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媒体与未来影像语境下的国际传播路径创新初探

2021-06-20 09:56李芊芊
传媒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

李芊芊

摘要:当今,以智能媒体与未来影像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智能技术极大地改变着国际传播流程及模式,为对外传播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契机与可能性。本文着眼于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蓬勃发展之大背景,着重关注中国软实力之打造、国家形象之建立以及国际传播机制之革新,尝试探究新技术语境下的国际传播创新范式,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树立富有正能量的中国形象找寻合理有效的新路径。

关键词:国际传播 智能媒体 未来影像

作为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国家,中国正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面临着国际话语权部分缺失、国际传播能力时见势微的困境。以智能媒体和未来影像为代表的传播技术的兴起,为突破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国际传播“硬件”整体发展状况良好,但“软件”(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仍有待加强。因此,在不断提升中国经济硬实力的同时,当代中国形象以及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的呈现与传递同样处于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位置。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对社会整体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生产消费形态、组织结构、社会以及国家关系网络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传统媒介语境下,国际传播机制的运行需要坚实的资本和资源作为支撑,成本与门槛较高,因此主要依靠国家主体进行。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虚拟网络与各行各业的紧密联动,国际传播的主客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无论组织或个人都可以作为国际传播主体,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网民用户甚至成为国际传播的“新兴力量”。以智能媒体与未来影像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与发展,进一步为国际传播的创新带来了关键的契机。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的出现则革新了传统的国际传播范式,无论是传播内容的生产环节还是用户投放环节均发生了极大改变,不仅提升了传播效率,更加深了传播的靶向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VR、AR、M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涌现,更是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全新的传播路径,派生或重塑出截然不同的国际传播媒介新样态。

二、智能媒体与未来影像概念界定

对“智能媒体”概念之界定,学术界尚未形成公论。任锦鸾教授认为,“以用户为中心,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媒体行业通过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媒体系统逐步具备类似于人类的感知能力、记忆和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自适应能力和行为决策能力,而媒体智能化的成果就是智能媒体”。由此可见,智能媒体不仅达成了对人类能力的模拟,还实现了能力的加强与延展,进而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和满足提升用户体验与传播效果。

未来影像是基于VR、AR、MR、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打造的具有沉浸感、在场感及互动感的传播媒介。以VR(Vitual Reality)虚拟现实为例,该技术利用头显等设备,基于耳后前庭视觉听觉生理系统的调动与控制,通过数字影像技术模拟出甚至创建出一个与现实世界无比接近的虚拟仿真系统,进而为用户带来逼真的沉浸式体验。未来影像技术不仅在工业制造、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游戏、影视戏剧、舞台展览等贴近日常生活的文化活动中也有其活跃的身影。

由此可见,智能媒体和未来影像并非高屋建瓴,而是作为改变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存在,渗透于全球科技竞争与综合国力提升等宏观传播范畴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智能媒体与未来影像增强国际传播主体的靶向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只有赢得“受众”才能赢得舆论场,国际传播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国际传播机制内,传播主体已然不局限于传统的主流媒体,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新兴传播力量不断涌现。

智能媒体的出现将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国际传播场域中的用户群体,增强国际传播的靶向性。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的“入场”不仅可以进行个体用户画像,还可以根据群体、组织及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文化背景、经济水平甚至是传播习惯对用户进行合理化、清晰化的标签划分。同时,随着智能媒体不断趋于个人化、拟人化和智慧化,深度学习技术使得机器更加聪明,单纯的计算维度将升级为情感维度。通过对用户行为习惯的拾取生成详细的数据参照,有助于对能够引发“共情效应”的话语和符号予以识别和抓取,对激发正向情绪效果及行为转化的传播规律予以把握。基于此,人工智能通过对用户的大数据分析赋予国际传播更多的情绪色彩与情感温度,激发国际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从而提升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输出力与达到力,更深层次地丰富国际传播体验与效果。

四、智能媒体与未来影像减弱国际传播的文化摩擦

在西方文化不断渗透、价值观不断浸入所编织出的西方国际话语体系下,中国对外交流和国际传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工作,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创新意义和独特魅力的宣传和展现。在跨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需要对文化信息产品进行编码与解码,期间双方的语言系统、思维逻辑、审美习惯等文化維度的差异,信息产品营销方式的匹配性等问题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巨大影响。文化间的区隔导致信息产品无法被其他地区的受众理解、认同和接纳,甚至产生截然相反的传播效果,无疑是国际传播失败、文化产品价值下降的一个内在原因。

