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李大钊研究发文现状分析
——从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管窥

2021-05-29 01:13李亚平
关键词:中共党史唐山李大钊

李亚平

(唐山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唐山 063000)

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社科学报在承担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支持高校社科学报在保持各高校主办的现有格局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各地和各校的实际和特色,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塑造各自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1]。在该意见指导下,《唐山学院学报》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努力结合地域文化,不断探索特色化发展路线,在2005年开设“唐山经济社会文化”特色栏目的基础上,又经过多年酝酿和多方咨询论证,于2016年以李大钊研究为切入点,开设了“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

一、开设“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的初衷与意义

李大钊是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人,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正如中共党史学科的奠基人张静如先生所说:“李大钊的学说、功业和人格魅力是非常宝贵的思想资源,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2]基于此,《唐山学院学报》深入挖掘李大钊研究资源,开设了“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建设李大钊和中共党史研究的思想阵地和学术园地,推动李大钊研究的深入开展,弘扬大钊精神,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栏目的初衷具体来讲,希望实现以下四方面的目标:一是搭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李大钊研究成果发布、交流平台,传播优秀学术成果,弘扬大钊精神;二是通过积极刊发博士生、硕士生稿件,优化李大钊研究队伍,助力培育学术新人;三是推进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的建设,同时加强校内相关学科和李大钊研究基地建设,实现学报和学科的良性互动发展与提升;四是通过特色栏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唐山学院学报》的影响力。

二、“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概况

自2016年开栏至2020年底,“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共发文108篇,占同期学报刊发论文的20.1%。其中关键词含有“李大钊”的论文有87篇,占同期中国知网“学术期刊”论文库中收录关键词含有“李大钊”的论文(759篇)的11.5%,可见,“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已成为传播李大钊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之一,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现对栏目载文的作者情况、研究主题、引用下载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一)作者情况

1.作者年龄分布

在108篇论文中,以作者(独著论文)和第一作者(合著论文)信息为准,作者的出生年代覆盖了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其中,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作者有26人,占比24.1%;年龄低于60岁的作者有82人,占比75.9%。而60年代出生的作者发文量最高,为栏目的骨干作者群,详见图1。

图1 作者出生年代与发文篇数

2.作者职称、学历分布

职称方面,在108篇论文中,以第一作者信息为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作者有66人,占比61.1%,且为博士生导师者34人,占比31.5%。

学历方面,拥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生作者共68人,占比63.0%;拥有硕士学位和在读硕士研究生作者共32人,占比29.6%。

3.作者单位及所在地域

作者队伍中,高校教师和学生作者93人,占比86.1%;各级党史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作者12人,占比11.1%。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和硕博研究生是李大钊研究的重要群体,是栏目的主要作者群。

作者单位所在的地域覆盖了19个省份(含直辖市),其中北京市40篇、河北省16篇、天津市13篇。从地域分布可见,北京、河北、天津的高校和研究机构非常重视并积极从事李大钊研究,是李大钊研究的重镇。这一数据也从侧面反映出作为李大钊家乡学报开设的李大钊研究的专栏,得到了京津冀李大钊研究群体的大力支持。

