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与党报通讯员制度

2021-06-20 09:58应武方晓恬
传媒 2021年10期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人民日报群众路线

应武 方晓恬

摘要: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共党报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点,党报通讯员制度是新闻工作者走好群眾路线的重要体现,在中国革命战争艰苦岁月中发挥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尝试对1946—1948年间晋冀鲁豫《人民日报》进行文本分析,考察党报通讯员制度如何在解放战争时期发挥密切党群关系的作用,以历史化的方式思考党报通讯员制度与群众路线的动态关系,由此获得对新时代党报工作者做好基层新闻工作的思考,不断丰富党报理论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党报通讯员 群众路线 人民日报 县级融媒体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党在百年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中创造了大量宝贵历史经验和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党报通讯员制度曾是党的新闻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实践,并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技术现实面前依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传承价值。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取得革命成功的重要法宝,是党的根本路线和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优良作风,也是党报理论的思想源泉和准则。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依靠工农通讯员办报,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党报通讯员制度。在艰苦的革命与战争年代,通讯员制度保证了党报稿源,协助完成了宣传任务,更发挥了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作用。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一制度的形成及其具体实践,既有助于理解“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理论内涵,也将对新时代党报工作者做好基层新闻工作提供重要借鉴。

一、历史回眸:党报通讯员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注重在工农群众中开展新闻通讯工作,伴随革命过程而逐步将其体系化、制度化,在延安时期走向成熟,并与群众路线思想共同构筑起中共党报理论,有力地推进了中共革命进程和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党报通讯员制度的建立。中共党报通讯员制度沿袭了马克思创办《新莱茵报》、列宁创办《火星报》所实践的工农通讯员制度经验和无产阶级新闻学的思想内涵。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创办《劳动界》周刊时就注重在工人中开展群众工作,刊载面向工人的征稿启事,发表工人投稿和通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于1921年8月创办《劳动周刊》、1922年9月创办《向导》和1925年5月创办《热血日报》时都曾组织一批群众通讯员,并在1926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议决案》中提出组织工农通信员。1929年12月,党中央发布《关于中央党报通信员的条例》,指出过去党报工作的缺点在于脱离实际,未能反映全国政治局势和群众斗争的情况,要求建立通信员制度。1930年5月,中央党报委员会在《中共中央党报通讯员条例》中明确党报通讯员的具体任务、人员档案、稿件审查等要求。两项条例的发布标志着党报通讯员制度的确立。1931年《红色中华》创刊后不久就在党政和群众团体中大力发展通讯员,形成党报最初的通讯员网络。

2.党报通讯员制度的成熟和党报理论的形成。党报通讯员制度在20世纪40年代逐步走向成熟,这得益于解放区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延安整风运动和《解放日报》的改版。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社论《致读者》提出党报应具备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大力推动了解放区通讯员的组织化发展。边区日渐形成县设通讯干事、区设通讯小组、村设通讯员的较为典型的制度化方式,并将培养组织通讯员纳入对记者编辑的评价考核机制之中。《解放日报》《新华日报》都曾以社论形式深刻论述党报通讯员工作与无产阶级新闻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将其作为与资产阶级报纸相区别的重要基本点。毛泽东同志在1948年4月2日《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将党报通讯员制度总结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以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理念为核心的党报理论成为群众路线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突出表现,成为中共新闻实践贯彻群众路线的高度概括。

3.党报通讯员制度的曲折。新中国成立后,党报通讯员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以县委宣传部设通讯干事统领县、区、村三级通讯员为主要组织方式的党报通讯员制度仍然存在。由各级党委书记挂帅、党委成员组成核心的党委写作组虽能体现党的意图,贯彻全党办报的路线方针,但却弱化并逐步脱离了基层通讯员网络,淡化了群众办报的初衷和群众路线作风,并一度成为浮夸风的源头。20世纪末期,新闻媒体逐步走向市场化,新兴媒体不断涌现,新闻人才队伍专业化、年轻化,记者考核方式发生转变,通讯员制度开始被热线电话、报料员、新闻线人、派驻记者等方式取代,专职通讯员急剧减少,报社开始撤销通联部、削减通讯员发稿量,党报通讯员制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对党报通讯员制度的历史回望可见,这一制度在中国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边区党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中的通讯员工作进行文本分析,不难认识到:党报通讯员制度与群众路线在基层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汲取党的宝贵遗产并传承发扬。

