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黏液表皮样癌的CT 和MRI 表现

2021-06-04 01:48马海彦曾宪春王荣品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腮腺实性肿物

陶 健,马海彦,曾宪春,王荣品

(贵州省人民医院放射科/贵州省智能医学影像分析与精准诊断重点实验室/精准影像诊疗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贵州 贵阳 550002)

腮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是腮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术前诊断主要依赖超声、CT 及MRI 检查。超声检查方便、快捷,但仅能显示某一切面的图像,不能立体显示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系,且较依赖操作者临床诊断经验。由于CT空间分辨力较高,MRI 软组织分辨力高,且腮腺有天然的脂肪密度背景进行对照,CT 和MRI 能清楚显示腮腺同邻近组织的关系,定位优势明显,可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并指导手术入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腮腺MEC 的CT 及MRI 表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7 年1 月至2020 年9 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行头颈部CT 或MRI 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腮腺MEC 患者9 例,其中男5 例,女4 例;年龄14~59 岁,平均(44.4±12.5)岁。临床表现:1 例左耳下缓慢增大肿物7 个月伴红肿破溃1 个月,1 例右耳垂后方无痛性肿物7 年伴瘙痒不适1 年,1 例左腮腺区快速生长肿物6 个月,1 例右耳后无痛性包块逐渐长大10 个月,1 例右耳下无痛肿物1 个月,1 例左耳后逐渐长大肿物4 个月伴疼痛,1 例右耳垂前方逐渐增大肿物9 个月,2 例左耳垂下无痛性包块3 个月。

1.2 仪器与方法 3 例行CT 平扫和增强扫描;1 例仅行MRI 平扫,5 例行MRI 平扫和增强扫描。

CT 检查采用Siemens Sensation 16 CT 机。扫描参数:120 kV,300 mAs,准直器宽度0.75 mm,螺距1.0,层厚3 mm,层距3 mm。增强扫描经前臂肘静脉团注碘海醇80~100 mL(碘浓度300 mg/mL),剂量1.5 mL/kg 体质量,注射流率2.5 mL/s。

MRI 检查采用Siemens Aera 1.5 T MRI 扫描仪,20 通道头颈联合线圈。常规MRI 序列包括SE T1WI、FSE T2WI、脂肪抑制T2WI 序列,层厚5 mm,层距5 mm,矩阵256×256;增强扫描使用Gd-DTPA(剂量0.1 mmol/kg 体质量)经肘静脉快速注射后行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获取SE T1WI 增强扫描图像。

1.3 图像分析 由2 位头颈部影像医师(分别有6、20 年影像诊断经验)共同分析CT 与MRI 图像上腮腺肿块大小、形态、边界、密度、信号、强化模式、周围结构侵犯及颈部淋巴结情况(密度或信号与颈后肌肉组织进行对照)。

2 结果

9 例均为单发;病理示中分化4 例,高分化5 例。术前误诊为转移瘤1 例,多形性腺瘤1 例,腺样囊性癌1 例,2 例误诊为腮腺炎,余4 例未作出明确诊断(表1)。

表1 9 例腮腺MEC 患者影像表现及病理结果

3 例行CT 检查,平扫病灶实性成分呈等密度,2例病灶密度不均,1 例病灶外周见不规则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囊液张力较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分隔样强化(图1),1 例病灶中心见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区,呈环形强化(图2),1 例病灶密度均匀,呈实性强化。

6 例行MRI 检查,T1WI 病灶呈等信号,脂肪抑制T2WI 呈不均匀高信号。3 例病灶呈囊实性表现,内可见不同程度囊变区,呈类圆形1 例,1 例呈裂隙状,囊腔边界光滑、形态规则。1 例病灶中心散在分布多发小片状T1WI、T2WI、脂肪抑制T2WI 均呈高信号,囊腔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5 例增强扫描呈环形及分隔样强化(图3);2 例呈实性强化(图4)。

2 例患侧颈部Ⅱ区见增大淋巴结。

3 讨论

3.1 腮腺MEC 的一般临床情况 腮腺MEC 中青年女性多发,男女比例为0.67∶1,21~50 岁发生比例约占57%[1],本组患者发病年龄与文献报道男女比例不一致,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腮腺肿瘤多表现为耳后或耳垂下肿块,常伴疼痛、面瘫等症状。本组9 例术前均无面瘫的临床表现。8 例病程较短,1~10 个月不等,中位时间5 个月,仅1 例病程长达7 年。1 例有疼痛症状,5 例表现为肿物逐渐增大,4 例仅表现为耳后或耳垂下肿块。

