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运动员脚内侧踢球支撑腿肌肉力量和跳跃能力对球速的影响

2021-06-25 07:02傅旭波潘德运余保玲
中国体育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球速外展肌群

傅旭波,潘德运,余保玲

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合理运用脚内侧踢球技术不仅可以增加球速、提高射门成功率,还可以在中长距离过人和防守解围中占据优势。提高脚内侧踢球的球速,需提高踢球腿踢球瞬间的足部速度(部义峰等,2008;李路等,2018;Lees et al.,2010)。目前,以踢球腿为对象的研究中,探讨如何提高踢球瞬时足部速度成为关注的焦点(蒋仲君,2010;焦太宽,2019;Kellis et al.,2007;Lees et al.,2010)。然而,脚内侧踢球由支撑腿蹬踏和踢球腿摆动踢球两个技术阶段构成,支撑腿蹬踏技术是提高摆动踢球速度的前提,也是影响足部速度的关键。因此,近年对足球运动员踢球支撑腿的相关研究备受学者关注(冯章帅,2016;Inoue et al.,2014;Katis et al.,2010)。

支撑腿蹬踏时缓冲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将其转化为身体垂直速度的同时,受到了2~3倍自身体质量的地面反作用力(Katis et al.,2010;Orloff et al.,2008)。这不仅是下肢三关节的屈伸运动,髋关节内收、外展拮抗肌群也参与活动,支撑腿肌肉力量的合理发挥也是获得较高球速的重要因素。从肌肉收缩形式上看,支撑腿蹬踏时主动肌先进行离心拉长,紧接着进行向心缩短,通过肌肉的“拉长-缩短周期”运动(stretch-shortening cycle,SSC)短时快速发力(李志远 等,2019;卢志泉 等,2019;徐飞,2007)。Chelly等(2001)和Zushi(2006)发现,跳跃运动、加速跑和各种步伐移动等以SSC运动为主要肌肉收缩形式的身体活动与相应的运动表现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暗示支撑腿肌群SSC运动能力可能对球速提高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鲜见探讨球速与支撑腿肌肉力量间关系方面的研究,且较少涉及与跳跃能力间关联性的研究(Masuda et al.,2005)。在任意球或点球等没有防守的情况下,需采用较长距离的助跑以获得较高的球速,支撑腿在蹬踏时要发挥出较大力量以维持身体所获得的动量。然而,随着助跑速度的增加,支撑腿力量或跳跃能力发生的变化尚待详细探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助跑速度条件下支撑腿肌肉力量和跳跃能力对脚内侧踢球球速的影响。考虑到踢球瞬时足部速度是球速获得的前提和测量的便利性,研究采用足部速度,探讨其与下肢肌肉力量和跳跃能力间的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受试者

募集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男子足球运动员12名,年龄20.3±3.7岁,身高173.4±4.3 cm,体重66.3±4.3 kg,运动年限12.8±1.9年,运动等级为一级以上。实验开始前向受试者充分说明研究的目的、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安全性问题,并取得受试者同意。测试前向受试者说明实验的动作要求,并让其进行充分练习。

1.2 实验动作、测试方法和计算指标

1.2.1 脚内侧踢球动作的测试

1.2.1.1 实验设计

受试者进行5 min热身后,采用4种条件的助跑距离进行踢球测试,设定条件分别是离球1 m、3 m、7 m和自由(Free)的助跑距离,Free距离为在3~7 m范围内运动员自我感觉舒适的距离。助跑路线的延长线上设置一个球门模型式挡网,以便实施最大努力脚内侧踢球。足球放置在测力台中央侧方,踢球时支撑腿足部蹬踏到测力台上。各种助跑条件下受试者踢球动作技术采用5级自评分的方式,取4分以上采集成功的实验动作2次,将脚部速度最高1次动作作为分析对象,各动作测试间让受试者休息充分以消除疲劳的影响。

1.2.1.2 测试方法

运用10台红外线高速运动捕捉系统(250 Hz,Vicon MX+,美国)采集受试者脚内侧踢球动作的运动学数据,同时利用三维测力台(1 000 Hz,Kistler公司)采集支撑腿蹬踏时地面反作用力数据,将数据进行A/D转换后在笔记本电脑上进行(Lenovo公司)读取。建立静止三维坐标系,将沿助跑行进方向水平左右方向定义为X分量,水平前后方向定义为Y分量,垂直上下方向定义为Z分量。

