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施性规划到规划的实施
——汤山矿坑公园规划设计思考

2021-05-28 09:05雒建利马宁丁孟雄
建筑技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矿坑景观公园

雒建利 马宁 丁孟雄

1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 南京同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汤山于2015年获批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此后相继获得“温泉风情小镇”等殊荣。虽然在2017年南京市开展新一轮城市设计调整前,汤山的用地格局、市政路网等已具备一定基础,但是由于整体定位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汤山区域的空间特色、整体风貌、功能定位等均面临整合与优化。与此同时,区域内大量建设项目也在同步推进,故而这一轮城市设计在开始之初便明确了面向实施的核心思路,以切实服务于汤山的发展建设。汤山矿坑公园的设计就是这次城市设计实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总体城市设计几乎同步开展(图1)。

1 总体城市设计的重要触媒

汤山总体城市设计以“山、汤、城”三大特色要素的和谐共生为目标,通过对绿廊、水廊、视廊的梳理,力图形成掩映在山水之间、疏密有致、各具特色的“四片八园”组团结构(图2)。在这一总体结构中,矿坑公园所在的位置是山水廊道和服务功能交汇的重要空间节点,是带动整体空间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

从汤水河远眺采石场关闭后留下的废弃场地和四个裸露在山林中的巨大宕口,突兀的灰白色岩体宛如一个个伤疤,废弃的场景与度假区的整体氛围格格不入(图3)。从基地的原始情况来看,这确实是急需开展整治修复的对象。为此,城市设计提出以生态修复活化的理念打造矿坑公园,使其成为“城市双修”类项目的典范,变废为宝。2017年,矿坑公园项目上报住建部,成为南京“城市双修”首个试点项目。

同时,由于汤山核心区一直以来都以温泉为主题进行相关建设,缺乏其他主题体验的公共空间,于是遵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期待矿坑公园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处公共开放的、具有活力和新颖体验的休闲场所,并以矿坑公园作为总体城市设计实施的启动区,成为带动一系列公共项目建设的样板。

所以,矿坑公园设计不是一个孤立的项目,它与汤山总体区域的发展、公共体系的建构、城市双修的导向、人民群众的需求都息息相关,是城市设计实施的重要触媒。

2 基于实施性的矿坑公园规划设计

项目的主题定位策划是规划设计开展前的首要工作。在2004年矿坑公园的前身——龙泉采石场正式关闭后,历版规划方案中对该片区的定位均为温泉酒店集群。经过多年建设,美泉路沿线以北同山体结合的诸多地块大多已建设为酒店和疗养机构,仅剩矿坑公园区段可以承载新业态和新场所。随着旅游度假市场逐渐进入内容为王的时代,汤山需要新的IP主题和非传统的体验内容。在经历多次沟通探讨后,片区最终被定位为开放共享的市民公园、具有场景张力的双修公园、创新体验的主题公园(图4)。

定位明确后,地块级的概念设计随之开展。国内外的废弃工业遗迹改造案例并不少见,就矿坑而言在国内已有辰山矿坑公园、佘山深坑酒店等实践案例。因此,如何塑造特色、打造不一样的空间场景,是概念设计开展后的直接挑战。

2.1 生态修复是基本目标

从工矿遗存到城市公园,需要对一系列空间要素进行生态景观处理。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裸露的崖壁。在当时的讨论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思路是采取喷灌技术进行复绿,使公园在远观时整体和谐,但这样的处理方式技术难度较高,也会呈现出一种试图模糊场地记忆的生硬感;另一种思路是保留具有张力和戏剧感的场地特征,对崖壁进行安全消险,使其成为公共活动的标志性背景。最终我们决定采用后者,保留汤山矿坑的场地特征和记忆,将崖壁作为安全、可感知的要素呈现给公众。

1 汤山总体城市设计效果图

2 总体城市设计规划结构

3 宕口周边场地原貌

4 2008-2017城市设计方案调整

崖壁之下的矿坑将成为体验最为特殊的场所。对此我们的思路是保留水景,一方面是因为矿坑本身可以存蓄雨水,另一方面则是可以引入“温泉”这一特色要素,形成其他区域难以呈现的主题特色。对于场地内及周边的植被修复,在比邻自然山体的区域可进行人工复绿,修补林相;而在采矿形成的堆土区则采取景观花海的方式来打造生态景观,因地制宜地完善整体植被生态。公园南部有连片的水塘,在场地内也有若干冲沟,在此基础上我们串连起分散的水体形成完整水系,在塑造景观的同时也将其打造成为雨水净化的生态区。对于场地内的砖窑、民居、工程设备等人工遗存,我们也将其保留利用,延续场地的文脉记忆(图5)。

