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力”的语言建构

2021-06-06 03:29王紫涵王玉璠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力语文核心素养

王紫涵 王玉璠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四项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最为基础性的素养,该素养的培养关涉着另外三项核心素养的养成。而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思维力又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因此要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对学生的思维力的培养,本文围绕思维力的培养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力;课堂实施

一、关于“思维力”和“语言建构”

在理论上,“思维力”的内涵指向:①指人的思维所达到的程度;②思维形式;③思维方法;④思维方式。《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认知”“创新”两种能力阐释的关键词,就是“思维力”。思维力,是学生语文关键能力之关键。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们以为,这是对“思维力”最简捷的解释。那么,“举一反三”“引譬连类”就应该是思维力水平的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阐释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以及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贯串其他所有的学习任务群”。因此,“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又可视为另三项核心素养的根基。

那么,如何以语言建构为载体完成思维力的培养呢?

二、基于思维力的语言建构策略

“好的语文课是富有深度的语文课”,而“深度”的结果在思维能力。以《静女》为例:

(1)比较《无衣》《蒹葭》《静女》三首诗在重章叠句方面的特点,思考:《静女》有何特殊之处?对此特殊之处,你如何理解?

(2)“爱而不见”中,“爱”为“薆”的通假字(?),注释为“隐藏”意。从字形构造上看“薆”与“隐藏”有何联系吗?

(3)当下,有些人的观念是:以“钻石板砖”定情的爱情自然要高贵于以“黄泥戒指”定情的爱情。联系相关课文或知识,你认为诗中“自牧归荑”的“荑”究竟是“鉆石板砖”还是“黄泥戒指”?

这是我们采取“基于思维力的语言建构策略”设计的学习任务,立足语言文字,拓展思维能力。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的、基于思维力的语言建构的策略有:就“读”的角度,有比较/归纳策略、迁移/联想策略、追根溯源策略等;在“写”的角度,有迁移解读策略、避俗求异策略等。

(一) 比较/归纳策略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其娈,遗我彤管(《诗经·静女》)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3)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

(4)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似的(《荷塘月色》)

(5)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6)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7)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1)是《诗经》中常见的重章叠句,其中“姝”“娈”是对“静女”的描述,回环复沓之中个别词语更换。参看课文注释,“姝”是“美好”,“娈”是“美丽,漂亮”,可以说,二词同解,几个参考译文也都将二词同译。那么,通过比较我们熟悉的《蒹葭》《无衣》《采薇》《桃夭》等与本篇在重章叠句上的特点,便会发现《蒹葭》《采薇》《无衣》中关于“蒹葭”“薇”“与子”的重章之中都有个别词语的变化从而带来意义的变化,而《桃夭》关于描述“桃”的三章皆无词语变化,用词相同,对象相同,景象相同,比附的意义(之子于归)也相同。但《静女》中关于描述“静女”的重章中有“姝”“娈”的词语变化,却无随词语变化而发生的意义变化。这便比较出了问题:“姝”“娈”所表示的意义果然相同吗?回到文本来解决:静女既然“俟我于城隅”,又为何“爱而不见”?首先看“静”,注为“娴雅贞洁”,可见这个女子的品性修养。其次看约会地点,“城隅”是僻静之处,可见“静女”的矜持谨慎,自重自爱。地点的选择是静女心理表现,也是她的品性修养。然后再回到“姝”上,其读音与“淑”同,按“转注”音转派的主张,“姝”“淑”可互训,而“淑”即重向品性修养的描述。故此我们说:“姝”的“美好”意在强调静女的品性、修养。再看“娈”字,其释义为“美丽、漂亮”,可直接判定“娈”重在描写静女的容貌。学生立即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得到“娈”的释义就是“面容姣好”,得到印证。

例(2)中,“纵”的课文注释为“任”,即“任由”“听凭”之意。既然如此,东坡先生为何不作“任一苇之所如”?且古人皆有用“任”的成例,如“何不委心任去留”“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尔东西南北风”等,意境俱备。这就要我们细品“纵”“任”之别。

——简单地说,“任”表现的是主体的被动承受,可组成“任凭”一词;“纵”表现的是主体的主动放开,且含有鼓励之意,可组成“放纵”一词。两相比较,“放纵”所赋予客体的自由程度自然要比“任凭”深入,其所表现的主体心态也更加具有参与和享受的感觉。因此,“纵”的用词更能体现赤壁夜游时作者的主观世界与身外清风明月的无限自在。这就是“纵”字之妙,而“任”则不能达。这是通过被注词与注释词互换比较的一种策略,我们暂称为“转注比较”,其过程在审美的鉴赏,其结果是思维跃升,是“比较/归纳策略”的另一种。

例(3)表章浅显,“钩连”译为“接连”。那么,可否用“接连”替换“钩连”?品味得出:“钩连”之重心乃在于“钩”,强调“连”的方式,突出的是咬合状态,富于力量感、立体感、垂直感,与“危乎高哉”密切一致。若用“接连”,平俗无奇,效果全失,毫无语言表现力。

例(4)中“洗”的近义词有“刷”“涮”“泡”“浸”等,可否替换?