1.2.1.3 计算指标

1)关节角度和关节转矩。采用14环节全身刚体模型,身体各部分重心位置、质量、惯性力矩等惯性参数根据美国Dempster人体模型计算。根据所采集的摄像建立三维身体坐标点,测力台所测取的地面反作用力数据采用逆动力学根据髋、膝关节屈伸轴以及髋关节外展内收轴计算出相应的关节转矩和角度,并通过时间微分计算出关节角速度(金季春,2007)。以上坐标系标定和关节角度定义与Kariyama等(2013)中所设定的相同。地面反作用力以及全部关节转矩根据体重计算出相对值。为了客观、准确地反映人体运动的关节角度和转矩等数值变量比较,对时间进行标准化处理,取支撑腿足部着地到踢球腿足部触球时刻的时间为100%,最小分辨率为1 Hz。

2)脚部速度、球速和助跑速度。支撑腿足部着地到踢球腿足部触球时刻的时间选取以地面反作用力数据为基础,将各受试者体质量的3%作为支撑腿足部着地和球上升起始点的标准。助跑速度为支撑腿足部着地时身体重心速度,足部速度为踢球腿足部触球时刻的重心速度。为了排除身体重心速度的影响,将足部速度减去踢球腿足部触球时刻重心速度计算出相对足部速度。脚内侧踢球时虽然利用助跑可以提高足部速度,但随着助跑速度增加,足部速度继续保持提高趋势则可能比较困难。因此,研究中也计算1 m到7 m助跑条件足部速度和相对足部速度的变化率,进一步探讨助跑速度增加时足部速度。在计算足部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时,收集三维数据时去除踢球后的数据,踢球前30帧的数据反向插入到踢球后,将其数据进行时间微分化(Shinkai et al.,2009)。球速通过在球上粘贴4点Mark球确定重心,同时,获取足部离开球后5帧期间球重心通过的位移,利用位移/5帧时间(0.02 s)计算出球的平均速度。

1.2.2 等速肌力测试

采用德国ISOMED 2000等速肌力训练测试系统在60°/s、180°/s和 300°/s角速度条件下测取踢球腿和支撑腿髋、膝关节屈曲和伸展肌力,以及髋关节外展和内收肌力。测量髋关节外展和内收肌力时,根据Masuda等(2005)得出的高于240°/s角速度条件下时,无法精确测量髋关节外展、内收肌力的结论,本研究仅在60°/s和180°/s两种角速度条件进行测量。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前均进行充分热身,各种条件下尽最大努力实施5次,取峰值力矩最大值的一次测试作为分析对象。

1.2.3 跳跃能力测试

充分热身后,受试者分别在测力台上进行双侧足蹬踏的下蹲跳(counter-movement jump,CMJ)和反弹跳(double-leg rebound jump,DRJ)。此外,还分别进行单侧足蹬踏的反弹跳(single-leg rebound jump,SRJ),包括踢球腿(kicking leg single-leg rebound jump,K-SRJ)和 支 撑 腿(supporting leg single-leg rebound jump,S-SRJ)足部蹬踏的反弹跳。

通常采用CMJ跳跃高度和RJ-index来分别表示CMJ跳跃能力和RJ跳跃能力。CMJ是从站位姿势开始,利用下蹲反动动作尽量往高处跳。DRJ、K-SRJ和S-SRJ是从站立姿势开始,双腿或单腿进行连续5次的纵跳运动,在此期间要求蹬踏时间尽可能短,并口头指示其尽量往高处跳。从5次跳跃中选择姿势良好,且受试者个人感觉是比较完美的动作,同时选取RJ-index最高的一次跳跃作为分析对象。在所有跳跃动作中,要求其两手叉腰进行跳跃,每种跳跃练习间需要进行充分休息。以所测的地面反作用力数据为基础,将各位受试者体质量的5%作为离地及触地的判定标准。根据跳跃高度,DRJ、K-SRJ和S-SRJ中通过以下公式来算出RJ-index:跳跃高度(RJ-JH=1/8·g·Ta2,g=9.81 m/s,Ta为滞空时间),RJ-index=跳跃高度/足部着地时间(李志远 等,2019;Endo et al.,2007)。

