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百年党报 加快深融发展

2021-06-20 09:30双传学
传媒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新华融合

双传学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新华日报》创刊83周年。作为我们党第一份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政治机关报,《新华日报》忠实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主流媒体肩负着自身转型和助推国家现代化的双重任务。以《新华日报》为“旗舰”的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以下简称“集团”)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勇立时代潮头。

过去三年,集团各项事业稳步前进、快速发展。2020年是取得标志性成就的一年,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再创佳绩;首获“全国文明单位”殊荣;连续六年入选“世界媒体500强”,排名次序上升22位;实现利润在2018年、2019年分别同比增长47%、76%的基础上,再次大幅上升,同比增长39%(扣除不可比因素增长56%)。

按照十九屆四中全会关于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有关精神,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目前集团正加紧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与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对应,《新华日报》将在2038年迎来创刊100周年,集团干部员工喊出了“建设百年党报”的响亮口号。心存高远,脚踏实地。进入“十四五”时期,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将坚持“守正、创新、融合、跨界、共生”理念,全面统筹内容、渠道、机制、技术、经营和人才工作,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步伐,努力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强化精品生产,高质量打造“内容重镇”

媒体深融,内容是根本。实践证明,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集团确立了“精品立报、思想兴媒”的发展导向,每年召开一次精品生产推进会,推动精品生产深入开展。2018年以来,集团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连创佳绩,获奖总数位居前列。融合生产中强调提升党报首位度,重大主题党报牵头、通盘策划,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持续推出新媒体创意产品乃至爆款产品。《听·见小康》入选中国报业融合发展创新案例;《6397公里的守护》在江苏媒体中首获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一等奖。推进智库化转型,在全省打造第一个主流媒体高端智库,《思想周刊》作为唯一省报版面两次入选国家展览,《新华日报内参》4年内获得江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74次。

在下一阶段发展中,集团将以精品生产为抓手,全力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改革。一是坚持新闻报道出新出彩。强调“每逢重大主题必创新”,紧扣中央和省委中心工作,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强化议题设置,创新报道方式,增强传播效果。同时强调“凡报道必策划、凡策划必创新”,让抓精品成为一种常态。二是建设思想理论传播高地。坚持理论舆论同频共振,构建集团理论评论中心,打造形态多样的思想理论宣传平台,形成一支领域全面、研究专业的理论名家队伍,建设具有全国影响的理论传播高地。三是推动深度厚度同步拓展。推进《新华日报》新一轮改版,着力在“深”“精”“优”“靓”上下功夫;强化深度报道,扩大“新华调查”“紫牛新闻”等重点栏目的品牌影响;优化《新华日报》周刊方阵,以系统厚重的内容为用户提供“精神大餐”。四是聚力产品形态结构调整。做优文字内容,彰显理性力量,同时创新话语体系,丰富产品形态,在电子海报、H5、MG动画、短视频、微电影、音频、直播、VR、AR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形成更大优势,努力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静态到动态、一维到多维的转变。

强化移动优先,高质量打造“全媒矩阵”

媒体深融,渠道是关键。只有构筑定位准、属性优、功能强的渠道平台,才能强化用户连接、提升传播效能,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集团以报、刊、网、端、微、屏六大传播平台为基础,形成了党报求“深”、客户端求“快”、网站求“全”、全媒体求“融”的传播体系。《新华日报》发行量接近50万份,《乡村干部报》超过70万份。大力推进移动化战略,全集团10个客户端中,“交汇点新闻”“紫牛新闻”下载用户数分别超过2800万、1500万,在中国传媒经营大会发布的榜单中位列“新媒体40强”;2020年新上线的“新江苏”下载量超过630万,用户规模快速上升。由集团运维的“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用户数超过1000万,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北京西路瞭望”等100多个微博微信账号和其他外部平台账号成为移动传播的有力补充。

