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2021-07-01 02:23高维凤李金嫦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3期
关键词:通气综合征新生儿

高维凤 李金嫦

(云浮市妇幼保健院,广东 云浮 527300)

呼吸窘迫综合征作为新生儿中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引发该种疾病的发生与酸中毒、肺泡Ⅱ型细胞发育不成熟及缺氧有直接关系,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会造成一定的抑制,进而产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较高,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辅助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使患儿的临床症状及缺氧状态得到显著的改善[2]。现阶段,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倡导使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方法,为了探究哪种治疗方法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本文将5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以上两种治疗方法所取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将我院收治的5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3、12例,孕周29~37周,平均孕周(33.52±2.61)周;出生时间4.2~18.3 h;观察组,男、女分别为14、11例,孕周28~36周,平均孕周(33.60±2.85)周;出生时间4.5~18.8 h。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经相关的辅助检查及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②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呼吸困难及血氧饱和度<90%。排除标准:①先天性畸形者。②合并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者。③合并吸入性肺炎疾病者。④合并胎粪吸入综合征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方法,使用HAMILTON MEDICAL型呼吸机进行治疗,以患儿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合理选取闭塞,常规设置参数,将吸氧浓度控制在0.25~0.40,将流速控制在6~8 L/min,将呼气末正压控制在 4~8 cmH2O。在疾病治疗期间,应根据血气分析指标及患儿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若血气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吸氧浓度<0.25,呼气末正压<4~5 cmH2O,患儿无呼吸暂停及心动过缓,无TcSO2下降,呼吸做功未增加,即可撤机。观察组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方法,使用COMEN NV8型呼吸机进行治疗,合理设置参数,将吸氧浓度控制在0.25~0.40,将呼吸频率设置为20~40次/分,吸气峰压控制在15~20 cm H2O,将呼气末正压控制在4~8 cmH2O。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血气分析指标及患儿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若血气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吸氧浓度<0.3,呼吸频率<15次/分,吸气峰 压<14 cm H2O,呼气末正压<4 cm H2O,患儿无呼吸暂停及心动过缓,无TcSO2下降,即可撤机。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pH值及PaO2指标,统计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治疗效果判断:患儿的三凹征、气促及呻吟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SpO2恢复至85%~98%为显效;患儿的三凹征、气促及呻吟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SpO2恢复至70%~84%为有效;患儿的三凹征、气促及呻吟等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加重,SpO2恢复<70%为无效[3]。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2.0软件,pH值及PaO2指标等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行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行χ2检验,差异显著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pH值及PaO2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pH值及PaO2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12 h及24 h观察组pH值及PaO2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

2.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H值及PaO2指标对比()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H值及PaO2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3 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n(%)]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指在出生后较短时间内出现进行呼吸困难及呼吸衰竭等症状,在出生后4~12 h会出现呼吸困难及呻吟等症状,一些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呼吸衰竭[4],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孕周有直接关系,孕周越小发病率越高,患儿体质量越轻,病死率也就越高。通过对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了解可知,早产儿患有该种疾病的概率更高,由于在出生时患儿会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呼吸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呼吸暂停,且无规律性[5]。由于患儿出现缺氧症状,导致面部呈灰白或青灰色,即使给予患儿供氧也无法有效改善这一临床症状。呼吸窘迫综合征本身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若生存时间>3 d以上,肺部的成熟度也会不断增强,疾病恢复效果更好[6]。同时,也有一些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病情轻微,起病晚,呼吸困难程度较轻微,未出现明显的呻吟及发绀症状,通常在发病后的3~4 d患儿病情可自行好转[7]。

近年来,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治疗中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为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方法,属于一种辅助呼吸手段,为呼吸周期提供了正压,能够确保患儿始终处于一种维持气道的扩张状态中,对预防肺泡出现萎缩具有重要作用,完成了对氧合指数及通气血流比值的有效改善[8]。但是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治疗中应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方法,在实际的应用期间若患儿频繁出现呼吸暂停,且伴有二氧化碳潴留情况,应重新对患儿进行气管插管,进而损伤到气道,导致疾病治疗安全性不高,与无创辅助呼吸的治疗原则相违背[9]。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是建立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方法基础上而出现的一种治疗方法,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主要是在呼气末来完成正压施加,保证在整个呼气周期中气道正压作用,对残气量具有改善作用,完成了对气道开放的有效维持,实现了对间歇性机械通气原理的模拟,一定频率的间歇性正压通气得以增加[10]。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12 h及24 h观察组pH值及PaO2指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治疗中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法所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方法,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疾病临床治疗效果,是因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方法使每分通气量及平均气道压显著提升,呼吸做功明显降低[11]。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患儿的酸碱平衡及血气分析指标进行分析,能够将患儿的换气功能及肺通气状态准确的显示出来,当耗氧量、氧气浓度一定时,会促使肺泡通气量增高,PaO2水平也随之而提升。患儿肺脏功能显著改善,疾病治疗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性的治疗方法,应在疾病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使用[10]。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治疗中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法展现出了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通气综合征新生儿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Chandler综合征1例
考前综合征
不通气的鼻孔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