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角度上挑扩皮法在PICC置管改良赛丁格技术中的应用

2021-07-01 02:23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3期
关键词:导丝插管成功率

李 燕

(广西中医药大附属瑞康医院肿瘤三区,广西 南宁 530011)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从上肢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置入导管,导管末端位置处于上腔静脉。多用于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及长期化疗的肿瘤患者,能避免反复穿刺,有效保护血管,具有操作相对安全、创伤较小、放置时间长的优势,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1]。随着医学不断进步,PICC穿刺技术由最初的盲穿发展到现在大量开展的超声(US))引导下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ST)。塞丁格(Seldinger)技术也称微插管技术,是经皮血管穿刺后使用导丝交换的方式放置各种导管,于1953年由瑞典放射科医师塞丁格发明。MST将原技术中的扩张器改变为带扩张器的插管鞘组件,从外周静脉送入插管鞘,便于置入PICC导管,从而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该技术是现行PICC标准化穿刺技术,在国际上应用广泛,给静脉输液治疗历史带来了一场革命。虽然MST技术较传统盲穿法有诸多优点,但其导致穿刺部位渗血的比率高于盲穿法。多由于MST技术送插管鞘前有一扩皮过程,引起皮肤组织和血管损伤所致。临床研究发现[2],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量、一次送鞘成功率与扩皮的方向、角度、大小、深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为减少置管穿刺部位渗血,近年来MST中的扩皮方法越来越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注。目前临床中纵切扩皮法应用较广,但常规纵切扩皮法因扩皮刀刺入深度直达真皮层及皮下组织,易切断真皮层的血管及纤维结缔组织。因此创伤较大,伤口愈合慢,从而导致穿刺部位渗血较多、导管维护频次高等问题。本研究采用零角度上挑扩皮法进行扩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我科收治的108例 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功能无异常。②穿刺部位皮肤完好,无上肢水肿。③语言沟通交流能力正常。④患者签署PICC置管同意书,愿意配合此次研究。排除标准:①有PICC置管禁忌证,如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等。②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患者。③瘢痕体质者。④术前1周行抗凝治疗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55.24±5.19)岁。试验组54例,其中男34例,女20例,平均年龄(55.26±5.2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BCR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单腔PICC导管(4Fr),在US引导下采用MST技术,使用专用穿刺包与插管鞘套件(4.5Fr),于上肢肘上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进行置管。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导管型号、穿刺包与插管鞘套件型号、置管部位、置管静脉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 方法

1.2.1 操作者 操作者为取得PICC置管资质的护理人员,职称为主管护师,具有3年以上的PICC置管经验和10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置管流程严格按照2013年国家卫计委颁布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433-2013)和2016年美国输液护士协会INS汇编《静脉输液治疗实践》有关PICC的操作规则进行。

1.2.2 操作方法 US引导下细针穿刺成功后放置导丝。扩皮前在穿刺点上方皮下注射0.2%利多卡因0.1 mL进行局部麻醉,于穿刺点上方形成一小皮丘。对照组:采用常规纵切扩皮法,操作者左手轻提导丝后端,右手竖握扩皮刀,刀背贴近导丝,刀刃向上。刀尖与皮肤呈90°角刺入皮肤,沿导丝方向纵向切开皮肤,进深约3 mm[3]。试验组:采用零角度上挑扩皮法,操作者左手绷紧穿刺点下方皮肤,右手平持扩皮刀柄,扩皮刀平置于导丝上。刀尖与皮肤呈0度角,沿导丝方向纵向刺入皮肤3 mm后轻轻翻转刀柄,使刀背贴近导丝,刀刃向上并垂直于皮肤,刀尖沿皮丘方向轻轻向上挑,将穿刺点上方表皮划开约3 mm。两组患者扩皮后均用5 cm×7 cm的无菌方纱压迫穿刺口30 s,将插管鞘穿入导丝,左手向穿刺点下方绷紧皮肤,右手用推及旋转的手法将插管鞘送入血管,撤内鞘和导丝后缓慢匀速送入导管,直至导管末端送至预定位置[4]。抽回血通畅,超声确认导管无异位后,按常规修剪导管连接肝素帽。用5 cm×7 cm的无菌方纱压迫穿刺点,外贴10 cm×12 cm无菌透明贴膜,再用弹力绷带包扎置管部位24 h。置管结束,按常规指导两组患者置管后注意事项,如穿刺肢体勿做剧烈活动,可做轻柔动作等。

