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光耀皖北:中共阜阳党组织的诞生

2021-06-06 08:42中共阜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党史纵览 2021年5期
关键词:皖北阜阳革命

中共阜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阳,西周时期是胡子国所在地,唐代时设颍州。清代,颍州更名阜阳。阜阳历史悠久、人文璀璨,是皖西北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作为安徽省中共地方组织建立较早的地区之一,阜阳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就在阜阳大地传播。1925年,阜阳第一个党小组成立。1926年中共阜阳支部成立。1928年4月,中共皖北特委成立,领导和发动了震惊黄淮的阜阳“四九”起义,创建了皖北工农红军和皖北苏维埃政府……自从有了党旗的指引,颍淮大地上掀起了席卷皖北的革命风暴。党组织领导阜阳人民,开启了英勇奋斗、不屈不挠的壮丽历史篇章。

马克思主义在阜阳的传播

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阜阳的传播是多样化的。一是一些进步青年自发成立进步组织,创办革命刊物。比如阜阳的周传业、周传鼎建立小型的“活动图书馆”和“青年读书会”;亳州、颍上、涡阳、蒙城等县的旅外学生自发组织起来成立旅外学会,介绍各种新思潮,传播马克思主义。进步刊物有《新阜阳》《颍上青年》《涡阳先锋》《新淮潮》《阜阳青年》等,这些刊物无情地揭露了执政当局腐败无能的黑暗统治,进一步深入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号召青年投入斗争的洪流。二是进步青年开设书店、书局、图书馆,并以之为阵地,传播进步书刊,宣传马克思主义。如张子珍在阜阳大隅首开办的淮颍书局、亳州的新民书局和广益书局等。三是进步教师授课讲学。阜阳省立六中和阜阳三师是培养阜阳革命先驱者的摇篮。在进步教师王允仲的带领下,新思想、新文化首先在这里兴起,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在这里得到热烈响应,并迅速扩展到社会各处。五四运动以后,阜阳在省立六中、三师以外,又新办了阜阳县中、青颍中学堂、历泽中学、蚕桑中学等,城乡共兴办各类学校200多所。蒙城先后兴办了108所新式学校,培养出新型教师360多人,入学读书的学生有5500多名。涡阳、颍上、亳州、太和都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四是群众运动蓬勃发展。从五四运动开始到1925年阜阳党小组成立,阜阳爆发了声援五四运动、声援安庆“六二”学潮、反对贿选运动、驱逐反动官吏斗争等一系列革命运动,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民众的觉醒又推进了革命运动的开展。

阜阳早期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批在外求学的阜阳籍青年学生,如张子珍、周传鼎、周传业等,在上海等地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夏,张子珍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返回阜阳,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活动。1925年暑假,在上海大学读书的周传鼎、周传业兄弟二人返回阜阳,并与张子珍取得联系,成立了阜阳最早的党组织——中共阜阳小组,隶属中共上海区委领导,组长张子珍。同年,张子珍以开书局做生意为名,利用自家在大隅首北边的房子,与周传业、周传鼎和进步知识分子牛季良等人开办了“淮颍书局”,并从上海商务印书馆购进大批进步书刊。“淮颍书局”不仅是阜阳中共地方组织的活动宣传中心和机关所在地,也是党组织联络各校学生的主要桥梁之一,许多常来这里的进步青年后来都成了党团骨干。为了发展革命组织、壮大党的力量,张子珍又和周传业、周传鼎、张蕴华、乔锦卿等一起,利用书局之便,开办了“流动图书馆”与“青年读书会”,组织青年和进步人士阅读《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社会科学概论》《中国青年》《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和鲁迅著作、郭沫若诗歌等,为阜阳地方党组织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阜阳党小组在引导民众与反动当局进行斗争的同时,还注意吸收附近乡镇的积极分子入党,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多,1926年12月,中共阜阳临时支部成立,负责人周传业、吕浩汝,委员有周传鼎、汪惠波、董橙君、张蕴华。党支部辖城关、行流集、插花庙3个小组,有党员34人,隶属中共上海区委领导。1927年10月,隶属中共安徽省临委领导。

