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高原的传奇故事

2021-06-11 09:34李晓玲何自力
党员文摘 2021年4期
关键词:喀喇昆仑图拉哨所

李晓玲 何自力

喀喇昆仑高原、加勒万河谷,在极其险峻复杂、极度广阔荒凉的西部高地,一个个卫国戍边英雄的名字从这里传向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

万千将士如斯,万里边关如铁。

隆冬时节,我们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境内的新藏公路零公里出发,踏上被冠以“天路”美誉的国道219线新藏公路,见证雪域高原上守边将士用青春和生命践行“我就是祖国移动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的坚定信念。

赛图拉:古丝路上最后一个居民点

新藏公路是新疆与西藏两大自治区之间唯一的通道,公路穿越举世闻名的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常年平均气温都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空气中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气候恶劣、变化无常,植被稀少。

汽车艰难地驶过由夏季泥石流、塌方、滑坡、地基沉降等造成的道路条件恶劣路段,接连翻越了几个冰雪达坂,在喀喇昆仑山中盘旋行进了六七个小时后,高高的赛图拉哨所遗址映入眼帘。这是古代中国在丝绸之路上的最后一个居民点。赛图拉哨所遗址海拔有3800米,距离新疆皮山县城424公里。哨所三面环水,一面是高达十余米的断壁,设有四合院营房和一座六边形警楼,墙壁上留有多处射击孔,位置高险,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赛图拉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南方交通线,也是通往南亚次大陆的桥头堡。晚清时,这里还是最靠近边境的居民区。1928年,国民政府在赛图拉设立边防局,后又成立边卡队,守防人数增至200人。

195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加强连进驻赛图拉。据说,解放军进入赛图拉哨所时,没想到这里竟然还驻守着国民党军队一个班的守卡士兵。4年没见到外人的士兵看到解放军第一句话就是:“哎呀,可算有人来换防了!”“怎么又换装了啊?”看着一身破烂的守卡士兵,解放军战士流下了眼泪。

2010年5月,赛图拉正式设镇,选址在距离哨所遗址15公里远的三十里营房。如今,由安徽省援建的三层高的镇政府办公楼矗立在219国道旁,镇上超市、饭馆、旅馆、修车铺等一应俱全,全镇逾百户居民多是世代游牧在喀喇昆仑山深处的柯尔克孜族牧民,还有在此经营的工商户。近年来,对口援助皮山县的安徽省还投入千万元援疆资金,在大山深处兴建定居兴牧房,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让农牧民住上了两居室,走上了柏油路,喝上了自来水。赛图拉也成了名符其实的“喀喇昆仑第一镇”。

康西瓦: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

“烈士们,有我们在此守防,你们就放心吧!”在高大的烈士纪念碑前,驻守喀喇昆仑山的边防某团政委与他的战友们庄严地举起右手行军礼。每次上山去一线边防连队,路过康西瓦时,大家都会停下脚步,到烈士陵园来看看这些年轻的烈士。

坐落在昆仑山下,面向着喀喇昆仑山的康西瓦烈士陵园,是新藏公路上一处标志性建筑。在湛蓝明净的蓝天下,在寂静无声的高原上,这座巍峨雄伟的陵园屹立在国道旁,由连绵的雪山守护着。历史上,康西瓦就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中印边境距此仅100公里,从这里可以直通几个重要的边防哨所。

康西瓦烈士陵园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祖国和平与建设而牺牲的上百位烈士长眠在海拔4280米的高原上,其中包括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78位战士以及近些年在雪域高原为国防建设牺牲和病故的20多位战士。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康西瓦成为战时新疆、南疆两级军区前线指挥部驻地。10月20日,中印边境西段地区,新疆军区组织机动部队和边防一线守点分队共约一个加强团的兵力,配合东段我军主力作战,在北起神仙湾,南至扎西岗的600公里区域内,从天文点、河尾滩、空喀山口和阿里4个方向对入侵印军114旅实施反击,共毙敌265人,全部清除了印军入侵设立的43个据点,给印军以沉重打击。此役阵亡的我军部分官兵,就埋葬在指挥部对面的高地上。

缓步进入陵园,迎面矗立着高大的纪念碑,“保卫祖国边疆的烈士永垂不朽”13个烫金大字,在雪山的映衬下格外醒目。纪念碑前摆放着不少新鲜水果和饮料。可以看出,这里一年四季人迹不断。路过新藏线的车辆,经过这里都会鸣笛致哀致敬;很多司机和乘客都会下车祭拜为国捐躯的英烈,他们中有游客,有修路工人,有骑行在“天路”上挑战自我的驴友……

