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21-06-28 13:01周雪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

周雪红

摘要: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对新建学校的发展尤其如此。学校的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和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赋能场域优化学校环境文化,依托大数据提升学校管理文化,以人为本构建学校课程文化,在实践和探索中寻求适合学校发展的文化建设途径。

关键词:新建学校;文化建设;环境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4B-0028-04

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对新建学校的发展尤其如此。如何依托区域优势,突出自身特点,以学校文化建设统领学校发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现实中,很多学校开始着手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但一些学校有其形,却无其神,关注点更多地在环境面貌、学校标识和学生活动等浅表认知上。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文化建设需深入思想层面、精神层面,要有持之以恒的教育信仰、教育承诺和教育追求。笔者在苏州市吴江区华东师范大学苏州湾实验小学筹建及开学后的管理实践中,对学校文化建设做了初步的探索。

一、赋能场域优化学校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理念最直接的体现。如何在有限的校园空间里实现环境育人,让学生能有更多的体验和收获,让课堂得到延续和拓展,是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学校对校园进行了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精心打造了完善的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与快乐成长的环境文化。

(一)“博物馆”让课堂更生动

学生喜爱科学,对各种科学现象充满了好奇,但他们又对科学学科传统的授课方式提不起兴趣,他们喜欢的是可以看、可以摸,更可以互动体验的科学课。因此我们梳理了小学阶段全部的科学学科教材,把所有可以体验操作的内容整理出来,建设了包含“亲近自然、遨游太空、奇妙科技、珍爱生命”四个分馆的科学课程博物馆。在博物馆上课,学生玩得很尽兴,一声声充满好奇的惊叹,为老师的讲解奠定了热切求知的基础。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过程獲得的知识是学生终生难忘的。科学课程博物馆成了学生最爱去的地方之一,热爱科学的种子就这样深埋在了他们的心中。

(二)“四百园”让校园更有趣

学生喜爱、亲近的大自然,不仅是他们成长的快乐园地,更是他们学习的课堂。我们开辟了百草、百花、百木、百果“四百”植物课程种植园。“百果园”里有学生熟悉的枇杷、杨梅、砀山梨、桃子、橘子等家乡水果,还有苹果、柚子、枣子、樱桃等。校园里分布着上百棵果树,不同的季节,学生会观察到不同的果树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也会通过学校设置的劳动课程了解果树的特性,参与果树的养护。“百草园”中有几百株中草药,每株草药都有图片和文字说明,由各个班级分工养护。学生需要了解草药的类别、种植要求和药性药理,还要学会把成熟的草药烘干加工。到毕业时,他们要能识别学校所有草药品种并知道它们的用途。我们还发动老师们把所有学科教材梳理一遍,把书中提到的植物全部在校园里种上。每天午餐后,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校园里“淘宝”。如果你听到一声欢呼,那么一定是有人找到了教材中的某种植物了。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一室一角,都成了学生内心的牵挂,这样的校园,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三)“小百科”让学校更厚重

把校园建成“百科全书”,一直是学校的心愿。课堂不只是班级,知识也不仅仅来自教材,我们希望整个校园就是知识的源泉,学生随时都能汲取知识。因此,除了上面的一些做法,在智慧校园升级建设时,学校筛选了儿童百科全书的部分内容,每种知识都配上二维码和简介,布置到了学校的各个区域。当学生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随时可以拿出学习PAD扫一扫,即可通过百度了解更多的知识。我们发现,学生的求知欲更强了,知识面更广了,学习兴趣也更浓厚了。整个校园充溢着浓浓的学术氛围,也对学生充满了无尽的吸引力。

二、依托大数据提升学校管理文化

学校管理是学校对本校各项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学校管理改革带来了诸多创新实践。学校发展的内容主要是建立在家校共同配合基础上的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因此,学生、教师、家长是学校发展中的三类重要群体。在大数据背景下,学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导向、以家长满意为追求,构建绿色教育生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服务品质。