1926年秋,在上海加入党组织的李乐天返回家乡,在王官集、行流集一带,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苏联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并先后发展其堂弟李端甫和刘晨光、李勤才入党。同年10月,在行流集建立了阜阳第一个农村党的小组——行流党小组。阜阳临时党支部成立后,行流党小组隶属阜阳临时党支部领导。1928年2月中共阜阳县临时县委成立时,在党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中共行流区委。李乐天任行流党小组组长,后由李端甫接任,党员有李花白、李和成、刘晨光、李端甫、李勤才、魏振声、门金锡、刘占元等8人。

党旗指引下的工运和农运工作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阜阳的工人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26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通电北伐。1927年4月初,北伐军进驻阜阳,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各种群众团体相继成立,仅阜阳城就成立了泥业、木业公会,商民协会,平民公会,妇女协会,学生联合会等组织。

在北京朝阳大学读书的刘宠光返回阜阳后,参加了北伐军。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临时阜阳县党部成立后,刘宠光以县党部工作人员的身份被派往三里湾码头工人中间。他一面对工人群众进行革命宣传,一面发动和组织群众,并进行社会调查。经党支部同意,刘宠光组织建立阜阳县码头搬运工会。为了使工人的经济斗争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进而转变为有远大目标的斗争,党支部决定由刘宠光在三里湾举办工人夜校,组织工人学习革命理論,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斗争。

在党的领导下,阜阳的农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打土豪、抗苛捐、成立农协,革命声势锐不可当。1926年冬,吕浩汝从广州回到阜阳,在插花庙组织农协,发动农民进行“三抗”(抗租、抗捐、抗税)斗争,并发展农民入党。同年冬,李光宇在家乡行流,乔锦卿、周传业、周传鼎分别在城关组织农协,发展农民入党。吕西园、刘晨光、李勤才、刘占元、徐世德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先后入党。到1927年春,阜阳城关、行流、插花、洄溜集、北苗集等地先后成立了农民协会。

1925年,张蕴华在沈丘集镇立小学任校长期间,经常深入工农群众中间,散发革命宣传资料,宣传党的主张和北伐战争的伟大意义,揭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剥削劳苦大众的罪行,启发教育群众进行“三抗”斗争。当时,恶霸地主于益斋霸占了泉河边6顷(600亩)义渡公田,张蕴华提议收为校产,遭到于益斋的强烈反对,斗争十分激烈。张蕴华联合进步人士,上告到北京大理院,经大理院裁判,张蕴华胜诉。于益斋失败以后贼心不死,纠集一批地痞流氓冲击学校。张蕴华带领农协会员和师生奋起还击,打得流氓狼狈逃窜,随后学生又冲进于家大院,迫使于益斋答应退还土地。

行流集一带的农民运动,是由阜阳早期共产党员李端甫领导发动的。李端甫根据省临委的指示,与周传业一起,在家乡开展农民运动。周传业家住阜阳城里,行流集有他家的寄庄。当他们向农民宣传“耕者有其田”和抗租时,农民不相信他们的话。为了取信于民,趁年关贫苦农民最困难的时候,周传业主动打开自家在邱庄的粮仓放粮,一下子打开了局面。行流集逢集时,李端甫和周传业在福音堂召开大会,提出组织农民协会,开展抗租、抗税和抗捐的斗争,当场就有魏振声等30多人要求参加农协。接着,他们分别深入贫苦农民家中访问动员,到春节前就发展农民协会会员1000多人。1928年1月31日,李端甫在行流集唐子庙召开农协代表大会,到会300多人。散会时,大家高喊“反对苛捐杂税”“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正在火神庙收捐的收税人员王超凡听到口号,吓得扔下算盘和笔,和几个税丁一起跑了,一连几天没有人敢来收税。于是,农民协会组织在周围各村普遍建立起来。

