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钩沉出鸿篇

2021-05-26 01:00胡小龙
书画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书法史战国书法艺术

胡小龙

战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战国文字书写或镌刻在各种材料上,其形式包括玺印、权量、符节、兵器、货币、陶器、石刻、玉简、竹简、木牍和帛书等。其无论在内容、形式、规格还是布局等方面都包含着丰富的书法艺术形态,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也使得战国书法研究成为继殷商甲骨文和金文书法研究后又一个崭新的艺术研究领域。

华南师范大学吴晓懿教授为中山大学古文字学博士及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其专著《战国书法研究》一书是多年研究的力作。首先,该书提出以简帛为主的书写性文献与以铜器为主的题铭类文献构成战国书法研究的两大内容,并阐明其是中国早期书法篆刻艺术的基本形态;其次,该书利用了考古学、古文字学、图像学、书法学和笔迹学等原理进行跨学科研究,总结了战国书法发展的一些重要规律;最后,该书从笔画与偏旁的省略、形体的分合与讹误、地域性书写特点、书写群体与用笔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对战国时期各国的书法艺术特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该书利用简牍、玺印、封泥等出土文献,并结合传世文献疏证,考察当时史官、士人所从事的书法活动,寻绎书法篆刻群体构成和演进的情况,得出新的结论,即史官、工官和士人是构成书法群体的中坚力量,担负着记录文字和传承文化的使命,对字体演变和书写风格的变化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作者发现各国文字已经开始注重点画形态的变化,字形的不稳定和书写风格的多样性是战国书法艺术的一大特点。战国时期曾出现过的古隶、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等,是我国书法史上多种字体并存、繁简变化最为复杂的阶段,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填补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段空白。

作者根据自己制定的《战国书法常用字表》进行认真分析,明确指出:“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列国纷争,社会巨变,各国文化的特点尤为明显,同字异形的情况十分普遍。春秋时期的文字已经脱胎于西周金文,到了战国时期已走上自由式的发展道路。六国的文字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异体字,偏旁位置的不固定和形体的讹变,是导致战国书法的艺术形态纷繁迥异的主要原因。”表面看来,不同国家文字所包含的多样艺术形态,似乎是各自发展的,但若从甲骨文到小篆的文字发展史看,六国文字只是文字演变的一个部分,在文字演变发展史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如今我们面对数量惊人的出土竹简木牍,可以想象当时应有一支庞大的书法群体从事书写活动而且异常活跃。由于时代发展,当时的社会书写量不断增大,对由复杂笔画构成的汉字进行简化处理势在必行,简单快捷的书写必然成为追求的目标。因出土简牍文献上对抄写者没有过多的记载,所以研究者往往忽视他们的存在。目前通过简牍字迹特征的图像分析来研究他们用笔技巧和方法,如起承转收的笔法、圆转纵伸的笔势、率直稚趣的笔意等。该书对上述内容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分析,为研究抄手的个性特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该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战国早期至秦统一六国前书法艺术发展和形式特征的专著,主要采用文献考据结合出土实物进行求证的方法,全面、具体、翔实地阐明了当时不同文字载体的题铭与書写的审美情趣、笔墨形态等,凸显了战国书法在中国书法史和艺术史上的地位,揭示了战国书法的发展规律和书写特征,对于我国早期书法史、艺术史研究乃至文字学研究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猜你喜欢
书法史战国书法艺术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从书法典籍谈临摹与仿书的区别
书法史上的养生名帖研究
孟母教子
极简中国书法史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
东亚书法史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