可以体会:“刷”生硬,有破坏感;“涮”马虎,有不洁感;“泡”“浸”静态感抢眼。虽则这些词语都能传递出湿润感,但“叶子和花”柔美、干净的特征即被破坏,且无法根本上通过“叶子和花”的状态表现荷塘上月光的特点。而“洗”则表现了“叶子和花”的柔美、干净、湿淋淋特征,且是月光在“洗”,以动态化的表现突出了月光的柔和、静谧,令人如临其境、似在画中。

例(5)(6)(7)(8)突出的是语言建构的“归纳”策略。如例(5)中“之”做动词,是“到……去”的意思,文言文中表现这一意思的词语还有哪些?(如、适、诣、过等);例(6)中的“之”是“这”的意思,文言文中还有哪些特殊的词是“这”的意思?(是);例(7)(8)中的“直”“特”都是“只,仅仅”的意思,文言文中还有哪些词语表示这一意思?(顾,徒)。这种归纳的策略与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相反,可以对照积累,拓宽思维能力。

(二)迁移/联想策略

(1)危乎高哉(《蜀道难》)

(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

(3)扪参历井仰胁息(《蜀道难》)

(4)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

(5)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7)圣心备焉(《劝学》)

(8)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启发性提问类型一:对于加点的词语,能否根据课文注释或在句子中的意思联想到相关的成语?或者,能否通过成语加以解释?

举隅:

句(1):褒衣危冠;句(2):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句(3):扪心自问,历久弥新;句(4):义愤填膺,坐失良机;句(6):久假不归;句(7):求全责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句(8):屡试不爽。

以上举例成语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的意义相同,是思维迁移的有效方法,同时有助于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积累,并可以为文言实词推断提供途径,不论对成语还是对文句,都会印象深刻,也是思维的深刻。

启发性提问类型二:能否根据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推断下列成语?二词有何差别?

举隅:

句(1):正襟危坐,危言危行;句(5):援疑质理,上援下推,奥援有灵,援两鳖而失灵龟。

以上举例成语关键词与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但与例句词语的意思都存关联。如句(1)“危言危行”,“危”是“正直”之意,而“正直”则一种高尚,则此词义便是具象的“高”的抽象;句(5)的“援疑质理”“上援下推”“援两鳖而失灵龟”,“援”是“提出”“引进”“救援”之意,而这些含义都是“援”作为“引”“牵”意义的引申或抽象。这些成语词语与文句词语意思上的差别,只需把握住汉字的同源性特点,就不难理解了。这在思维上需要转弯,对思维程度的要求更高了,迁移的层次也变得更高了。而句(1)的“正襟危坐”、句(5)的“奥援有灵”,关键词的意思与句中词语的意思难以产生关联,就需要特殊记忆和特别积累了。

(三)追根溯源策略

(1)爱而不见(《静女》)

(2)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

(3)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荆轲刺秦王》)

(4)砉然向然,奏刀騞然(《庖丁解牛》)

思考问题:

(1)课文注释:“爱”为“薆”的通假字,注释为“隐藏”意。從字形构造上来看“薆”与“隐藏”有何联系吗?

(2)“构”何以为“建造”之意?

(3)“币”如何成为“礼物”?

(4)“奏”如何解释为“进”?

解释如下:

(1)“爱”——

《说文解字注》:“行皃(mào)也,故从夊(suī)。从夊爱声。”“夊”是走路迟缓的样子,形旁,表意,在草下缓行,就是隐藏行迹。就是隐藏。

(2)“构”,从简化字结构看,由“木”和“勾”组成。古代建筑木为主体,木木相勾的结果便是“结构”,过程便是“建构”,即“建造”,把相勾之木拆开,就是“解构”。

(3)“币”,《说文解字》释为“帛也”,是丝织品的总称。丝织品贵重,便可做礼物,故“币”解释成为“礼物”。另,《说文解字注》说“爱之斯欲饮食之”,即用帛(即“币”)进行交换,则“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便是“货币”“钱币”之“币”。

(4)“奏”的小篆字体:

形似两手举饰物到一人头上,即举。上举为“进”,故“奏”释为“进”,是象形字抽象出来的意义。又,人带饰物或为表演,表演则人拍手,故“奏”有“演奏”之意。

通过挖掘字源字理,从汉字的构造特征和表意角度理解意思,把握规律,建构语言,从而深化思维。此即“追根溯源策略”。

(四)迁移解读策略

王崧舟先生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个成语“饱经风霜”的讲解为例,为我们带来了启发。(1)提问: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看到过长得“饱经风霜”的脸?(2)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车夫这张脸,但不能用“饱经风霜”这个词,还要把那个意思说出来。

在语言建构的角度,王老师的课启发我们:用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把相关的词语、句子重新解读出来。这一策略与上文的迁移/联想策略在思维上一致,但重在“写”。我们称之为“迁移解读策略”。如:①填空——《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     )雾浮起在荷塘里。”②请用一段话描述“薄薄的青雾”,但不要出现“青雾”的字样。如此策略,旨在迁移学生的生活体验,用感性思维来表达诗意情境,体悟语言之美,促成语言运用。

(五)避俗求异策略

描述司空见惯的事物,往往都是司空见惯的语言,便也疲乏苍白,缺少新意。“避俗求异策略”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写”。比如描述时间说“比蜗牛还慢”,就未免俗滥;而我们把这个描述换成“使劲儿地拉着黏丝的慢”就别生一格,形象新奇。这需要善于联想、善于观察、善于迁移,举一反三。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初步归纳了五类基于思维力的语言建构策略,以期在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方面对同行有所裨补。

[作者通联:王紫涵,辽宁葫芦岛市第一高中;

王玉璠,辽宁朝阳市育英高中]

猜你喜欢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力语文核心素养
再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力的培养
如何更加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取精用弘:“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有效路径
把握“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性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测一测你的思维力
创新思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