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康复装置的研发与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2021-07-01 02:23任宝龙陈玉红朱若兰王青山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3期
关键词:脚踏板脚踝肌力

任宝龙 陈玉红 朱若兰 王青山

(武威医学科学研究院,甘肃 武威 733000)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超过500万人因该疾病而死亡,是第二大致死原因[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患病率及超重肥胖率持续攀升。尽管我国对脑血管疾病大力防控,但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脑血管病总体死亡人数仍持续上升。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居世界第2位,7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因此,对于该疾病的预防、管理、康复将成为降低脑血管病残疾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是偏瘫,偏瘫侧肢体常因中枢神经功能的异常,发生肌力下降或肌张力增高,出现运动功能障碍[3]。由于脑卒中偏瘫患者长期卧床无法运动,腿足姿势摆放不正确,导致患者出现足下垂、下肢肿胀、膝关节与踝关节僵硬、功能退化等症状。目前,患者普遍在康复治疗时穿戴踝足矫治器进行治疗,但该康复设备对于足部与小腿发生扭曲变形的患者穿戴非常困难,且患者的足部与小腿部无法与矫治器完全贴合,增加了患者的疼痛,不能帮助患者将瘫痪肢体处于功能位,康复疗效差[4]。为了解决脑卒中偏瘫患者穿戴踝足矫治器进行康复治疗中出现的前述问题,本院项目技术团队从2013年1月起,在临床实践中反复探索研究,研发出了一种逐步帮助偏瘫患者恢复肢体功能的下肢康复装置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甘肃省武威医学科学研究院治疗的年龄在35~65岁因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在Ⅱ~Ⅳ级)300例,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50例(男76例,女74例),年龄47~73岁,平均(58.4±3.7)岁,病程3~8周,平均(5.6±0.8)周,脑出血85例,脑梗死65例;对照组150例(男75例,女75例),年龄50~72岁,平均(58.5±4.1)岁,病程2~8周,平均(5.2±0.7)周,脑出血91例,脑梗死5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程度和疾病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程度和疾病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以上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对照组即按照最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进行内科保守治疗,试验组即在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尽早使用本院研发成功的下肢康复装置进行康复训练。

1.2.1 下肢康复装置的设计 该下肢康复装置,它包括支架、脚踝矫正机构,所述支架的两端设有上支撑环、下支撑环,上支撑环与下支撑环之间通过数条连接杆相连接,所述下支撑环的内侧设有数个调节孔,所述下支撑环的底部与所述脚踝矫正机构活动连接,所述脚踝矫正机构包括至少3根调节杆、脚踝固定环、脚踏板,所述脚踝固定环为圆弧状,其两端设有调节棘条,所述调节杆的顶端插接在所述调节孔中,其中一根调节杆的下部依次与所述脚踝固定环、脚踏板的中间部位活动连接,另外两根所述调节杆的底端分别与所述调节棘条相连 接[5]。示意图如下:

如图1、图2下肢康复装置说明:它包括支架2、脚踝矫正机构3,支架2的两端设有上支撑环21、下支撑环22,上支撑环21与下支撑环22之间通过数条连接杆23相连接,下支撑环 22的内侧设有数个调节孔5,下支撑环22的底部与脚踝矫正机构3活动连接,脚踝矫正机构3包括至少3根长度可调节的调节杆6、脚踝固定环9、脚踏板4,脚踝固定环9为圆弧状,其两端设有调节棘条7,调节杆6的顶端插接在调节孔5中,其中一根调节杆6的下部依次与脚踝固定环9、脚踏板4的中间部位活动连接,另外两根调节杆6的底端分别与调节棘条7相连接。