进入“十四五”时期,集团将进一步贯彻移动优先理念、优化全媒矩阵,全面挺进主战场,切实增强传播力。一是强化科学布局。梳理现有各类媒体,在动态统筹中巩固和扩大覆盖范围、形成传播合力。对少数优势不显的媒体逐步调整转型,将资源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重点移动端倾斜。二是彰显媒体特色。“交汇点新闻”定位时政报道,力争在全国同类媒体中名列前茅;“紫牛新闻”打造社会生活类新闻平台,力争跻身全国同类媒体第一方阵;“新江苏”定位政务服务,与中国江苏网政务网群共融互通;“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与市级平台和“强国号”形成有机体,巩固全国前列地位。三是增强聚合能力。着力形成“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提升用户活跃度。建设江苏省党媒信息云平台,对接县级融媒体中心。让“开门办报”成为一种自觉,扩大用户生产,向平台化方向迈出更大步伐。

强化一体运作,高质量打造“制度引擎”

媒体深融,制度是“引擎”。只有从“物理加”走向“化学融”,实现融合质变,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放大一体效能。集团以全媒体指挥中心为依托,努力践行“多端融合、一体运作”。制订全媒体考核办法,用“一把尺子”破解考核“两张皮”。今年《新华日报》改版后,实施全媒体指挥长、值班长、“参谋部”和“飞虎队”制度,进一步强化指挥协调。推进组织扁平化,成立“E起学习”“少年志”等12个各具特色的媒体融合创新工作室。释放发展潜能,设立400万元年度“创新创业奖”。推进资源整合,深耕市县基层,目前江苏省13个设区市分社已全部建成。扬子晚报社加强“服务中台”建设,中江网强化PC端与移动端一体运作,各单位内部融合机制日趋健全。

加快融合发展步伐,集团将在时空与主体上识变、应变、求变,以集成式融合进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境界,实现融合机制2.0版。一是升级一体运作。探索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采编流程创新,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领导班子一体化、采编队伍一体化、媒体运营一体化、考核考评一体化,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二是完善考核机制。全面衡量策划水平、劳动付出、报道质量和传播效果,综合客观数据和人工判断,优化细化内容产品等级评定办法,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三是推进融合创新。建立完善媒体融合创新工作室遴选机制和跟踪服务机制,力争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融媒产品,孵化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融媒IP。四是注重顶层设计。在集团层面建立适应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战略调整新机制,围绕各单位在内容生产、媒体建设、经营拓展中的竞合与共生,完善运行规则,放大整体合力。

强化自主可控,高质量打造“技术底座”

媒體深融,技术是支撑。对缺乏“技术基因”的报业媒体而言,技术变革的冲击尤为明显,拉长技术短板的需要尤为迫切。2019年1月,集团建成投资近亿元的全媒体指挥中心,形成涵盖内容生产“策、采、编、发、传、控、馈”完整传播链的“最强大脑”。组建新华烽火数据技术公司,打造江苏第一家由主流媒体搭建的智库共享平台。抢抓5G风口,2019年8月打造江苏首个5G融媒体实验室。语音播报、合成主播、机器人写作、智能检校等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落地,在2021省两会报道中率先推出“5G消息”。整体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为集团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十四五”期间,集团将着力掌握技术发展主导权,进入技术赋能新阶段。一要夯实技术基础。完善技术规范,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完成IPV6改造,更新采编装备,加强网络安全,实现业务流和技术流全程管理、集团总部与各分支机构高效互联,全面夯实融合发展基础平台。二要聚焦技术引领。以全媒体指挥中心二期工程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5G智媒体,支持智能媒资管理、音视频智能剪辑、数据新闻和MGC、沉浸式体验、智能互动、音视频大数据等,同时推进5G移动指挥系统建设,实现区块链版权保护,提升“交汇云”服务能力。以5G超高清融媒体演播和开放服务平台建设为“龙头”,加快VR、AR、MR和流媒体、超高清技术应用。三要创新技术模式。构建软件自主研发体系,打造自有产品。整合技术力量,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团队,对内支撑集团发展,对外输出技术服务。创新协作机制,扩大与互联网龙头公司、重点平台的合作。发挥品牌效应,建立覆盖传媒同行、知名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联盟。