3.2 腮腺MEC 的CT、MRI 特征及病理结果 由于恶性肿瘤的浸润性,绝大部分腮腺恶性肿瘤跨腮腺浅深两叶生长,或位于腮腺深叶[2]。本组病例均为单发,5 例肿瘤累及腮腺浅深两叶,1 例位于腮腺深叶,3 例位于腮腺浅叶,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本组2 例肿瘤边界较清,7 例边界不清或欠清,病理上肿瘤纤维包膜形成,边界较清;肿瘤边界不清,与肿瘤纤维包膜外有炎性细胞浸润或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相关[3]。

恶性肿瘤细胞丰富,间质中含有较多的血管,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明显。葛莹等[4]报道在各类腮腺恶性肿瘤中,MEC 动脉期强化程度较其他肿瘤高,动静脉期强化幅度最明显。本组3 例CT 检查均表现为持续明显强化,肿瘤实性部分动静脉期强化幅度均大于40 HU,静脉期CT 值高于动脉期,其中1 例静脉期CT 值高于100 HU,与文献报道一致。病理上肿瘤含有丰富的黏液细胞,黏液细胞构成腺腔及囊样腺腔,病灶中心或边缘部分常见不同形态的囊腔形成,肿瘤呈囊实性表现。本组1 例肿瘤囊变区范围较大,呈不规则斑片状,增强扫描囊壁呈环形及分隔样强化;2 例肿瘤同时伴周围结构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可能是由于肿瘤体积较大,肿瘤新生血管供氧无法满足肿瘤细胞生长需要,导致坏死囊变范围较大且形态不规则[5];3 例高分化MEC 病灶内囊变区呈类圆形或裂隙状,囊变区占肿瘤比例较小,囊腔形态规则、边缘光滑,可能是由于肿瘤体积较小,肿瘤内囊变主要为退变、分泌黏液蛋白所致[5-6]。2 例MRI 平扫示患侧腮腺稍肿胀,脂肪抑制T2WI 序列呈斑片状高信号,其中1 例增强扫描呈斑片状不均匀明显强化,边界不清,术前误诊为腮腺炎症,可能与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病灶内表皮样细胞占优势、黏液细胞较少有关。

腮腺MEC 根据生物学行为不同分为高、中、低分化型[7],病理分化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8]。王明磊等[9]根据腮腺MEC 不同组织病理学分型,将肿瘤强化方式大致分为环形或分隔样强化及实性部分强化,低分化表现为实性部分强化,高、中分化兼有2 种强化方式。本研究3 例表现为实性强化,其中中分化2 例,高分化1 例;5 例呈环形或分隔样强化,其中中分化1 例,高分化4 例。病理上高分化MEC 病灶内可见大量黏液分泌形成的囊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增加,病灶内实性成分增多、黏液含量逐渐减少[9]。

肿瘤侵犯邻近结构、淋巴结转移被认为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本组3 例影像上可见肿瘤周边结构侵犯。腮腺MEC 淋巴结转移率约16.0%,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率较低,为9.6%[10]。邱焕等[11]报道20 例中3 例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常位于颈部的Ⅰ、Ⅱ、Ⅲ区,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王明磊等[9]报道25 例中仅1 例低分化MEC 淋巴结转移,表现为部分颈部淋巴结淋巴门结构消失,呈明显不均匀强化。Kashiwagi 等[3]报道20 例中3 例低分化MEC 伴淋巴结转移。高分化MEC 颈部淋巴结转移罕见,孙永瀛等[12]报道1 例。本组2 例患侧颈部Ⅱ区见增大淋巴结,包括1 例中分化MEC 较大淋巴结短径约11 mm,呈明显均匀强化;1 例高分化MEC 较大淋巴结短径约9 mm,呈不均匀强化,且2 例肿瘤体积较大,同时伴周围结构侵犯。陈薪伊等[13]报道腮腺MEC 颈部淋巴结转移多为同侧,以Ⅱ、Ⅲ区多见,短径多在5~8 mm。因正常人颈部可有小淋巴结,而腮腺恶性肿瘤的转移淋巴结一般较小,易误认为良性淋巴结。