(二)载文主题情况

关键词是对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并起着方便检索的作用。现对关键词含有“李大钊”的论文进行主题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李大钊的思想研究,主要是李大钊的革命思想(建党、社会主义等)、学术思想(史学、教育学等)。如,梁柱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探索与思考——以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为基点》分析了李大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和选择助力了他对中国革命发展新方向、新道路的探索与思考,指出了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不仅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新取向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而且其中的一些观点对今天仍然有启迪作用[3];邹兆辰的《李大钊对西方史学史学科的开创性贡献指出了李大钊的史学思想对史学学科的开创性贡献[4]以及《李大钊对中共早期军事斗争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重大贡献》《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形成及特色》《李大钊民生思想的发展脉络与根本质变》等。二是新的史料发现与挖掘。如,王世儒的《解读李大钊在云南旅京学会的讲演词》阐述了1924年4月20日李大钊参加的重要活动及其讲演词,此演讲词为一新的史料发现,这一发现不仅为已出版的《李大钊全集》增补一篇新的文稿,而且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李大钊与发起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以及与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的爱国进步学生们的密切关系[5];刘国有的《新发现李大钊史料集注》则列举了一些尚未见之于学术研究的涉及李大钊的新史料。三是李大钊与其他人物的交往研究。如,《“岂寻常风义所可限哉”——李大钊与章士钊的交谊》阐述了李大钊与章士钊两人在日本时的相识、相知,后因政见不和而分道扬镳,但是仍然保持宛如清塘的私人挚情[6];《李大钊与蒋梦麟的公交私谊》详细阐述了李大钊与蒋梦麟共理校务、默契合作中结下的深厚友谊[7]。四是李大钊研究史方面的研究。如,2016年9月推出的吴汉全、周良书等撰写的追思中共党史学科创始人张静如先生学术人生的主题文章;学报编辑部为2017年李大钊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所作的综述;韩一德的《第一次全国李大钊学术讨论会的回顾》介绍了1984年第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情景,研讨会开启了李大钊研究的新征程[8];裴赞芬的《河北省李大钊研究40年综述》基于学科建设的视角,梳理了1979-2019年河北省李大钊研究的发展、成绩以及未来发展走向[9];等等。五是李大钊的生平研究,如《李大钊祖籍探析》。

(三)载文的下载与被引情况

1.下载量

文章下载量是反映文章关注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论文库中,截至2020年11月10日(数据检索日期,下同),搜索2016-2020年关键词含有“李大钊”的论文,下载量最高的为2016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刊载的《李大钊、瞿秋白对俄国道路的认识》,下载量达到1949次;其次是2018年第5期《近代史研究》刊载的《“唯物史观”在近代中国的流变》,下载量为1298次;排在第三位的则是《唐山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刊载的《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显著特点及其启示》,下载量为998次。

综观2016-2020年中国知网“学术期刊”论文库中关键词含有“李大钊”的论文,下载量超过400次的文章数量并不多,不足70篇。《唐山学院学报》刊载的同类论文,在下载量排行榜中属于中等水平。

2.被引情况

2016-2020年,中国知网“学术期刊”论文库中关键词含有“李大钊”的759篇论文中,被引文献总数为166篇,总被引319次,篇均被引1.92次。《唐山学院学报》刊载的同类论文中,被引文献为42篇,总被引频次为68次,篇均被引1.62次。其中,栏目刊载的被引频次排名前十位的论文,总被引频次为33次,他引32次。被引文献来自近100种期刊,其中被引文献来源最高的三种期刊分别为《唐山学院学报》(被引文献42篇),《河北学刊》(被引文献8篇),《北京党史》(被引文献6篇)。相比较而言,作为非核心期刊取得这样的被引成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栏目论文相对较高的学术关注度。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栏目作者中高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型作者不在少数,而高被引论文篇数较少,这也许与学报为普通期刊的期刊等级有一定的关系。

三、“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建设效果

以栏目初衷为基点,以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为方向,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搭建了李大钊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传播李大钊研究成果,优化研究队伍,助力培养学术新人

作为双月刊的《唐山学院学报》,每年4期为哲社版,其中“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为其固定栏目,均载文量为5.4篇/期,占学报当期发文量的比例近30%。从此栏目来稿作者的职称看,第一作者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66.1%,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论文的水平和质量。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出生、一直致力于李大钊研究的老先生和20世纪60年代生人的教授,是栏目的骨干作者群,是保障栏目学术质量的重要力量。此外,栏目设立之初,即对从事李大钊研究的研究生群体予以重点关注和支持,因为其是李大钊研究持续和深入发展的新生力量和未来的中坚力量,具有优化研究队伍年龄结构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报积极为其提供学术交流、展示学术成果的机会,以提高其学术能力。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者队伍中,硕士研究生占比达10.1%,远高于《唐山学院学报》其他栏目的硕士研究生占比,这充分体现了栏目作为平台在助力培育李大钊研究学术新人的功能,这对于培养青年李大钊研究群体,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学院以栏目建设为契机,积极承办李大钊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为李大钊研究搭建交流平台,传播优秀学术成果。2017年,由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河北省委宣传部、唐山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唐山学院承办的“纪念李大钊就义90周年暨李大钊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收到参会论文150余篇,《唐山学院学报》刊发了其中的34篇。此次会议当时被党史界与会专家称为是近9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研讨会,对于推动李大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0]。