图1 下肢康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 下肢康复装置侧视图

上支撑环21的顶端一侧设有支撑气囊1,支撑气囊1充气后为圆弧状:脚踏板4的底端两侧设有梢钉支架调节器8:上支撑环21、下支撑环22上均设有调节扣24。

1.2.2 下肢康复装置的使用方法 先将患者的小腿部放入支 架2中,根据患者小腿部与脚踝之间需要矫正的角度,将调节杆6的顶端插入不同的调节孔5中,调整好患者脚踝的固定角度;其次调整调节杆6与调节棘条7之间的位置关系,将脚踝固定在脚踝固定环9的恰当位置,然后根据患者的足部需要抬升、摆放的位置,将调节杆6的长度调整到适当位置,通过梢钉支架调节器8调整好脚踏板4的位置,从而固定好足底部的位置,然后根据患者腿部的粗细情况,调整好上支撑环21、下支撑环22的直径,将本发明固定牢靠,最后给支撑气囊1充入适当的气体,使得患者的膝盖弯曲到适当的角度,调整好大腿与小腿之间的弯曲度。当患者的下肢康复到预期效果后,再次调整脚踝矫正机构3的各个部件,使患者进行一下阶段的康复锻炼,直至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6]。

1.3 评价方法 患者出院3个月后按照六级肌力记录法,以四级为康复标志。四肢肌力分级一共是6级:从0~Ⅴ。0级指的是肌肉完全无法活动,甚至没有肌纤维的收缩。Ⅰ级指的是肌肉纤维可以收缩活动,但是不能带动关节运动。Ⅱ级指的是患者关节可以运动,但是不能抵抗重力,如果患者处于平躺,不能够将肢体抬离床面。Ⅲ级患者的肌力可以对抗重力,四肢都可以抬起,但是不能抵抗外界阻力,稍微施加向下的压力就会随时落下。Ⅳ级,患者在抵抗重力抬起的同时,能够抵抗一定的外界阻力,但是达不到正常范围,这种情况下患者可以自行站立并且行走。Ⅴ级,患者活动自如,处于完全正常的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所有我院患者观察组出院3个月后下肢肌力达四级患者例数、康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肌力、康复率对比

3 讨论

脑卒中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较多研究已发现,康复治疗对卒中后各种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卒中后抑郁等)具有显著改善作用[7]。近年来国内外对各种新提出的康复治疗技术研究报道较多,新的康复理念也不断产生,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8]。根据新的康复理念,本院技术团队研发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康复装置具有创新性、实用性、推广性的特点[9]。通过本装置的使用,可逐步、有效地矫治患者小腿与脚踝之间扭转角度,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脚踝的功能,有效地减轻了患者在下肢康复时的痛苦,提高了患者在使用本装置时的舒适度,既可单独调整患者的小腿部与脚踝之间的扭转角度,也可单独调整患者足部与脚踝之间的扭转角度,辅助治疗效果多样,适用于不同程度的下肢瘫痪患者的康复矫治[10]。

此种康复装置结合其他一些物理疗法、作业疗法以及心理疏导,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以及卒中后的心理障碍,极大地减轻了患者及社会经济负担。最关键的是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下肢康复装置的使用大大缩短了疾病恢复期,缩短了病程,甚至让患者能够重新自主生活。

由于该装置是一种可调节、适用范围广的康复装置,并且其简便易行,可由患者本人及其家属或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康复治疗,为患者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康复费用,降低了残疾率,提高了肢体功能最大化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该装置不仅可以应用在康复机构,更适合地州市级医院及社区开展,提升了护理人员的护理价值,为患者早期康复提供技术支持,给康复的训练开辟了一片天地,从而带动了康复医学的发展。

本院研发的下肢康复装置已于2015年07月22日取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证书号第4468999号,专利号ZL 2015 20055884.0;2017年02月22日取得发明专利证书(证书号第2391814号,专利号ZL 2015 1 0040238.1)。

猜你喜欢
脚踏板脚踝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针刺拔火罐治疗脚踝扭伤
老人多做脚踝操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自行车的构造
脚踏板自行车锁
七分宽腿裤展现性感脚踝
高承载能力复合材料脚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