3.3 腮腺MEC 的鉴别诊断 腮腺MEC 应与以下疾病鉴别:①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位于腮腺浅叶,边界多清楚,是相对乏血供的肿瘤,早期强化不明显,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期轻度强化,较动脉期略明显,CT 值平均升高18 HU[14-15]。MEC 边缘不光整或边界不清,增强扫描早期即呈明显强化,动静脉期强化幅度>40 HU,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②腮腺炎症,其腮腺MEC表现为腮腺弥漫性肿大,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增高,边缘模糊,易误诊为腮腺炎性病变[16-17]。当患者无明显红肿热痛临床症状、抗感染治疗无效,腮腺肿物渐进性增大,病灶边界不清、毛糙,应警惕腮腺MEC 可能。③腺样囊性癌,是成人腮腺组织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腮腺MEC,患者常有面神经麻痹和/或面瘫的症状或体征。常表现为弥漫浸润型肿块,侵犯周围肌间隙,长入咽旁间隙,包绕并沿颈内动脉生长,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8]。

综上所述,腮腺MEC 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很少发生面神经麻痹症状,颈部淋巴结转移较少见。CT 或MRI 表现为腮腺内结节或肿块,边缘不光整或边界不清,病灶内或边缘见小囊状或片状囊腔,增强扫描后呈持续明显强化高度提示腮腺MEC 的诊断。当病灶体积较大,肿瘤易侵犯周边结构,发生在病灶附近淋巴引流区,即使是高、中分化的腮腺MEC 也应警惕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图1 女,54 岁,中分化腮腺黏液表皮样癌(MEC),发现左侧耳下肿物7个月伴红肿破溃1 个月 图1a CT 平扫轴位图像示左侧腮腺不规则囊实性肿块,累及腮腺浅叶,肿瘤实性部分呈等密度(箭头),囊变部分位于外周 图1b CT 增强扫描动脉期轴位图像示,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箭头) 图1c CT 增强扫描静脉期冠状位图像示,囊性部分呈分隔样强化(箭头) 图1d 左侧颈部Ⅱ区多发增大淋巴结,大者短径约11 mm(箭头),明显均匀强化 图2 男,51 岁,高分化MEC,发现右耳下无痛肿物1 个月 图2a,2b 分别为CT 增强扫描动、静脉期图像,示右侧腮腺浅叶类圆形结节,边界不清(箭头),明显环形强化,病灶中心囊变未见强化 图3 男,14 岁,高分化MEC,发现右侧耳垂前方渐大肿物9 个月 图3a,3b 分别为脂肪抑制T2WI、T1WI 平扫图像,示右侧腮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累及腮腺浅叶,脂肪抑制T2WI 呈稍高信号,T1WI 呈等信号,信号不均,内部多发小片状T1WI 高信号(箭头),脂肪抑制T2WI 呈高信号 图3c 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示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边界欠清,中心散在小片状未强化囊变区,病灶侵犯右侧咬肌及周围皮下脂肪 图3d MPR 示右侧颈部Ⅱ区多发增大淋巴结,不均匀明显强化(箭头) 图4 女,44 岁,高分化MEC,发现左侧耳后区肿物渐大4 个月伴疼痛 图4a,4b 分别为脂肪抑制T2WI、T1WI 平扫图像,示左侧腮腺病灶脂肪抑制T2WI 呈不均匀斑片状高信号(箭头)、T1WI 呈等信号 图4c,4d 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示病灶呈斑片状明显不均匀强化,累及腮腺浅、深叶,边界不清,病灶侵犯周围皮下脂肪、左侧胸锁乳突肌及咬肌

猜你喜欢
腮腺实性肿物
拇指关节腱鞘囊肿合并滑膜软骨瘤1例
超声造影在乳腺囊实性复合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及指导活检决策中的价值
270 例老年人腮腺沃辛瘤术式的选择与改良
基于腮腺径线磁共振测量评估糖尿病患者腮腺形态变化的研究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先天性外眦肿物合并眼睑畸形2例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提高CAXA制造工程师课堂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CT用于良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患者诊断中的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