二、到群众中去: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对党报通讯员制度的实践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前身,于1946年5月15日创刊于邯郸,是中共晋冀鲁豫边区中央局机关报,1948年6月15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为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后停刊。经检索,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中与“通讯员”工作密切相关的文章有36篇。对这些文本的细致分析,将有助于还原边区通讯员工作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生动局面,更好地理解党报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

1.发展通讯员,建立广泛的基层新闻网络。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后即发动边区建立通讯员队伍,并鼓励已有通讯网为本报供稿。1946年5月31日第2版、1946年6月7日和6月9日第2版有三篇文章都是号召群众来当通讯员,强调要让报纸成为集体的宣传者和组织者,需要党、政、军、民、学各行各业的同志来担任通讯员;工商、矿山、文卫、交通等薄弱部门或地区尤要加强,以便充分反映工作动态和交流经验,提高新闻质量,实现报纸内容多样化。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所载的通讯员工作文章不局限于本报基层通讯工作,而是广泛涉及整个边区新闻工作,包括太行新华分社、《冀鲁豫日报》、《太行新华报》、《冀南日报》和基层小报等。

虽然通讯社和各大小报都会自建通讯组织,但边区通讯员及其所形成的通讯网并非专属于某一报刊,而是广泛为边区内各大小报、杂志、通讯分社,甚至黑板报提供稿件,基层通讯员成为边区各类宣传媒介内容的主要创造者。1946年6月9日、7月17日和8月1日第2版均反映了各地各级部门大力推动通讯员建设的状况,创刊地邯郸不仅成立通讯中心小组,还在市政府、救国会、教育馆、派出所等机关发展通讯员,从思想上指明全党办报与通讯工作之间的重要关系,稿件数量增长快,通讯员写作情绪高;太行三分区与他区通讯员交流工作经验,提出组织集体创作、发现材料即写、发展工农战士通讯员等工作方案,并建立通讯小组和报道委员会;太行区职工总会号召全区加强通讯报道工作,建立通讯小组,反映本区工业建设面貌、工运经验和工人们的贡献。

2.培育通讯员,通过报纸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依靠基层工农通讯员的最大障碍是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低,很多都是不识字或粗通文字的农民,并且认为写稿是文化人的事,普遍有畏难情绪或对新闻工作有神秘感,如何动员组织极为关键。1947年9月14日第4版刊载的《新大众》杂志发展工农通讯员经验一文,提出报刊工作人员要摆正与工农通讯员之间的位置关系,打破通讯员对自身文化水平信心不足的心理障碍,成立互助小组共同创造稿件。报刊工作人员要对通讯员的稿件提修改意见,帮助他们提高。工农刊物是办给工农看的,工农自己来办,人越多越好。工农通讯员通常只能写他们自己的工作,只有广泛联系工农群众,才能扩大写稿范围。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平顺县自建通讯网时,县委宣传部成立党报通讯员报道委员会,组织了177名通讯员,大多都是各区工农出身的干部,不会写就口述让人代笔,农村也建立由村长、农会主任、民校教员组成的村级通讯网。榆社县组织通讯网时则大力发展通讯互助小组。互助写作可以解决文盲问题,以及通讯员担心自己文化水平低、写不好、没有决心等思想立场上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形成通讯员说、教员写、大家审查修改的互助形式,发挥了明确经验、推动工作、识字学文化等多重作用。