1.3 统计分析

各测定项目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各助跑条件间变量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值有显著差异的项目根据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为了降低统计检验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在两两比较时考虑Bonferroni的校正。各测定项目间的相关系数采用Person法计算,显著性水平取α=0.05,*为P<0.05,**为P<0.01。

2 研究结果

2.1 不同助跑条件下脚内侧踢球足部速度、球速和助跑速度变化特征

随着助跑距离的增加,球速、足部速度和助跑速度提高,支撑腿脚触地到摆动腿脚触球的时间缩短(表1)。球速和足部速度在Free和3 m条件相当,但显著大于1 m条件、小于7 m条件(P<0.05);相对足部速度在Free、3 m和7 m条件相当,但均显著大于1 m条件(P<0.05);助跑速度在各助跑条件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支撑腿足部着地到踢球腿足部触球的时间在Free和3 m条件相当,但显著小于1 m条件、大于7 m条件(P<0.05)。

表1 脚内侧踢球足部速度、球速和助跑速度Table 1 Foot Speed,Ball Speed andApproach Speed in Various Instep Kicks

2.2 不同助跑条件下支撑腿地面反作用力变化特征

随着助跑距离的增加,水平左右、前后方向和垂直上下方向的地面反作用力增大,7 m条件显著大于1 m、3 m和Free条件(P<0.05),3 m和free条件显著大于1 m条件(P<0.05)。Free和3 m条件水平和垂直方向地面反作用力值相当,且未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2)。

表2 脚内侧踢球水平左右、水平前后和垂直上下方向的最大地面反作用力值Table 2 The Maximal Ground Reaction Force of Lateral,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in Various Instep Kicks N·kg-1

2.3 不同助跑条件下足部速度和相对足部速度与下肢等速肌力间的关系

1 m、3 m和7 m条件足部速度分别与180°/s条件踢球腿髋关节伸展、内收和外展峰值力矩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1 m和Free条件足部速度分别与60°/s条件支撑腿髋关节外展峰值力矩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1 m条件足部速度与180°/s条件支撑腿髋关节屈曲峰值力矩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1 m、7 m和Free条件足部速度与180°/s条件支撑腿髋关节外展峰值力矩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3 m、7 m和Free条件足部速度与180°/s条件支撑腿髋关节内收峰值力矩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1 m、3 m和7 m条件足部速度与300°/s条件支撑腿髋关节伸展峰值力矩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表3~6)。

表3 等速峰值力矩Table 3 Maximal Isokinetic Strength

表4 足部速度与膝关节伸展、屈曲峰值力矩间的相关系数Table 4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mong Foot Speed and Peak Torque of Isokinetic Knee Extension and Flexion

表5 足部速度与髋关节伸展、屈曲峰值力矩间的相关系数Table 5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mong Foot Speed and Peak Torque of Isokinetic Hip Extension and Flexion

表6 足部速度与髋关节外展、内收峰值力矩间的相关系数Table 6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mong Foot Speed and Peak Torque of Isokinetic Hip Abduction and Adduction

3 m和7 m助跑条件相对足部速度与60°/s条件下踢球腿髋关节内收峰值力矩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3 m助跑条件相对足部速度分别与180°/s条件下支撑腿髋关节内收峰值力矩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1 m、3 m和7 m条件相对足部速度与180°/s条件下支撑腿髋关节外展峰值力矩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3 m、7 m和Free条件足部速度与180°/s条件支撑腿髋关节内收峰值力矩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表7~9)。

表7 相对足部速度与膝关节伸展、屈曲峰值力矩间的相关系数Table 7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mong Relative Foot Speed and Peak Torque of Isokinetic Knee Extension and Flexion

表8 相对足部速度与髋关节伸展、屈曲峰值力矩间的相关系数Table 8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mong Relative Foot Speed and Peak Torque of Isokinetic Hip Extension and Flexion

表9 相对足部速度与髋关节外展、内收峰值力矩间的相关系数Table 9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mong Relative Foot Speed and Peak Torque of Isokinetic Hip Extension and Flexion

2.4 不同助跑条件下足部速度和相对足部速度与跳跃能力间的关系

各种助跑条件下足部速度和相对足部速度与CMJH、DRJ-index和K-SRJ-index间均无相关关系(P<0.05);3 m、7 m、Free条件下足部速度和相对足部速度与S-SRJ-index间存在非常显著性(P<0.01)或显著性正相关(P<0.05,表11)。