强化品牌效应,高质量打造“双融生态”

媒体深融,经营是保障。构建行稳致远的发展格局,媒体融合必须从单循环走向双循环,同步打造内部融合和跨界融合两个“生态圈”。内部融合经营中,集团新媒体收入连续攀升,2019年、2020年分别同比增长40%、35%。跨界融合经营中,积极推进多元拓展,形成“传媒+企业”“传媒+投资”“传媒+智库”“传媒+政务”“传媒+活动”等“传媒+”产业集群。其中,与江苏交通控股共建的江苏交通文化传媒公司,成为全国首个“传媒+交通”的融合范本。今年2月22日,新华日报新媒体创新中心在扬州落地,拉开今年“传媒+”发展序幕。目前,传统版面广告在集团总收入中的占比降至1/4,经营结构明显优化。在“2019—2020中国传媒经营价值百强榜”中,《新华日报》位列“全国省级日报十强”第二名,《扬子晚报》位列“全国晚报二十强”第一名。

进入“十四五”时期,集团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在以深耕保存量的基础上,高质量推动“双融生态”建设。一是以融合扩增量。大力推进融合经营,提升新媒体收入占比。完善纸媒与新媒体联动机制,做到“双剑合璧”、协同发力。依托智库化转型、会展策划等,不断创新全媒体服务产品。二是以跨界调结构。积极推进谷里数字出版云平台、溧水新华智媒产业园、新华大厦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在建重点工程,同时抓住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机遇,培育更多项目,打造面向未来的“蓄能工程”。以更大力度进军资本市场,拓展相关新兴业务,探索对新媒体产业链上下游并购重组,加快推进相关板块上市工作。三是以品牌赋新能。加大对新华品牌的维护和推广力度,在优质服务和品牌活动上持续发力。同时,通过品牌输出、品牌入股等多种手段,加大对外合作,全力实现集团品牌优势、信用优势的溢价和变现。

强化内生动力,高质量打造“新华铁军”

媒体深融,人才是第一资源。人的精气神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想干苦干实干是最好的生态,“拼”字成为集团近年来最鲜明的精神标识。集团努力让每个人成为行家里手,近三年引进300多名人才,通过业务大练兵、岗位大比武、名师结对带徒、研究型专家型记者培养等方式,引导编辑记者强化互联网思维,成为复合型人才。集团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珍视人才,以干事实绩评判人才,以公正公心选拔人才,让全体员工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全体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2020年对外招聘中,50多个岗位引来3000多位求职者报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面对深融攻坚战,集团将更加珍视人才作用。一是加强人才培养。高水平打造新华传媒学院,建好江苏省首个媒体领域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大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全媒型人才,包括既懂技术又懂内容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媒体运营人才,壮大融合发展中坚力量。建立采编人员和青年干部数据库及“画像系统”,精准培养和使用人才。二是激发队伍活力。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人才引入机制,以更大力度、更优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探索岗位和薪酬体系改革,促进干部员工交流轮岗。完善内部人才市场,实行工作业绩排名和末位淘汰。通过引进、交流和退出三种机制,形成创优争先的良好氛围。三是注重精神涵养。实施新华红色文化“活化工程”,以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目标完成新华日报报史馆改造,策划推出《新华方面军》话剧、相关电视剧等文艺精品,大力建设勤廉新华文化、创新创业文化、和谐共享文化,形成具有鲜明媒体特质、新华特色的文化环境,传承“新华红”基因,激发“新华拼”精神。

无限风光在前方,而今迈步从头越。“十四五”发展从牛年开始,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锚定“百年党报”远景目标,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迈开脚、起好步,努力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

作者系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

【编辑:陈琦】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新华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新华日报》首报 “敢死队”英勇事迹
左中右三报抗战时期想象的共同体建构
大脚掌的小鸭子
添笔游戏
巧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