同季节,水域环境的饵料生物多样性和丰度不同[4]。本试验结果表明,除繁殖季节外,银白鱼夏、秋、冬三季均有较高的摄食率,这可能是因为滇池水温的年度温差较小,湖体饵料生物多样性和丰度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所以未对银白鱼摄食产生较大影响。

目前滇池银白鱼尚处于濒危状态,样本的稀缺性使得目前难以获得足够的样本以开展详细的摄食生态学研究。有待在后续条件充分时进一步对银白鱼食物相对重要性指数,不同季节、年龄段、性别乃至昼夜节律的摄食变化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猜你喜欢
银白滇池摄食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鲁娟的诗
鲁娟的诗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冬天里藏着春天
轻则摄食减慢,重则大量死鱼!加州鲈养殖亚硝酸盐超标,预防处理如何做好?
笼养灰胸竹鸡入冬前日摄食量规律的研究
滇池湿地,美回来了
摄食紫菜粉等4种单一饵料的蚤状溞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