3.发动通讯员运动,以通讯写作配合边区生产发展。边区通过组织通讯竞赛、表扬模范、开展立功运动、奖励奖章稿纸、开办训练班等多种方式,丰富发展通讯员队伍路径。冀鲁豫区党委在总结一年宣传工作所获成果时,强调由于加强群众观念和群众路线方针才取得很大的成绩。边区通讯事业的一大特点是写稿并非业余之事,而是与革命战斗和自身中心工作緊密相连。报纸上所呈现的经验交流表明,稿件能否与实际工作结合、能不能分析问题、反映群众思想成为通讯质量优劣的标准。

1947年3月12日报纸第2版刊载了黎城群众通讯工作经验,强调通讯与实际工作结合:一位农村干部把写通讯和生产结合起来践行群众路线,在推动通讯工作的同时也推动了本职工作,真正做到为群众服务;另一位农村干部除了积极给党报提供材料外,还协助健全两个通讯小组,写稿前讨论写什么、如何写并反复修改,提高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分析能力、总结能力、政治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在翻身运动中,参加农民翻身队的同志不仅帮助农民翻身,还自动报名成为通讯员,以报道促运动。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左权县通讯员在50天的运动中由10多名增至70多名,写稿300多篇。通讯工作突破了纯文字工作局限,将生产与运动融入其中,有力推动了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三、以人民为中心:党报通讯员制度的新时代启示

在全新的媒体制度和媒介技术现实之下,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中呈现的党报通讯员制度实践及其所贯彻的群众路线道路对于当前新闻学理论研究和新闻事业活动仍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1.党报通讯员制度的理论价值。通讯员是群众的喉舌,是报社和群众的双重代表,是党报群众视角、群众观点的载体。党报通讯员制度不仅是党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亦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新闻实践。新世纪以来,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价值追求的西方新闻观念及职业范式风靡中国新闻学界、业界,并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无产阶级新闻思想,这也成了业界、学界热烈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语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度认识党报通讯员制度,有助于重新理解党报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视角,从中国实践和中国道路意义上不断丰富党报理论体系。

2.党报通讯员制度的现实意义。在全新的媒体时代,互联网虽赋予网民极大的话语权,但由于网民结构和商业资本侵蚀等诸多因素致其并不能代表大多数基层群众的声音。记者下基层、走转改、三贴近是党报践行群众路线的要求。县级融媒体战略为自下而上的新闻传送提供了更具群众性的新闻工作方案,对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也有重大现实意义,但县级融媒体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遭遇重重困境。例如,平台盲目扩张,内容简单叠加,原创性不足,参与人员分散;采编人员根据现行规定无法取得记者证,采访活动受限;平台以政务服务为主,优质内容不足,吸引力不够强等。打通媒体融合“最后一公里”是新时代新闻工作激活基层力量的重要途径,党报通讯员制度将为这一实践提供历史启示。只有充分动员基层干部、普通群众、村镇乡间的人民,才能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所在地的优质信息、工作动态和生产生活经验,这将有利于解决县级融媒体发展中存在的技术、内容与本土实践不相融合等一系列问题,使县级融媒体切实发挥基层力量,让党媒在基层新闻工作中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作者应武系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博士生

方晓恬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雅博士后

参考文献

[1]李俊.中国共产党党报通讯员制度的历史演变[J].新闻研究资料,1990(01).

[2]鑫震.中国通讯员小史[J].新闻天地,2001(Z1).

[3]杨新正.中国新闻通讯员简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4]田中初.面向群众传播新闻知识——革命根据地时期工农通讯员期刊扫描[J].编辑之友,2011(07).

[5]戴利朝,王丽华.党与民众联系的桥梁:1949年前党报通讯员网的功能与构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03).

[6]谢新洲,黄杨.我国县级融媒体建设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记者,2018(10).

[7]郑保卫,张喆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效·问题·对策[J].中国出版,2019(16).

【编辑:孙莹】

猜你喜欢
县级融媒体人民日报群众路线
加强全媒体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县级融媒体推动乡村振兴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
县级融媒体广播新闻报道转变思路分析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