表10 各种跳跃能力Table 10 Ability of Various Jumps

表11 足部速度、相对足部速度与跳跃能力间的相关系数Table 10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mong Foot Speed,Relative Foot Speed andAbility of Various Jumps

60°/s、180°/s和300°/s条件下支撑腿髋关节伸展峰值力矩与S-SRJ-index间均无相关关系(P<0.05),而60°/s和180°/s条件下支撑腿髋关节外展峰值力矩与S-SRJ-index间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

1~7 m条件足部速度变化率与S-SRJ-index、60°/s和180°/s条件下支撑腿髋关节外展峰值力矩间均未存在相关关系(P>0.05),相对足部速度仅与S-SRJ-index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而与60°/s和180°/s条件下支撑腿髋关节外展峰值力矩间均未存在相关关系(P>0.05,图2)。

2.5 不同助跑条件下支撑腿髋、膝关节角速度和转矩变化特征

膝关节伸展力矩从支撑腿足部着地到踢球腿足部触球瞬间逐渐增加,角速度则呈现在“屈曲—伸展”轴负值方向先屈曲后伸展的变化趋势,且膝伸展力矩和角速度均随着助跑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图3)。对髋关节而言,无论哪种助跑距离,在前半部分时间段均主要为伸展力矩,后半部分为向外展方向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随着助跑距离的增加,髋关节伸展力矩大小相当,而相比于1 m条件,3 m、7 m和Free助跑条件下外展力矩在整个时间阶段呈现向更高值变化的趋势。在各种助跑条件下髋关节角速度均在“屈曲-伸展”轴的正值(伸展)方向发生变化,同时也在“内收-外展”轴的负值(内收)方向发生变化,且负值方向的角速度在3 m、7 m和Free条件下相比于1 m条件呈现出向更高值变化的趋势。

3 讨论与分析

3.1 不同助跑条件下脚内侧踢球的运动学和地面反作用力变化特征分析

1~7 m条件下随着助跑距离增加,助跑速度增加,足部速度和球速也随之增大(表1~2)。同时,支撑腿足部着地到踢球腿足部触球的时间随着助跑速度增加而缩短,垂直方向地面反作用力随着助跑速度增加而增大,在1 m、3 m和7 m助跑条件下分别约为体质量的2倍、3倍和4倍。因此,随着助跑速度增加,足部速度和球速逐渐增大,根据动量守恒定律Ft=mv2-mv1,要增加足部速度和球速,要求支撑腿具备较强的肌肉力量,以维持在较短触地时间内的较高总冲量值。

研究中将足部速度减去身体重心速度所得到的实际足部速度定义为相对足部速度。随着助跑速度的增大,足部速度随之增加,而相对足部速度则没有发生相对应的变化,7 m与3 m条件下其相对足部速度的大小相当。足部速度随着助跑速度增加而增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从支撑腿足部着地到踢球腿摆动速度增加有效利用了一系列复杂机制;2)踢球时身体重心速度的增加。7 m条件助跑速度以及足部速度虽然大于其他条件,但相对足部速度则与3 m条件相当,暗示3~7 m条件足部速度增加原因可能是踢球时身体重心速度增加的影响所致,由于较高助跑速度条件支撑腿会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地面反作用力,通过有效利用支撑腿到踢球腿摆动速度增加的一系列复杂机制而获得足部速度则比较困难。结合助跑条件特征探讨对获得足部速度提高起关键作用的支撑腿力量和跳跃能力,而未规定助跑距离的Free条件助跑速度高于3 m条件、低于7 m条件,同时,Free条件的其他变量指标与3 m条件相当,而小于7 m条件的结果可以看出,Free条件各变量指标具有3 m和7 m条件的中间特征。

