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书法初探

2021-05-26 01:00贺雨萱
书画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宇宙书法

贺雨萱

关键词:书法;宇宙;观念艺术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是中国古人对宇宙的认识。时至今日,人类已经明确地意识到百万年在宇宙中只不过是转眼一瞬。有记载的人类文明史截至目前也就仅仅几千年而已,其断代已可分远古、中古、近古。那么亿万年以后,我们这段历史又该如何标识呢?以亿万年后的人类视角观之,我们所谓的“远古”“中古”“近古”合起来只是沧海一粟。书法在亿万年后的人类世界中是否还存在呢?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得够长,也许就不会纠结书法是否要创新、是否要无限制地进行新形式的探索这类问题,因为我们知道革新将是无可避免的。

视书法创新为怪兽、固守传统的人往往存在着一种尚古的情怀,这是可以理解的。追求书法的“古”,也意味着追寻古雅生活的韵味之美。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驱走了诸如枯藤落叶、斜峰夕阳、孤舟野渡这些农业文明的意象,空灵悠远的小令和一唱三叹的古风嵌不进钢铁世界”[1]。人工智能是不必回应地域与文脉的[2],而太空探索更加脱离中国传统文化所关注的人伦日用。“这使现代主义最终落下了冰冷、无人情味、无个性、无场所性的硬伤。”

书法如同一叶小舟,为了适应未来的社会,势必要更新材料和工具,操作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那么,未来我们将如何安顿书法的意味呢?或者说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接续文脉呢?

“哲学上有一个古老的思想实验‘忒修斯之船,描述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地维修和替换部件,比如一旦有零部件坏掉就会被替换。其中悖论在于,如果所有的功能部件都被替换过,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船?还是变成了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从何时起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虽然零部件已经和原来的船完全不同,但只要各个部件之间仍然还能够契合,现在能够运作的船就还是那条忒修斯之船,这就是作为整体的重要性。”[3]假设未来书法创作不再使用我们记忆中的笔墨纸砚,或者书写的内容不再是诗词文章歌赋,作为一个整体的艺术,书法依然可以依托新材料、工具和新方式传承其本源的意味。

20世纪的观念艺术理论告诉我们,观念艺术可以超越材料和形式,只要能够将艺术呈现给观众。其旨在展示艺术从构思转化为作品的过程,从而让观众了解创作者的思想,同时通过声音、影像或实物使得观众改变传统欣赏习惯。可以想象,未来书写的纸张不再是平面的,而是一种可以吸收墨汁的空气状的三维物质。观者在欣赏金文书法作品时,触碰空气状的作品就能感受到先秦时代青铜器的质感或汉代简牍的纹理;欣赏一幅展厅中的书法作品,只须站在前面就能感受到创作者用笔的微妙。今天,智能交互技术已经能够初步实现上述设想[4]。这种虚拟现实的艺术旨在表达人的思想。书之道,“几微要妙”。如果科技能够展现创作过程中的微妙变化,那么未来的书法艺术也许在某种角度上会比传统书法更加贴近人文。福柯认为,人类应该把现代性看作是一种态度而不是历史的一个阶段。将现代性作为态度,也就是指我们能够更加开放地接纳新科技,豁达地看待日新月异的艺术变革,将研究视野扩展至遥不可及的未来。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毛笔退出了日常的书写工具,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电脑码字直接代替了书写。这意味着书法用于传播、认知的功能减弱,因此书法需要重新考虑自身的价值,一成不变必然无法长久保持书法的生命力。”[5]书法逐漸失去了固有的实用性也只是近一百年间发生的事情。由于时间还太短,技术革新尚且处于不被多数人看好的状态,而对于如何用传统形式传承正统的书法也还在讨论中。如果随着时间推移,传统书法的基本属性又有部分被剥离,那么未来世界的书法到底是怎样的呢?在笔者的设想中,书法的创作主体是人,这是书法艺术最终不可剥离的属性,也是书法作为一门独特艺术存在于未来世界的根本。回到上文提到的“忒修斯之船”,如果书法艺术作为“忒修斯之船”,当部件全部更换过以后,那么其整体性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书法创作者的思想。这同时也就涉及了书法艺术的传承问题。无论是今天还是未来的书法传承者,都应该对传统书法进行深入学习。这样书法创作者的大脑中既包含过去的文明,又存在着新时期的思维意识。创作者就会一手连接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因此,只要人类始终保有书法的历史、文化、技法,那么科技无论如何革新,即使在遥远的未来,书法艺术的整体性也都会通过人类的思维重新整合并再现。

猜你喜欢
宇宙书法
宇宙像个甜甜圈
宇宙第一群
你知道宇宙的 起源吗?
这宇宙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
书法等
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