1.3 观察指标 ①扩皮送鞘成功率:一次扩皮后插管鞘一次顺利送入血管视为成功。成功率=成功例数/本组例数× 100.00%。②穿刺部位渗血量:测量血液浸湿纱布的面积,比较两组患者穿刺部位在扩皮即刻、置管后24 h的渗血量。方纱规格:5 cm×7 cm。少量渗血:血液浸湿面积<方纱面积1/2;中量渗血:血液浸湿面积>方纱面积1/2且<1块方纱;大量渗血:血液浸湿面积≥1块方纱。③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7 d内因渗血原因行导管维护的频次。④扩皮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进行疼痛评分。NRS是将疼痛程度用0~10共11个数字表示,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痛,其中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5]。置管结束后,教会患者自我疼痛评分,由患者选出最能代表扩皮时疼痛程度的数字并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 [n(%)]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一次扩皮送鞘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见表1。试验组扩皮即刻、置管后24 h穿刺部位渗血情况少于对照组,7 d以内导管维护频次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见表2、表3。而两组患者扩皮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一次扩皮送鞘成功率

表2 两组患者PICC置管穿刺点出血情况(n)

表3 两组患者7 d以内维护导管频次[n(%)]

表4 两组患者扩皮疼痛程度[n(%)]

3 讨论

3.1 扩皮送鞘成功率 试验组患者一次扩皮送鞘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常规纵切扩皮法因切口深,扩皮送鞘较顺利,成功率较高[6]。零角度上挑扩皮法中,刀尖0度角纵向刺入皮肤3 mm后轻轻翻转刀柄,刀片翻转时,利用皮肤弹性的特点,刀背撑开了表皮以下的组织,使穿刺点周围的皮肤得到了扩张,再联合上挑切皮扩皮。切口浅联合钝性分离,同样能顺利送鞘,成功率更高。

3.2 穿刺部位渗血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扩皮即刻、置管后24 h穿刺部位渗血情况少于对照组、7 d以内导管维护频次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的解剖结构大致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3部分。上臂表皮平均厚度约为0.2 mm。真皮层厚度是表皮的10倍左右,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及其产生的纤维、基质构成,并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皮肤附属器及其他细胞成分[7]。皮下组织常称为浅筋膜,其上接真皮,下与深部组织相连,包含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常规扩皮技术是扩皮刀直接刺入真皮层和皮下组织,皮肤切开及刺入深度3 mm左右,易直接切断真皮层内的血管、淋巴管和部分纤维结缔组织,切口较深,伤口愈合慢,从而引起穿刺口渗血多、导管维护频次高等问题[8]。扩皮前,局部麻醉形成的小皮丘,使穿刺点局部皮肤的表皮与真皮分离开。零角度上挑扩皮法是刀尖与皮肤成0°角刺入穿刺点,刀尖与毛细血管、淋巴管处于平行,在扩皮的时候尽量避免直接切割血管和淋巴管,能更好地保护血管组织。翻转刀柄后刀背紧贴导丝,刀尖沿着皮丘轻轻向上挑,将表皮划开3 mm左右,切口深度较小。零角度上挑扩皮法与常规纵切扩皮法相比,操作者更好的掌握了切皮的深度,因此伤口小、渗血量少,切口愈合快,从而减少了置管后7 d内导管维护的频次。

3.3 扩皮疼痛程度 在PICC置管中,患者切口疼痛感主要与局部麻醉方法、扩皮手法及患者的疼痛耐受阈值等有关[9]。本文两组患者在局部麻醉及扩皮时采用统一手法,且表皮局部麻醉即可达到缓解患者扩皮时疼痛的目的。因此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小 结

由于US引导下PICC置管标准化操作流程中未明确具体地指出最合理的扩皮方法[10],因此MST中的扩皮方法是护理人员较为关注的问题。扩皮方法主要分为锐性分离扩皮及钝性分离扩皮。钝性分离是指沿着组织分界,用张力将组织分离,是相对于使用锐性器械切开组织而言。近年来有文献报道,插管鞘内鞘扩皮法是指不使用刀片,利用插管鞘将完整软组织分离的一种钝性分离方法。与传统刀片扩皮法相比,其目的在于减少神经和血管的意外损伤,减少伤口的渗血及渗液,但是操作过程繁琐,还容易导致皮下出血,且一次送鞘成功率不高,经常需要再使用刀片切皮来保证插管鞘顺利送入血管。因此,现临床中刀片扩皮法仍应用较广。笔者是在传统刀片法的基础上,摸索出新的扩皮方法,将传统刀片扩皮法与钝性分离相结合。切皮前,利用皮肤弹性的特点,使用刀背扩张穿刺点局部皮肤,再行上挑切皮。因切口浅,所以出血少,结合了钝性分离的优点,切口小同样也能顺利送入插管鞘,且患者疼痛程度低,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

猜你喜欢
导丝插管成功率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超声引导动静脉内瘘经皮血管成形术(二)
——导丝概述及导丝通过病变技巧
Beagle犬颈外静脉解剖特点及插管可行性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导丝定位在乳腺隐匿性病灶切除中的应用
两种气管插管方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抢救中的比较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