(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构建绿色教育生态

学生成长主要表现为规范的日常行为与优秀的学业表现两个方面,而对学生这两个方面科学、合理、实时的评价就成为构建绿色教育生态的关键。为此,学校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建立“互联网+学生评价”平台,全方面、多角度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发展。在学生行为规范评价上,顶层设计了包含“社会责任、健康生活、良好品质、劳动实践、课间活动”5个维度39个子项目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做健康、文明、向上、守纪的好少年。在学生的学业表现方面,建立了“兴趣与态度、能力与方法、成绩与效果、合作与探究、表达与交流、实践与创新”6个维度65个子项目的评价体系,以过程化、精准化、科学化的学业表现评价,激励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持续、协同、健康、全面发展。学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构建绿色教育生态,就是要从细节上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他们的童年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二)以教师发展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师发展评价主要来源于对教师荣誉称号、竞赛获奖、论文发表、教学成绩等情况的统计,而基于大数据的教师发展则将导向从表面的数据统计转向服务对象的内心感受,让学生和家长说话,以他们的体验与需求为导向,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从而获得良好的专业发展。学生、家长主要从教师的班级管理、学科教学两个方面进行全样本、大数据的反馈评价。在班级管理上,学生主要反馈班级管理中的“广泛参与、关系融洽、重视健康、关注学生”四个方面的情况,家长主要反馈班级管理中的“习惯养成、积极情绪、家校沟通、公平对待、班级风气”五个方面的情况。学校综合分析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班级管理九个方面的评价数据,促进教师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在教学方面,学生主要反馈教师学科教学的“面向全体、尊重学生、方法科学、促进发展”四个方面的情况,家长主要反馈教师学科教学的“爱岗敬业、师德规范、教学效果、负担适度、全面发展”五个方面的情况。学校通过学生、家长对教师学科教学九个方面的评价反馈,促进教师的教学更加规范、高效、科学、适切。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的教师发展评价,做好教师发展导向的顶层设计,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明确。

(三)以家长满意为追求,提升教育服务品质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学校办学的服务宗旨,对于学校而言,主要是办家长满意的学校,其关键在建设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绝大部分家长并不是教育专业人士,对于学校办学状况缺乏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全面认识,但他们的总体感受与直观评价,往往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学校通过“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状况”和“学校办学的满意度”调查,实证反馈家长对学校办学总体情况的看法,以此倒逼全体教师始终把办家长满意的教育作为追求目标,深入推進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学校通过评价机制提升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激励他们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做出贡献。

三、以人为本构建学校课程文化

学校的育人目标要通过课程得以实现,因此学校的课程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课程设置需遵循教育本质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学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实施为载体,建立了“6大方向、24个维度”的课程体系,还绘制成“雪花”课程图谱。雪花是水的凝结,是大自然美丽的图案,学校也希望通过精品课程的实施,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描绘与成就学生的最美人生。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

学校在必修课程校本化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拓展性课程。比如:数学增加了数学思维课。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大多以熟能生巧为重要的途径,但到了中高年级出现问题解决题型后就会有一部分学生掉队,因为熟能生巧已经无法应付逻辑思维题。到了中学,函数、几何和物理、化学的出现,更让他们无力招架。因此,学校从一年级起每周设置一节数学思维课,注重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增强他们的思维应变能力,效果令人惊喜。此外,学校在英语课程中增设了剑桥英语,在语文课程中增设了国学、阅读和演讲,在体育课程中增设了形体、篮球、攀岩和儿童拳击等。这些课程凸显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努力,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选修课程个性化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分为四大类: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和学科类。击剑、网球、室内滑雪和冲浪、游泳、攀岩、各种球类、3D打印、编程、机器人、传统手工艺(木工、刺绣、织布、盘扣、印染扎染……)等几十种选修课程发布在学校在线平台,供家长、学生选择,且全部免费。这些课程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因此他们学得很起劲,也很有成效。学校通过选修课教学过程中的观察,针对部分在某一领域特别有天赋的学生组建专业训练队,对他们进行定期训练,以期进一步开发他们的潜能。

(三)研究性课程学术化

在当前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中,“研究性课程”的实施问题引起了不同层面的关注。怎样让研究性课程更具学术性,并在操作层面上有效实施,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我校围绕劳动教育、生涯教育、太湖研学等设计了研究性活动。学生以项目式学习为研究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进行相关内容的研究,形成书面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比如:我们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劳动教育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分别就“劳动+中医药”“劳动+传统美德”“劳动+民间工艺”“劳动+农耕”等四方面分组进行研究。同时,学校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不同的劳动实践基地。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性课程的实施,学生培养了正确的劳动意识,学会了多项劳动技能,形成了良好的劳动品质。就小学生生涯教育如何与学校德育相结合这一问题,学生分别在加强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意志力、自控力和耐挫力,以及学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同样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承载着学校的办学追求,引领着师生的行为方式。新建学校对文化建设必须超前考量,精心筹划,精准实施,使学校文化具有思想内涵和校本特征,发挥良好的育人功能。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
基层院检察文化建设的认知与实践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健康发展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分析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深层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