2.2 功能再生是活力源泉

明确了公园整体的景观生态策略之后,功能活动的选择是另一大挑战。场地内的各个宕口在形态、高差、围合关系、崖壁肌理和植被环境上均有各自的独特性,具有差异化处理的基础和条件:最西侧宕口整体向南开敞,场地也较为平整开阔,如同天然的展演秀场,适合开展艺术活动;第二个宕口的崖壁肌理颇具特色,同时外围植被环境较好,可以作为生态教育、地质观察的特色场景;第三个宕口高差最大、围合关系最完整,具有最大的场景张力,适合打造为一处具有文化属性的标志性地理景观;最东侧宕口空间环境最为安谧,私密性较好,可以作为矿坑温泉浴场。

依托四处各具特色的宕口矿坑,我们构想了艺术活动、生态教育、文化景观和温泉体验四个主题,以与环境契合的特色空间为核心组织相应的主题片区。

在不同的主题片区,根据所设定的目标客群和未来建设运营策略,我们构想了儿童探索乐园、山坡花海景观、健康运动步道、帐篷营地和亲水活动区等具有吸引力的功能与景观。同时作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公园和具有一定目的地属性的活动区域,我们布局了游客中心、休憩茶室、特色餐厅、文化中心、酒店、商业街和温泉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作为功能服务节点(图6)。

2.3 空间整合是实施手段

根据场地条件和发展策略,从崖、坡、谷、湖、台等要素入手,以各宕口为核心打造目的地级核心景观,依托相应的主题特色,建构了艺术文创、探险乐园、文化展示、山水景观、旅游休闲等五大体验片区(图7)。

在交通组织上,仅保留一条车行环线以保障必要的机动车使用,串联各主题片区形成横向联系。其余游览路径则鼓励步行、助力车、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方式,串联各个可以观赏、游览、驻留的景观节点,形成体验丰富的枝状网络(图8)。

在种植布局上,以坡地山林为本底营造自然生境,在环线所围合的开敞活动空间区域则以开阔的大地景观花海为主,穿插具有特色的种植区域。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变化,打造一条南北贯穿的完整水系,从精致的矿坑水景,经过叠水山溪的层层过滤,最终汇聚于南侧的亲水活动区,成为贯穿场地的另一体验线索。

根据功能组织和自身环境的动静分区,将酒店、温泉中心等经营类服务配套集中布局,以保障公共空间的开敞环境品质。面向所有使用者的公共类配套服务则采取了相互呼应的散点布局,落位于景观资源最佳的区域,同时也成为周边视觉焦点的关键节点。通过生态基底、宕口核心、主题片区、特色节点的多层次空间耦合,形成未来公园发展建设的结构骨架(图9)。

2.4 人本设计是核心价值

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贯穿于规划设计的全流程中。在矿坑公园概念和方案的推进中,是按照收费景区模式还是开放公园模式来建设曾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最终我们决定将其打造成一个面向全体市民开放的公共公园,并将最优的环境和核心体验内容布局在开放区域中,在公园的边缘区域则设置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酒店、温泉中心等服务配套。

公园的开放性势必将带来多元的市民活动需求,而如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便是随之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对公园的功能主题构想实质上是针对不同年龄段市民的郊游体验侧重点来建立的:为青少年人群建立生态学习、地质观察区域;为青年人群建立文化艺术、聚会打卡板块;为家庭人群打造以亲子乐园为核心老幼咸宜的核心景观区域。这些不同的区域通过适合全民游赏的漫步道串联起来,以此为人们创造在公园中相遇、同游同乐的机遇。

人本设计的理念在矿坑公园有着纵向和横向的延伸。在纵向上,我们希望这里可以成为一个具有可持续生命力和活力的公共空间,在一期启动时可以将矿坑、公园景观和特色节点作为核心吸引物,在后续建设中不断完善特色体验配套设施,争取每两三年都有新的体验内容向市民开放和呈现(图10)。

在横向上,希望以矿坑公园为节点,带动南侧的小镇客厅,联动东部的温泉公园,进一步提升汤山区域的人气和空间品质,更为全面地服务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

5 矿坑公园方案草图

6 矿坑公园服务配套

7 矿坑公园功能主题

8 矿坑公园流线组织

3 矿坑公园规划设计的实施过程

规划设计完成之后,如何精准落实成为关键。我们将规划实施分为整体景观设计、节点标志性建筑设计、特色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三个子项,在规划设计的统一协调下逐步展开。针对每个子项目我们都整理了设计资源库,推荐相对合适的设计单位和设计师,并结合总体定位提出初步的设计任务书。

