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研究

2021-07-01 02:23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3期
关键词:机采献血者血小板

谢 飞

(朝阳市中心血站,辽宁 朝阳 122000)

机采血小板是指利用细胞分离机得到成分血,具有血液纯度高、密度高、体积小等特点,能提高血液的利用率,实现节约用血,但献血者不良情绪及献血反应发生率较高[1]。近年来,临床用血需求量不断提高,为血站工作造成一定的压力。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良好护理服务质量,不仅与献血者保留率及满意度密切相关,同时是高质量血液供应的有效保障。因此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需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全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降低献血者献血反应[2]。本次研究分析以机采血小板献血者80例为样本对象,评估系统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接受机采血小板献血者80例,以系统抽样法予以分组。对照组40例,男女比22∶18,年龄最小22岁,最大48岁,平均年龄(30.42± 2.48)岁。对照组40例,男女比21∶19,年龄最小23岁,最大49岁,平均年龄(30.62±4.79)岁。两组基线资料研究因素中均保持同致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含:采血前进行基础健康教育,密切观察机采血小板过程,采集完成后告知相关注意事项等。研究组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干预。多数献血者本身不了解机采血小板的工作原理,尤其是初次接受者,很容易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还会担心在血小板采集过程中,自身感染其他疾病,从而加剧献血者的不安心理。对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献血者的沟通及交流,解答其疑难问题,告知机采血小板的合法性和安全性,采血前后不会出现不适症状,消除内心顾虑。向献血者宣传血小板救治病例,给予其支持和感谢,从中获取荣誉感和价值感,使其积极参与到献血工作中。②认知干预。本次护理服务人员均为具有十分丰富经验、技术全面的医护人员,服务中融入人性化服务理念。通过与献血者沟通过程中,获取其信任感,建立良好的关系。详细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确保其符合献血要求。为献血介绍机采血小板的工作原理、功能、工作的合理性及安全性等,并为其介绍相关血液生理知识,从而对机血小板采集过程有全面的了解,重点突出采血的安全性及科学性。③行为干预。a.建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微信群,组织开展相关活动。b.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取积分制管理,累计积分用于礼物兑换,从而充分激发献血者的积极性。c.增强荣誉感,在机采血小板献血完成后发放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表彰。④人性化服务。a.制定并优化工作流程,合理安排,尽量减少献血者等待时间,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与献血者的沟通交流,安抚其情绪,解答疑问,针对严重紧张情绪者,可先旁观他人献血,改善不良情绪;b.献血前应充分掌握献血者身体健康症状,了解用药及睡眠情况,如排除女性月经期、近期拔牙者等;c.提供舒适安静的献血环境,可播放舒缓音乐,缓解献血者紧张情绪;或献血前可适量补充面包、糖水等,进行适当肢体收缩锻炼等。⑤细节服务。尽量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整个献血过程护理人员全程陪伴;采取舒适的体位,一旦出现面色苍白、冷汗等症状,需及时停止;献血完成后穿刺点持续按5 min,1 d内不可进行高空作业、剧烈运动等。

1.3 观察指标 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焦虑情绪,共20项目,总分为100分,其中50分为临界值,分数越高焦虑倾向越严重[3]。观察两组献血反应:①轻度:在献血前后发生头晕、面色苍白、口唇麻木等情况。②中度:在献血前后发生心悸、恶心呕吐、胸闷、皮肤湿冷的情况。③重度:在献血前后发生惊厥、意识模糊、晕厥等情况[14]。护理满意度:以问卷调查形式评估,总分100分,满意(≥80分)、一般满意(75~89分)、不满意(<75分)3级标准[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此次研究中所产生的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 采血前两组SAS评分对比差异不大(P>0.05);采血后研究组 SA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SAS、SDS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SAS、SDS评分对比(分,)

2.2 献血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献血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献血反应发生率对比

2.3 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护理服务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采血护理服务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机采血小板过程相对复杂、所需时间长,再加上献血者本身缺乏相关知识认知,从而导致机采血小板献血过程中献血者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从而影响献血工作中的正常开展,加重献血反应,一方面对献血者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另一方面影响献血者满意度和献血者招募,进而干扰献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消除献血者不良心理情绪,减轻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实施系统有效的护理干预手段极为重要[6-7]。

本次研究结果:采血后研究组SAS评分、献血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护理服务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可见,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有助于减轻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改善其心理状态,进而提高护理满意度。通过应用系统性护理干预,一方面加强与献血者的交流及沟通,通过心理干预、认知干预、行为干预等方式,充分调动献血者的积极性,消除不良情绪,促使其主动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确保采集血小板工作顺利的完成[8-9]。另一方面完善并优化护理服务流程,科学、规范开展各项工作,可降低不良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提高护理人员技能水平及综合素养,提高工作积极性,在日常工作中融入细节服务、优质服务理念,重视人性化护理,从而为献血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使其获得更为满意的献血体验,进而提高献血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助于无偿献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10-11]。

综上所述,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献血者献血反应,消除其不良情绪,降低不良事件的风险,为献血者提供了更加优质、满意度的献血体验,故推荐应用。

猜你喜欢
机采献血者血小板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预防吉西他滨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组合式籽棉清理机在机采棉清理工艺中的应用
新型组合式机采棉清理机简介
机采棉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机采棉不同种植方式产量对比分析
Fas FasL 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