阜阳早期共产党员董橙君、吕浩汝,都是插花庙集上人。1927年初,他们在插花庙建立了党小组。当行流集农民运动兴起时,他们亲自去学习经验,回去后,就以串门子、探亲戚、看朋友、在集市上宣传等方式,动员贫苦农民参加农民协会,在年关时召开了500多人参加的农协成立大会。在他们的积极发动和组织下,不到两个月,就发展农民协会会员1500多人,并订购长枪50支。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皖北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到1928年4月,皖北各县发展党员1000多人,农协会员6万多人、农民赤卫队员3000多人,掀起了以阜阳为中心的皖北农村革命大风暴。

震惊黄淮的阜阳“四九”起义

党的八七会议以后,为了进一步促进阜阳地方和驻太和的杨虎城部队中党的活动的开展,中共河南省委派与杨虎城关系很好的南汉宸来到杨虎城部队。为在杨虎城部队中贯彻执行八七会议决议,南汉宸征得河南省委的同意后,并根据河南省委的决定,成立中共杨军特委(亦称皖北特委)。南汉宸任书记,魏野畴负责组织工作,蒋听松负责宣传工作。

1928年2月,中共临时皖北特委成立,魏野畴任书记,执行“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动”的任务,组织与领导农民开展各种斗争,并决定于4月底或5月初,以驻阜城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高桂滋部)教导团为主力,配合驻太和的第十军(杨虎城部)军校学员以及地方党组织领导的农民赤卫队,联合发动武装起义。

由于起义计划泄露,4月7日,中共皖北特委在西湖“会老堂”召开了地方党委和军队党委紧急联席会议,决定于4月9日凌晨提前发动武装起义。战斗打响后,起义部队与国民党军激战多时。因天降大雨,起义举火信号未能发出,城内久攻不下,且即将天明,起义军决定兵分两路撤离:一路由魏野畴带领向西南方向转移;一路由杜聿德等带领沿颍河向西北方向转移。

4月9日上午11时许,杜聿德、申明甫率领的起义队伍和行流集农民赤卫队员会师后,在王官集大寺庙前召开皖北工农红军起义大会,宣布成立“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选举李端甫、李烈飞为皖北苏维埃政府正、副主席,昌绍先、杜聿德为皖北工农红军正、副指挥。大会宣布了《农民协会组织纲领》《临时工会法》和《临时土地法》,并宣布立即开展皖北土地革命。

“四九”起义的突然爆发,使得国民党反动政府惊慌失措,随即纠集所属部队及地方民团2000多人向刚诞生的红色政权反扑。皖北工农红军奋力还击,激战三四个小时,给敌人以重大打击,但因敌众我寡,加之平原作战,无法掩护和迂回,起义失败。总指挥昌绍先掩护李烈飞、杜聿德等分散突围后,坚持战斗到最后,光荣牺牲。杜聿德、苗勃然、刘化良等20多人在突围中被俘。杜聿德被杀害于阜阳城东关。胡英初、蔡甲午、白怀林等21位同志向北突围到太和县的尚寨,被地主武装阻截,全部壮烈牺牲。

魏野畴带领的起义军,于4月9日下午转移到了阜阳西南45公里的临泉老集。当天夜里,起义军被国民党十二军任应岐收编的土匪谭万国部包围,并被强行解除了武装。4月10日,魏野畴惨遭杀害。

“四九”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打响了安徽人民以革命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武装的第一枪,建立了安徽省第一个红色政权——皖北苏维埃政府,组建了我党领导的较早的红军之一——皖北工农红军。正如1962年毛泽东在接见孔从洲时所评价的那样:“这次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点燃了皖北革命的烈火,勝利真是来之不易。”

(责任编辑:章慧丽)

猜你喜欢
皖北阜阳革命
皖北地区老年女性健康管理状况调查报告
汉字也逗趣
中国的出行革命
新媒介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新问题及新途径
皖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与路线推广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浅析阜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颜色革命
未受监督之权难免被舆论妖魔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