3.2 影响脚内侧踢球足部速度的肌肉力量和跳跃能力要素分析

3.2.1 踢球腿

各种助跑条件下足部速度和相对足部速度与踢球腿各角速度条件下膝伸展、屈曲和髋关节屈曲峰值力矩间均未存在相关关系(P>0.05),仅与踢球腿少数角速度条件下髋伸展、外展和内收峰值力矩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表3~9)。目前,对于球速和足部速度与踢球腿肌肉力量间是否存在关系,研究中观点不一(Aagaard et al.,1996;Mognoni et al.,1994;Saliba et al.,2001),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脚内侧踢球时受身体各环节相互作用产生的力矩影响较大(Nunome et al.,2006),而所产生的力矩主要通过支撑腿获得,因此,踢球腿肌肉力量之外的要素可能对足部速度的影响更大。同时,足部速度和相对足部速度与CMJ跳跃高度、DRJ-index、踢球腿K-SRJ-index间均未存在相关关系(P>0.05),而踢球腿髋关节内收肌群力量与3 m条件的脚部速度,3 m和7 m条件下的相对脚部速度间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表11)。松尾等(2011)的研究表明,与脚内侧踢球具有同样较高髋关节屈曲速度的加速跑动作中,髋关节内收肌群可以稳定髋关节,在髋关节伸展时起到屈曲的作用,进而影响髋关节的屈伸动作。因此,在脚内侧踢球和加速跑动作中,髋关节内收肌群均可以通过控制髋关节屈伸速度来影响足部速度。

3.2.2 支撑腿

支撑腿作为脚内侧踢球动作起始点,在进行踢球动作中可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在增加足部速度方面起到重要作用(Inoue et al.,2014)。由于支撑腿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地面作用力,其肌肉力量和跳跃能力是获得较高足部速度的重要前提。1 m、3 m和7 m助跑条件下足部速度与300°/s条件下支撑腿髋关节伸展峰值力矩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而髋关节外展峰值力矩与所有助跑条件下足部速度和相对足部速度间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表3~9),暗示支撑腿髋关节伸展和外展肌力对脚内侧踢球时获得较高足部速度影响较大。3 m、7 m、Free条件足部速度和相对足部速度与支撑腿SSRJ-index间均存在非常显著(P<0.01)和显著性正相关(P<0.05),而与双脚蹬踏的DRJ-index间均未存在相关关系(P>0.05,表 11)。Kariyama等(2013)对比了 SRJ和DRJ蹬踏腿发力特征间的差异,发现两者虽然均为踝关节背屈肌群动员较大的跳跃运动,但SRJ相比于DRJ而言,其髋关节伸展肌群,特别是髋关节外展肌群动员较大,伸展和外展肌群所产生的关节转矩对SRJ的完成能力影响较大。SRJ时髋关节伸展和外展肌群先进行离心拉长后进行向心缩短,通过肌肉的SSC运动产生较大力量,结合本研究中支撑腿SRJ-index与髋关节外展峰值力矩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的结果,表明支撑腿单足反弹跳能力是3~7 m助跑踢球获得较高速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内侧踢球时获得较高足部速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可能受到伴随SSC运动的髋关节外展肌群力量发挥的影响。

髋关节外展肌力与足部速度和相对足部速度变化率间未存在相关关系(P>0.05),仅S-SRJ-index与相对足部速度变化率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图1~2),暗示提高支撑腿反弹纵跳能力可以有效利用较高助跑速度获得较高的相对足部速度。因此,髋关节伸展或外展肌力和支撑腿单足反弹纵跳能力是获得较高足部速度和球速的关键因素。同时,运动员支撑腿单足反弹纵跳能力是有效利用助跑速度获得足部速度的前提,伴随SSC运动的髋关节外展肌力大小可能影响其单腿纵跳能力。通过以上关联性分析,发现脚内侧踢球时支撑腿与SRJ蹬踏的发力特征相类似,足部速度的获得与助跑速度差异的关系较小,主要受到髋关节伸展或外展肌群发力特征影响,暗示较高助跑速度条件下支撑腿髋关节外展肌群通过SSC运动快速发力。但是,支撑腿各关节的发力特征随着助跑速度增加发生的变化目前鲜见详细探讨。因此,计算出支撑腿髋、膝关节的角速度和转矩,以进一步探讨产生以上关联性的原因。

图1 支撑腿髋关节伸展、外展峰力矩与RJ-index间的关系Figure 1. Relationships among HipAbduction Strength of Supporting Leg and Hip Extension Strength,and RJ-index

图2 支撑腿髋关节外展峰力矩、RJ-index与足部和相对足部速度变化率(7 m/1 m%)间的关系Figure 2. Relationships among Hip Abduction Strength of Supporting Leg,RJ-index and Foot Velocity and Rate of Change of Foot Velocity(7 m/1 m%)