景观设计是矿坑公园实施的基础,选择一个合适的景观设计单位将会奠定整个公园的气质和调性。张唐景观曾经和笔者在很多商业项目上有过交集,他们的作品展现出现代风格的景观设计手法和对市民参与性的关注,是这个项目景观设计的最佳人选。但他们对政府项目的完成度没有把握,政府部门对一个私营事务所负责这样的大型设计也顾虑重重。我们在向张唐景观介绍规划方案时坦诚地表达了总体思路,一个真正的城市公园服务于最广大的市民大众,这是再精致的商品社区花园也无法实现的。同时由于团队能力较为复合,我们也向政府方面承诺如果出现问题会及时跟进解决。经过多次沟通协调,最终促成了合作并呈现出双方都比较满意的结果。在景观初期亮相之后,矿坑公园立刻成为南京市民节假日亲子休闲娱乐的打卡热点。

标志性的节点建筑是整个公园的亮点,也会确立整个公园设计的品质和价值导向。项目单位邀请负责汤山总体城市设计的王建国院士召集国内著名的建筑师负责三个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工作。通过深入沟通与现场踏勘,建筑师各自选择了自己最有感触的场地和擅长的类型开展设计工作。其中王建国院士在原有民居基础上重建了一座新的滨水茶室,孟建民院士在最具标志性的山坡位置设计了星空餐厅,韩冬青教授在入口人流疏散处设计了游客服务中心。三个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各具特色且互相呼应,最终呈现的效果获得了业界和公众的广泛好评。

整体景观和标志性建筑奠定了基础之后,整个园区的风貌基本确立。其余建筑项目的设计就相对自由,百花齐放,以增加园区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其中东南大学李飚、唐芃团队用数字建造方式设计了景观桥,建筑师李竹用创新钢木结构设计了公共卫生间,建筑师杨志疆在原有砖窑基础上用清水砖设计了先锋书店等,笔者作为建筑师也负责了矿坑温泉体验中心的设计。加上若干景观艺术装置及亮化灯光等设计,为整个公园增加了更加丰富的色彩。

在整个城市设计实施工作的推进中,以景观设计为基础,设计大师牵头,设计集群百花齐放,共同完成了一次高水平、重创新、强协作的全过程设计(图11)。

9 矿坑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10 矿坑公园启动区方案模型

11 各专业团队调研讨论

4 结语

与常规的业主、设计团队之间通过时间节点管控“任务—成果”的推进模式不同,在矿坑公园项目设计推进中,城市设计团队参与到重要项目从决策到实施的全流程、全周期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服务业主甲方,也负责配合组织各专业团队的任务衔接和实施协同。团队的参与内容不仅限于传统城市设计的管控要求,而且会更进一步发挥规划和建筑、景观、运营等不同专业的协调配合,同时在部分区段承担概念建筑设计的工作。

城市设计的实施需要专业细分,通过跨界的多元团队处理不同的设计任务,细分的同时仍需要系统整合,以具有实施指导价值的城市设计来进行整体组织控制。因此,这一过程是城市设计深度下沉的过程,是全过程参与的过程,是多专业协同的过程,也是长期可持续服务的过程。这一理念在开展汤山城市设计工作之初,设计团队和业主方就达成了共识。在整个汤山城市设计过程中和主要成果完成后,这一服务工作仍在继续。矿坑公园的设计开始于2017年3月,在2018年12月7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多方多角度的共同努力,多维度的检视协同,各细分团队的专业能力,最终实现了整个过程中从管控到实施的无缝衔接,我们也体验了将规划蓝图变为现实的无限满足(图12,13)。

矿坑公园开园以来,接待人流量近100万人次,并作为从践行“两山理论”实施生态修复,到今天成为消费者“有价值的主张”的活力场所的案例,于2020年7月三次登上央视。废弃矿山的华丽转身,城市公共空间的激活,市民游客的认可喜爱,成为检视本次城市设计实施效果的有力佐证。

12 公园建成后航拍

13 城市设计实施路径

图片来源

图1,2,4,6~9来源于同道设计;图3来源于王建国院士工作室;图10来源于张唐景观;图12来源于中建八局,张吉源摄影;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或自摄。

猜你喜欢
矿坑景观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在公园里玩
矿坑地区景观修复改造模式与技术研究
《景观平面图》
访小龙潭煤矿
矿坑
预应力锚固技术在矿坑边坡支护中的实践研究
一见如故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