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班会应从一节课走向一段生活

2021-06-30 17:45谢德华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1年5期
关键词:主题班会

谢德华

【摘 要】主题班会是班主任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班主任在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中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注重活动的生成和教育的延续,要让主题班会从一节课走向一段生活。具体而言,班会主题要源于生活,从教师任务走向学生需要;班会过程要成为学生生活,从主题讲授走向活动生成;班会效果要发展学生生活,从理念习得走向生活创造。

【关键词】主题班会;班会主题;活动生成;德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1-0045-03

【作者简介】谢德华,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实验学校(广东深圳,518107)教师,高级教师,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

高德胜教授关于班会曾经提出三个问题:班会是“会”还是“课”?班会的目的是什么?班会中教师到底起什么作用?[1]这三个问题充分说明了当下许多教师对班会设计和实施在认识上的模糊与实践的困惑。本文从一线研究者的角度,基于一个主题班会的两次设计及实施,试图回应这些问题,反思当前班会设计与实践的现状,提出班会未来的可能走向。

一、班会只是一节课吗?

为准备参加全国中小学班队会大赛,深圳市光明区以“友善”为主题,举行了全区中小学班队会大赛,其中获得小学组一等奖的班会设计方案是《友善是举手之劳》(班会设计见表1)。

作为一等奖作品,本次班会的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可圈可点:一是设计精巧,教师以友善为主题,设计了分享、讨论、体验、点赞等环节,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二是活动丰富,有视频观看、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三是素材感人,尤其是当场播放的两个视频比较经典,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可以说,作为一节课,一节与语文、数学、英语相似的课,它的优点还是很突出的。但从主题班会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它的问题也很明显。

一是主题成人化。班会主题的选择关涉班会的主体到底是谁的问题。我们发现,目前大多班会的主题,往往不是基于班级发展和学生需求,而是教师从自身的视角出发,为完成任务而确定的。如本次“友善”主题班会,“举手之劳”只是教师的认知,而不是学生的需要。

二是过程教学化。这是当下班会实施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形式上模仿学科教学,主要进行认知教育,“习惯于用概念建构的理论框架取代现实生活,夸大了道德原则的作用”[2]。在这次班会实施过程中,教师开展的视频观摩、案例讨论、展示交流等一系列活动,都只是为了向学生传递一个学生已有的认知:友善很重要,我们要学会。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

三是缺乏德育的延续性。我们知道“友善”是个非常宏大的话题,一节课的时间绝对不可能将之说清楚、讲明白,并真正内化。所以,主题班会上学生获得的道德认知、产生的道德意识、激发的道德情感,还需要课后的延伸和强化。而本次班会最后只是以对学生行为“点赞”结束,不免流于形式。

二、班会能成为一段生活吗?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对这次班会进行了讨论和重构。设计和实施这节班会的班主任吸收大家的建议,在与班级学生商量后,结合学校文明礼貌月的活动安排,在“友善”主题之下选择了体现友善的具体行动“微笑”作为切入点,以“亲,今天微笑了吗?”为题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实施(班会设计见表2)。

在这次班会中,学生表现非常积极,参与度很高。更重要的是,这个活动还得到了有效延续,在“微笑使者”活动的激励下,学生们不但在本班践行微笑,还通过宣传海报、校园广播号召全校同学微笑问好。这次班会以友善的行动为教育重点,聚焦学生真实的校园和班级生活,促进了学生的真实发展。

一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尽管同样是“友善”主题,但本次班会结合学生需要和學校礼仪教育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聚焦友善的具体表现——微笑问好,很小但很真实。这种具体有效的教育指导,符合学生的真实需要,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二是突出活动的生成。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班主任在活动前期准备中指导学生分组调查,并且为所有学生设置和开发了不同岗位,这让学生有了非常丰富的参与基础。所以在班会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体会和心得,生生对话、师生对话非常活跃。活动中的对话互动,必然会有大量的生成,这些都一扫沉闷的说教氛围。

三是体现发展的持续。本次班会强调了前移后续,班会前的“微笑调查”、班会中的“微笑讨论”、班会后的“微笑行动”,让原本单一的学习生活丰富起来,为班级生活增添了美好的色彩。同时,班级生活也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持续发展,学生既对“友善”主题有了不同的认识,也因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提升了沟通与协作能力。

三、如何从一节课走向一段生活?

通过两次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对比,我们发现主题班会实施的方向应该是从一节课走向一段生活。相对于学科教学的知识性、体系性,班级主题教育具有明显的生成性、共识性,它遵循一种生活逻辑,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享受生活,进而改善个人生活。主题班会要从课堂走向真实的班级生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班会主题要源于生活,从教师任务走向学生需要。主题班会的选题既要考虑学校教育背景,也要从班级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一方面要分析学生年段的一般特点,提炼小学不同年段的教育主题;另一方面要分析学生的具体需求,进一步聚焦到本班学生,通过日常观察、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学习、交往、成长中的具体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班会教育主题。

二是班会过程要成为生活,从主题讲授走向活动生成。德育工作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德育规律,主题教育班会当然也包括认知的提升,但在主题梳理的基础上,我们更提倡班会过程中的活动育人。笔者以为,主题班会中适宜开展两类活动:一是实践性活动,即要打破课堂时空的限制,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性活动;二是对话性活动,即要将学生实践中形成的体验,通过班会现场进行分享和交流,鼓励自我、师生、生生等多元对话,形成理性共识。班主任要转变角色,乐于倾听、接纳,并适时进行点拨,进行价值引领。

三是班会效果要发展生活,从理念习得走向日常更新。因此,我们提倡在理念习得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日常生活更新,具体包括:个人日常生活更新,要以实践性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落实到建构性的行动上来,用新行动来更新自我的生活方式;班级日常生活更新,要利用班会节点,丰富班级学生之间的实践与交往,拓展班级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的联系,构建新的班级生态。

在学科教学研究日益精细化的今天,班级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形式及策略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题教育班会的生活性质及其育人价值的挖掘,也常常被忽略,如何进一步深入,有待于同仁们的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班会随想[J].思想理论教育,2009(16):34-36.

[2]李璇,郑航.论回归生活的班会课[J].中小学德育,2015(11):17.

猜你喜欢
主题班会
用主题班会引领学生走向高考
友善价值观在高三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渗透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学校主题班会模式研究
提高初高中衔接期主题班会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高校主题班会的优化设计及其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在主题班会中的创新应用
怎样开展主题班会
巧用主题班会,开展德育教育
将社会实践活动融于主题班会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