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写生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2021-05-26 01:00王元芳
书画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临县黄土高原物象

王元芳

关键词:山水画;写生;地域性

山水画写生是20世纪以来广为推崇的一种中国画学习方式,多位老前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写生的重要性。山水画写生与西方绘画的风景写生有本质区别,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方式、表现方式不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画家内心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来分析,山水画写生更多趋向主观性写生,与西方绘画的写实有一定的区别。虽然风格的形成不是某一要素能决定的,但是地域的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等也会直接影响艺术家绘画风格的形成。

一、山水画写生的重要性

山水画的发展自古以来在各画科中总是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并及时反映时代的面貌。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即指时代造就新笔墨。不同时期的山水画都有其深刻的时代烙印。同时,山水画又离不开“师法自然”。“自然”恒久不变,各时期的山水画家都“师法自然”,却传达出不同的意境。这与“中得心源”有很大关系。山水画家对真山真水的体会不同,其作品表达出的山水意境也不同。

画家写生时要尽量得自然之真、自然之性,以便突出山水画的地域特征,表现不同地域山水的特点,既能写其真又能体现山水的当代性。这即是山水画写生的两大重点:在写生中熟练运用传统笔墨表现真山真水,努力提高笔墨的运用能力;写生中要师法自然,从自然山川中寻求更好地表现当代山水的新笔墨,同时把个人情思与当下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写生是临摹和创作间的桥梁和纽带,只有通过临摹,我们才能理解和把握山水画的各种技法和图式。林容生先生说:“临摹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了解,而不是应用。通过写生我们可以去观察、体验和了解我们临摹过程中所看到的古人的山水画技法,并分析它与自然的关系。”

二、山水画写生要体现地域性特征

山水画发展至今,风格各异。写意与工笔并存,水墨与青绿、墨彩兼得。山水画的面貌也各不相同,这与画家个人的修养、心境、笔墨表现及师承有密切关系,同时更与所表现之物—自然山川密不可分。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即以地域划分山水画的门派,一直沿用至今。山水画家要善于发现并表现不同地域的特点,同时运用恰如其分的笔墨,创作出既有辨识度,又能反映当下时代精神的作品。这便是山水画写生的意义所在。

陆俨少曾说:“一个山水画家,必须深入名山大川,观察大自然之精神面貌,扩展视野,增强感受,提高意境,丰富技巧。”[2]这一点他做到了,而且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领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搜尽奇峰打草稿”,最终将各地山川的精华融汇并提炼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依据地形地貌的不同和自身对物象的理解,随时调整笔墨与表现方法。纵观山水史,有许多画家一生只观照一个地方,对这一处景致进行深入了解、探索。由此也出现了自古以来的各种门派:华山派、黄山派等。这些画家不会涉及太多,不是广,而是精、深,这样便能较快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沈周一生在吴中山水中徜徉,几乎足不出吴中,那里的环境对他的作品及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3]。

三、吕梁临县地区山水画写生的地域性

吕梁临县地区地处晋西北,吕梁山西侧,与陕西佳县、吴堡县隔河相望。临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古老文明之邑[4]。临县还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全国最早的解放区之一,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临县工作和生活过。其中碛口古镇山峦起伏,墚峁连绵,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成为山水画家乐于表现的题材。1989年10月,吴冠中先生在游览碛口时无意发现了一个很古老又很讲究的古村—李家山,他把李家山比喻成與世隔绝的桃花源。他说:“李家山是在特殊历史条件、特殊地形地貌和传统观念等综合因素下产生的特殊村落的孤例。”近些年来,来此地的画家和学生络绎不绝,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挖掘了更多的写生基地,像孙家沟、南圪垛村等。他们向这片黄土地吸取营养,又不断用作品回馈这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神奇和伟大。

宗炳认为绘画的原理就是“ 应目会心”。“应目”就是面对实物写生,也就是“外师造化”;“会心”就是艺术加工,也就是“中得心源”[5]。如果画得很好,与真实景物形神相似,则能让看画者产生共鸣。吴冠中先生对李家山的贡献不只是那一番评价。他曾在此地写生几幅作品,其“应目会心”之作使观者产生共鸣,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人来此游览写生。当代画家林容生、何加林等都来此游历山川,实地写生,既师古人,又师造化,融会贯通,创作出了独特的艺术作品。

北方山川众多,但山形石质不同。太行山巍然耸立,山石质地坚硬,树木葱郁;而黄土高原给我们一种荒凉和一望无尽的苍茫感。太行山直耸入云;而黄土高原则是横向延展,一道沟壑迈过去又是一道墚。太行山具有纪念碑式的宏伟气势,而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则像是人的一生经历。因此,经常画太行山的画家,转身去画黄土高原,很难轻易去领悟它的内涵。这就需要进行傅抱石先生所讲的游和悟。游,就是每到一处,必先深入观察,从各个角度观察它的结构,分析它的特征,做到全面了解,这样作画时才会心中有数。切忌看到什么画什么,一定要深入生活进行山水画写生。要在生活中多尝试没有画过的内容,来激发作画的热情。而“悟”往往被人忽略。初学者单纯认为把客观物象照搬上去就可以了,这也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错误。“悟”是画家对客观物象的主观反应,是对自然物象的升华,是将自然物象转换为艺术形象的重要过程。

每个画家根据对客观物象理解的不同,在创作时都要进行艺术加工,突出物象的特质,进而表达出画家个人的思想。为了突出重点,可以适当舍弃相对次要的物象。这样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观者很容易感受到作者的意图。画家要熟悉物象之间的本质区别,并能运用相应的技法进行处理。太行山石质坚硬、树木挺拔,在运用笔墨上就会干脆利落,像斧劈皴、折带皴等就能很好地表现其质感。黄土高原以土质为主,笔墨表达上要相对温润一些。

在中国的西北部,大多都是黄土高原地貌。而相比其他地区的黄土高原,临县黄土高原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水资源相对丰富。其境内贯穿着一条湫水河,最终汇入临县边境的黄河。在两条河的滋润下,临县黄土高原在画家笔下也更加具有一种灵性。地域的特殊性带给了画家无穷的写生激情和创作资源。

围绕碛口古镇的一些村落也有其各自的面貌。在李家山特殊地形上建造的窑屋犹如别具一格的城堡,在画家关注的焦点。还有许多以沟和墚等命名的村庄,高低起伏的丘陵,错落有致的窑屋,村边流淌的小河,屋上袅袅的炊烟,以及河边几何形状的麦田和菜地,都是画家们热衷的表现对象。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展出了几幅以李家山为题材的大幅山水作品,表现风格与时俱进:抽象的块面、鲜艳的色彩都折射出当代人对黄土高原的关注和表现欲望。画家用特殊的笔墨表达了对这一带人文景致的热爱。透过作品,观者感受到作者的思考,也能感受到其所表现的黄土高原的灵魂。只有身临其境,对景写生,才能准确地把握写生对象的精神。山水画写生,就是锻炼笔墨、造型、构图等能力的最好方法,要多尝试,多深入。自然是艺术的范本,画家必须向自然学习。正如陈平先生所言:山水画写生正是山水画这个系统中的不变因素,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山水画发展的方向、水平、质量和形态。

猜你喜欢
临县黄土高原物象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我国黄土高原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及风土人情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深度贫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临县野菜资源现状调查与开发建议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临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黄河哺育了黄土高原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