智能媒体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找到与传播“对象国”匹配和接纳度最高的“话语逻辑”与“叙事形式”,找到最具有“贴合性”的文化符号。利用人工智能的精确计算减少信息冗余,使用户便捷、高效地获取和理解国际传播活动的核心内容,消解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此外,智能媒体还可以轻松应对不确定和非结构化语境,通过语言符号系统的高效转化提升跨文化传播效率。以人工智能翻译为例,跨文化交流中俚语、专业词汇的不足与缺失,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理解障碍,都可以被人工智能通过结合语境、多语种的翻译所解决。除此之外,人工智能翻译技术为用户在不同地域及场合中的即时性跨语言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解决办法,满足了不同主体在旅游、翻译、商务等诸多跨国传播实践中的交流传播需求,从语言和文化层面切实提升了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自洽度,减弱了文化摩擦,更好地促进民间对外交往。

五、智能媒体和未来影像降低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智能媒体语境下的未来影像通过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处理与整合,以及碎片化、移动化、多维化的呈现手段极大地减少了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误读。一方面,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之中,智能媒体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细致全面地领会用户的个人偏好与需求;另一方面,智能媒体与未来影像弥补了文字传播的局限性,在紧握传播内容深层逻辑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文化背景所具有的符号与传播惯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生产,借助多维可视化呈现加深其他国家用户的信息理解程度,弥补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以抖音与Tik Tok为例,截至2020年3月,抖音海外月活用户已超6亿,Tik Tok以超过20亿次的下载量超越YouTube成为全球下载量排名第一的手机应用。抖音在gravedigger等算法以及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支撑下,对用户在传播过程中的兴趣内容予以标签化处理,同时对用户的传播内容、浏览及购物习惯、社交互动行为等各方面信息予以汇总,绘制出个性化的用户画像,并以此作为信息定制与推荐依据,从而达到精准传播效果。其更便捷、更日常的文化交流和输出模式,实现了传播内容与社交关系的有机融合。中华民族丰富的创作素材、独特的文化氛围通过时下年轻人喜爱的潮流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充满神秘感的中国文化在Tik Tok里显得新潮又亲切。这种低门槛的传播载体不仅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尤其是中外年轻人之间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新桥梁,同时还减弱了中西方的文化冲突,形成国际传播中的缓冲带。传递中国年轻人正能量的生活态度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散发着包容开放、友好文明的文化氛围,展现着一个不同视角下的全新中国。

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对国际传播中文化间离的弥合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国产电视剧经智能技术重制在海外播出就是极佳的证明。以《甄嬛传》为例,这部蕴含丰富中国文化的作品作为首部登陆美国主流电视台的内地电视剧,在开拓国产电视剧欧美市场的同时也为我国“文化走出去”开启了一扇门。通过对中美观众不同收视习惯的智能分析,在Netflix与HBO播出的《甄嬛传》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匹配进行“重新包装”,将原版76集的电视剧模式重新剪辑与美剧模式相近、每集90分钟共计6集的“电视电影”,还根据数据结果将原有剧情叙事节奏按照更适配于美国观众喜好的方向予以调整,整体上弥合了不同文化背景和欣赏习惯可能带来的文化间隔问题。

综上所述,利用智能媒体和未来影像的技术驱动力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及传播主体等各个环节予以丰富、深化和拓展,推进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切实提升了中国故事的讲述力、传播力和到达力,从而进一步向世界传递当代中国价值观,树立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六、总结与反思

在智能媒体和未来影像技术为国际传播事业带来巨大正面牵引力的同时,也要关注科技力量有可能衍生出的负面效果。以数据造假为例,“机器人水军”相关新闻在多个国家不同领域屡见不鲜,对国际舆论产生重大影响。小米英国“1英镑抢购”为了营造一种销量火爆的假象,通过修改后台程序设置使得网友点击抢购按钮时显示“售罄”字眼。这种饥饿营销行为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大量民众向英国广告监管机构投诉。这种错误利用智能技术进行的“作弊”行为不仅使得小米企业形象一夕坍塌,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形象乃至中国国家形象的质疑。由此可见,对智能技术的“不正当”利用只会产生难以预估的负面效果。然而,不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情感层面,人类利用人工智能的初衷都是希冀技术发展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有所增益,而并非成为技术的奴隶。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科技并将之限制在有益于人类交流和国际交往的边界之内,无疑是智能时代国际传播工作所面临的最大拷问。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媒体融合智能化进程中的人机关系流变与价值探讨”(项目编号:CUC200D0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夏航.习近平关于国际传播工作论述的解析[J].青年记者,2015(20).

[2]任錦鸾,曹文,刘丽华,等.基于技术与市场视角的智能媒体发展态势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10).

[3]新华网.“平语”近人——习近平如何指导宣传思想工作[EB/OL].(2016-02-20)[2021-04-10].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02/20/c_128730682.htm.

[4]董佳蓉.语境论视野下的人工智能范式发展趋势研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02).

[5]胥琳佳,刘建华.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流变:文化折扣与文化增值[J].中国出版,2014(08).

[6]匡文波,杨正.人工智能塑造对外传播新范式——以抖音在海外的现象级传播为例[J].对外传播,2018(10).

【编辑:孙航】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与西媒“错位竞争”,合力发出影响国际舆论“最强音”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