2016年《唐山学院学报》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用于推广传播李大钊研究的优秀成果,这是传统纸媒顺应新媒体时代增强学术成果传播力的有效举措。

(二)栏目得到了学术界、期刊界的认可

“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刊载的论文,2016年、2018年、2019年三年全部以及2017年其中30篇均被“人大复印资料”索引,且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新华文摘》论点摘编多篇。

“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在2018年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举办的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在2019年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举办的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这些成绩充分表明了“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在学术界已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且得到了期刊界的认可。

四、加强特色栏目建设推进李大钊研究的路径

(一)克服学报地位的边缘化,多举措提升栏目载文质量

1.增加稿件数量,提高稿件质量,优化骨干作者群

第一,建立并维护好骨干作者群,获取高水平稿件。高学术影响力作者群是栏目稳定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编辑人员应通过相关学术会议等途径结识党史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之建立密切联系,并向其真诚邀约稿件。第二,不断优化审稿人队伍,提升稿件学术水平。聘请党史领域的专家担任审稿人,对稿件进行把关,尤其是对青年研究群体的稿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或意见,这对于提高稿件质量以及提升青年研究群体的科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有利于建立起稳定的作者群、培养学术新人。第三,充分发挥栏目主持人作用,进一步推进栏目发展。聘请有影响力的学科领域专家作为栏目主持人,发挥其在组稿、专题策划、质量把关、作者培养、栏目发展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提升栏目的学术水平;而且其学术地位和社会声望,会提升栏目的学术形象和品牌效应,增加作者黏性,吸引更多的优质稿件。第四,举办学术会议,提高办会效能,扩大稿源。对学报来说,主办或承办李大钊学术会议是扩展稿源的有效方式。

2.探索建设合理的期刊集群,追踪争取高水平稿件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作为非核心期刊的高校学报,在稿源的吸引力方面处于绝对劣势,而核心期刊在稿源质量和数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是鉴于版面和出版周期的限制,核心期刊所收到大量优质稿件无法第一时间安排出版。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充分发挥非核心期刊的刊发周期明显较短的优势,设有相应专栏的非核心刊与核心专刊组建期刊集群,努力争取优质稿件。从微观说,这样可以较快地刊发优秀的学术成果,利于提升非核心刊的质量和影响力,从宏观说,这对于学术期刊充分发挥其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的作用具有一定意义。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打造栏目的校内学术增长点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基础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和中共党史学科并非优势学科或重点学科,但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相关学科建设迎来了较大的机遇。以特色栏目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开展李大钊研究,并将优秀研究成果融入本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将大钊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这对于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和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是学报的一个窗口,栏目的良好发展必然促进学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必然有利于学校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加强研究机构建设,多平台助力李大钊研究。利用研究机构平台,聚合李大钊研究团队的力量开展学术活动,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在促进学科建设的同时,襄助学报的栏目建设,实现学科建设和栏目建设的双赢。

(三)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升编辑媒介素养

一是在努力提升通用的编辑能力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学科编辑路线,鼓励编辑积极学习吸收相关知识,向学者型编辑发展。二是提升编辑的策划组稿能力。在栏目稿源相对稳定后,从研究内容上需要进一步细分,进行专题组稿,形成聚集效应,这就要求编辑具有敏锐的学术嗅觉,及时跟踪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重大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选题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建设和创新传播手段,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11]。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通过创新传播手段来适应当前媒体共享性、即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要求编辑形成媒介融合发展的新思维,搭建立体传播平台,真正实现媒介的融合发展,多措并举增强栏目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五、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钊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传承载体之一的学报,应坚守意识形态阵地,认真打造特色栏目,将“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发展为优质品牌,做好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者。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唐山李大钊
张静如对中共党史研究生教育的贡献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河北唐山:燕山深处荒山变“药谷”
李大钊
1976年唐山强震群震后库仑应力演化及其与2020年古冶5.1级地震的关系
唐山香酥饹馇圈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王大根
社长/总编荐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