各种助跑条件下髋关节在支撑腿足部着地到踢球腿足部触球瞬间过程中,前半部分时段主要以伸展力矩、后半部分以外展力矩为主逐渐增加,髋关节伸展和外展肌力通过力矩的作用间接影响足部速度(图3)。各种助跑条件髋关节伸展力矩大小相当,而3 m、7 m和Free条件相比于1 m条件髋关节外展力矩在整个时段呈现出向更高值增加的趋势。各种助跑条件下角速度在环绕髋关节“伸展-屈曲”轴进行伸展动作的同时,环绕“内收-外展”轴进行内收动作。因此,髋关节外展肌群进行离心式拉长收缩,且3 m、7 m和Free条件的拉长速度高于1 m条件。SSC运动的离心式拉长过程可以进行肌肉的预备紧张或弹性势能的贮藏,进而对接下来向心式缩短所增加的爆发力产生重要影响(李志远等,2019;罗炯,2005)。基于此,在较高助跑条件下,支撑腿髋关节外展肌群与SRJ时蹬踏腿相类似,均通过肌肉“拉长-缩短”周期运动发挥出较大的力量。3 m、7 m和Free条件下足部速度与180°/s条件髋关节内收肌力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表3~9),虽然髋关节内收肌力发挥作用,但在支撑腿足部着地后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模式。藤井範久等(1997)发现,外展力矩的下降并非是髋关节外展肌力降低,而是内收肌群作为拮抗肌同时收缩,以中和向“内收-外展”方向的外力所获得的合力矩,提示在3 m以上较高助跑速度条件下,髋关节内收肌群和外展肌群同时在前额状面发挥作用以维持身体的稳定性,可能更加有利于在踢球时获得较高的足部速度。

图3 支撑腿足部着地到踢球腿足部触球瞬间髋、膝关节角速度和转矩时间变化特征Figure 3. Averaged Patterns of Joint Velocity and Joint Torque of the Knee and Hip Joints at Supporting Foot from Touch down to Ball Impact at Kicking Foot in Various Kicks

3.3 训练学启示

研究发现,脚内侧踢球时除了踢球腿以外,提高支撑腿肌肉力量和跳跃能力的也是获得较高足部速度和球速的关键。然而,目前鲜见有关足球运动员支撑腿髋关节外展肌群重要性的研究,多集中在大腿前后肌群屈伸比和损伤预防的方面(Thorborg et al.,2011),以及蹬踏时快速变向方面(Masuda et al.,2005)。本研究从较高助跑速度的合理利用视角出发,指出支撑腿髋关节内收和外展肌群力量的重要性。据此通过增强支撑腿力量来增加踢球时的足部速度。在相应的力量训练手段中,“内收-外展”肌群动员较大的传统单腿蹲起或坐式蹬腿等高负荷抗阻练习可能会产生良好效果。采用与脚内侧踢球支撑腿发力特征相类似的SRJ和单足跳或跨步跳也可能产生良好效果。但是,由于进行SRJ练习要求在极短时间内产生较大地面反作用力,无跳跃训练经验的运动员完成起来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应先导入DRJ练习或增强髋关节外展肌群力量训练手段,进而循序渐进地选择单足垂直和水平跳跃的训练手段。

4 结论与建议

随着运动员助跑距离的增加,脚内侧踢球时身体重心速度和足部速度提高,进而使出球速度获得提高;短距离(1 m)助跑时,踢球腿内收肌力对球速具有主导影响,而进行中长距离(3 m和7 m)助跑时,支撑腿伸展、外展肌力和弹振式爆发力则成为影响出球速度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建议在长距离过人和防守中采用1 m或3 m的中短距离助跑,在可控球范围内提高出球速度和传球的准确性;而在点球和任意球中,同等条件下应安排下肢爆发力较强的球员,通过采用7 m以上的长距离助跑获得最高的出球速度来争取破门得分。

猜你喜欢
球速外展肌群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排球大力跳发中的马格努斯效应
影响足球球速诸因素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标枪运动员躯干旋转肌群训练研究
曲棍球短角球击球方法与身体姿势对球速影响的研究
外展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初探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
五招简单练习 增强核心肌群力量
郑州市出重拳打击“会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