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基因筛查在遗传性耳聋预防与阻断中的应用研究

2021-07-08 02:47张俊贤方炳雄蔡洁娜翁文婕刘琪洪妙玲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遗传性杂合耳聋

张俊贤 方炳雄 蔡洁娜 翁文婕 刘琪 洪妙玲

现阶段,我国二胎政策全面开放,为更好的保障生育质量,需要对其潜在危险因素加强警惕,如先天性耳聋[1]。其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感觉性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出现缺陷之一,会给患儿的成长发育及社会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同样也会给降低患儿家庭幸福指数。该疾病与医疗环境、创伤以及药物等存在密切联系,其中遗传因素占据60%,严重影响出生人口素质[2]。为更好的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及时进行听力筛查,便于早期发现新生儿是否有听力损失现象,及时进行干预,有助于降低遗传性耳聋罹患率。以往的听力筛查只能检测出已经发生听力障碍的患儿,对于存在高危风险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所引起的先天性耳聋很难检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易延误患儿接受治疗时机。本次研究就医院2019年5月—2020年3月出生的新生儿2 2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耳聋基因筛查,探讨其对在遗传性耳聋预防与阻断中的应用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5月—2020年3月医院出生的新生儿2 2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 120例,女性1 160例;日龄2~6 d,平均日龄(3.49±0.51)d。本次研究符合医院医学伦理会标准,并经过委员会同意;所有新生儿的病情资料完整;新生儿家属均表示自愿参与,并签署相关文件。

1.2 方法

(1)和新生儿家属耐心进行沟通后,于新生儿足跟部位进行采血,采血过程中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收集量为2.0~3.0 mL,采集完毕后,按照血斑卡制作要求进行制作;采用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离心柱型),通过破裂细胞以释放DNA,在高浓度盐溶液中,核酸吸附在硅类介质表面,并在低浓度盐通液洗脱下来,从而达到提取纯化DNA的目的[3]。(2)耳聋基因突变检测:按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 [多聚酶链反应(PCR)+导流杂交法] 的操作说明书,测定4个我国常见的耳聋易感基因(GJB2、SLC26A4、线粒体DNA、GJB3)的13个突变热点。(3)PCR反应:核酸扩增反应条件:先预变性95℃,9 min;再95℃ 30 sec,55℃ 30 sec,72℃ 1 min,共40 cycle;最后72℃ 5 min,16℃ 10 sec完成扩增,PCR产物热变形,成为单链DNA,用于与探针杂交[4]。(4)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一次性可以检测出4种耳聋易感基因(GJB2、SLC26A4、线粒体DNA、GJB3)的13个突变位点,最终给出肉眼能够识别的杂交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s),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基因筛查结果:2 280例新生儿中,检出耳聋基因突变108例,检出阳性率为4.74%。其中GJB2、SLC26A4、线粒体DNA、GJB3耳聋基因的突变率依次为2.94%、0.79%、0.53%和0.09%。检出率最高的是GJB2 235delC杂合突变和SLC26A4 IVS7-2A>G杂合突变,单基因检出率为2.02%和0.53%。双基因突变检出GJB2 176del16/SLC26A4 IVS7-2杂合5例,GJB2 176del16/SLC26A4 IVS7-2杂合4例,详见表1。

表1 基因筛查结果(%)(n=2 280)

3 讨论

先天性耳聋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出生缺陷疾病,严重影响生育质量,为更好的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对该疾病需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便于帮助患儿远离疾病的困扰。

以往的常规听力筛查诊断价值有限,患儿家属接受度不高。而本次研究所采用的的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具有操作简单、通量高等特点,能够弥补常规听力筛查的不足,在对药物敏感性耳聋、迟发型耳聋以及渐进性耳聋筛查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5-6]。遗传性耳聋大多是因GJB2、SLC26A4、线粒体DNA、GJB3耳聋基因突变所致,不少研究[7-8]表明,前两者基因突变是较为常见的耳聋基因,这与本次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中GJB2基因突变2.94%和SLC26A4基因突变0.79%,通常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后者基因与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密切相关,会导致迟发型耳聋疾病的发生,其所引起的听力损失水平大多是中重度,对新生儿造成的影响较大。及时应用耳聋基因芯片筛查方法,能够提高诊断正确率,建议结合相应的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做进一步判断,有助于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SLC26A4基因和GJB2基因都是以隐性遗传方式遗传,通过耳聋基因筛查,能够对先天性耳聋疾病进行快速确诊,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能够以免由聋致哑,且通过长期监测患儿听力,便于及早发现异常;及时更换治疗药物;线粒体基因同样也是听力障碍中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属于母系遗传,通常表现为药物性致聋[9-10]。目前为止已发现的线粒体DNA致病变有300多种,其中,听力障碍和12SRNA基因突变关系较为密切,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对该类基因突变的处理,应当与抗生素药物使用史有关[11]。GJB3基因突变携带者,通常表现为后感高频感音性耳聋症状,其在少年时期的听力无异常表现,而在青壮年时期开始出现听力下降的症状[12]。该检测方法能够明确病因,将其应用于遗传性耳聋的预防与阻断中,将对聋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产生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方法,能够为预防与阻断耳聋患儿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生育质量。

猜你喜欢
遗传性杂合耳聋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爱眼有道系列之四十四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深刺听宫治疗耳鸣、耳聋验案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从翻译到文化杂合——“译创”理论的虚涵数意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
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