据了解,当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阵亡的我军官兵,除部分安葬在康西瓦烈士陵园外,还有一部分安葬在西藏自治区的狮泉河烈士陵园和新疆叶城县烈士陵园。位于新藏公路零公里起点的叶城县,是那场战争的交通要道和后勤补给基地。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一等功臣、滚雷英雄罗光燮,爆破英雄王忠殿,司马义·买买提烈士3位英雄,就安息在叶城县烈士陵园墓区前排。同葬于此的还有在修筑新藏公路中牺牲的各族英烈。

夜宿天文点   手可摘星辰

突厥语意为“黑色磐石”的喀喇昆仑山,是地球上山岳冰川最发达的高大山脉,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

天文点边防连就位于喀喇昆仑山口一座海拔5171米的高地上,是中印边界西段重要的制高点。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天文气象勘察工作者经过艰难跋涉到达这一高海拔地区,在一座无名山头上装置了测定天文气象的设备,气象工作者将这一点位称为“天文点”。1959年5月我边防部队在此设卡时,就将这座哨卡称为“天文点哨卡”。天文点地区曾是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的主战场,“首战红山头”之役就发生在这里。

天文点地区极度缺氧,空气中氧气含量不到平原的40%,紫外线强度却高出50%,气压比标准气压低一半,水的沸点仅为75摄氏度,属于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0多摄氏度以下“永冻层”,昼夜最大温差近30摄氏度。这里一年四季狂风暴雪,大部分时间天空中都飘着雪花。这里没有树,没有草,没有奔跑的野生动物,没有飞翔的小鸟,除了巡逻的边防战士,没有任何生命迹象。

天文点边防连的官兵都十分年轻,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在哨卡上,大家几乎一年四季都穿着8公斤重的棉大衣,空手走路就相当于在平原负重40公斤。在这里,官兵们除了边境巡逻外,日常出操、打靶实训一样也不少。

天文点边防连的前哨班挺立在5390米的高地上,被称为5390前哨班。稍事休息,我们一步一挪,前往5390前哨班。到达前哨班所在的高地时,气温骤降,狂风肆虐,犹如刀割,举步维艰。几位守防战士脸色青紫,嘴唇皴裂,却像一颗颗钢钉一样牢牢钉在边防线上,保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坚守着“点位就是战位,巡逻就是战斗,站在边界线上我就是界”的誓言。他们真正是在用生命为祖国守防!

离开5390前哨班时,我们与年轻的战士一一拥抱告别。这些面色暗沉、嘴唇皴裂的孩子神情坚毅。其实他们大部分都是90后甚至00后,守防高原把他們与国家利益深深地凝结在一起,让年轻的生命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紧紧地把这些孩子搂在怀中,我抑制不住地泪流,这些年轻的身体用坚强的意志戍守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实践了“寸心寸土、寸爱寸情”的铮铮誓言!

守望神仙湾   海拔五千三

神仙湾哨所矗立在喀喇昆仑山口的茫茫雪海中,海拔5380米,一度是全军海拔最高的边防哨所。这里居高临下,常年冰封雪裹,空气稀薄,是不折不扣的“高原上的高原”,被医学专家们称为“生命禁区”。建卡以来,先后有数千名官兵在这里驻守,一代代神仙湾人在这里为祖国奉献着青春与生命。

矗立在雪峰之巅的神仙湾哨所。新华社

“神仙湾”是什么意思?年轻的战士们调皮地告诉我,这里可不是神话中的人间仙境,而是只有具备神仙那样道行和功力的人才能够待得住的苦地方。“‘神仙湾三个字本身就是一种光荣。我们是离太阳最近的士兵,我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守卫着祖国的西部边疆。”

我国著名的新边塞诗人周涛曾为此创作过一首《喀喇昆仑精神赋》:“生命禁区,惟勇者挑战极限;瀚海情怀,有好汉验证人生。旗展天风,意志何曾缺氧;霞驳肝胆,豪情煜射彩雯……”1982年,中央军委授予神仙湾哨所“喀喇昆仑钢铁哨卡”的荣誉称号,正是对这种精神的最高褒奖。

1935年冬天,中央红军走完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几十年来,历代守防官兵在莽莽喀喇昆仑之上,以高原和边防为家,把风雪边关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作为爱军习武、精忠报国的阵地。神仙湾哨所今天的荣誉,是边防军人奉献和坚守的结晶,每一个驻防的连队、每一位巡逻站岗的哨兵,都是钢铁哨卡的一部分。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纷繁复杂的守防环境,高原官兵们在承载历史荣誉的同时,深深扎根于雪域高原和边防一线,在卫国戍边中建功立业,彰显出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昂扬风貌。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新华每日电讯》)

猜你喜欢
喀喇昆仑图拉哨所
致喀喇昆仑戍边卫士
英雄虽已离去,精神永驻边关!
喀喇昆仑中生代铅锌矿控矿因素 及成矿演化模式分析
我和我的哨所
哨所,在云端
夫妻哨
6岁自闭症女孩与猫咪的故事
图拉法筛网自动往复冲洗装置
喀喇昆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