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腰痛的运动疗法研究

2021-07-12 08:29陈楚杰庞贤妹
科技视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肌群腰痛腰部

郭 霞 陈楚杰* 庞贤妹 舒 婷 林 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510006)

非特异性腰痛(NLBP)是指由于原因不明引起腰部疼痛及不适的相关症状,范围包括肋缘下、臀横纹以上和两侧腋中线之间的区域[1]。NLBP是腰背痛中最常见的类型,中国社区人群中NLBP的患病率为23.5%[2]。对于急性及亚急性的腰痛患者门诊医生一般建议针、灸以及药物治疗;而针对非特异腰疼医生一般建议首选非药物治疗,如核心肌群训练、有氧运动操等运动疗法进行干预,对于减轻NLBP及改善腰背痛具有积极的作用。

1 非特异腰痛致病危险因素

NLBP其发病机制较为十分复杂,据文献研究致病危险因素主要与职业、心理、习惯、年龄等有较大关系。另外,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改变,与人们体力活动不足,运动量过少,以及日常不良姿势均有较大关系。

1.1 职业因素

文献研究显示高强度工作的农民工、伏案工作的白领阶层、经常大幅度训练的士兵、经常协助医生手术/查房久站的护理人员、经常连续参加手术医生和出租车司机及职业运动员(主要有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操、舞蹈等比较常用腰力的运动)其NLBP发病率居高不下。学者侯树勋[3]研究显示由于磁共振、CT等影像学设备为医生对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常见腰痛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使腰痛病因的确诊率从20%提高到了约60%,这一研究对以前归因于NLBP的腰痛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者苏巍[4]研究发现在部队人员中,入伍1~2年战士NLBP发生率最高达41.4%。金莉雅[5]研究表明:有超过60%的护士患有NLBP,而工龄超过6年以上的ICU护理人员患有NLBP的疾病率更是高达93%,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健康与生活。汤仙[6]学者研究显示在工作中由于经常保持相同姿势人员(如弯腰曲背)和较少运动的中老年人较为多见,其发病率约为高达80%;出租车司机非特异性下腰痛发病率30.5%[7];职业运动员更为常见,学者韩婷婷[8]研究显示有约有75%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经历过腰痛。特别是学习舞蹈的学生其腰痛发病率较高,因为他们需要经常进行腰部的屈伸、旋转等动作,甚至是接近极限的活动,在长期高强度的训练中,积劳成疾导致腰部劳损,从而引起慢性腰痛。总而言之,大多患者都是过度劳累会引起腰部肌肉压力过大而形成劳损。

1.2 年龄及性别因素

年龄的增长以及社会竞争使人们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从而导致脊柱退行性变化以及相关肌肉的灵活性也受到影响,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患NLBP高发年龄为为30~55岁。非特异性腰痛发病率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性,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女性高于男性。此外由于男女所承担的职业、社会角色、家庭分工等差异,以及女性因妊娠体重在增加导致腰部压力过大,因此产后腰痛是妇女分娩后十分常见的状态。有研究显示孕妇产后腰痛发生率超过50%[9],另外很多女性生理期也伴随着各种腰疼等症状,以及女性所承担的工作活动以及长时间固定姿势较男性多,导致其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

1.3 运动及姿势因素

运动的过程当中引起腰部疼痛不可忽视,由于大部分人的双腿都不是绝对等长,虽然在医学上双腿长度不超过1.5 cm称为生理现象,但如果正确的运动习惯,如长久八字脚,半蹲位等运动姿势容易造成腰部局部腰损。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没有健康的站姿及坐姿,如经常曲颈、塌腰造成身体重力分布不均衡,身体的重力无法通过脊柱一节节传导至坐骨,从而造成腰部力量蓄积,压力多大,造成各种疼痛产生。通过查看流行病学的调查中显示,NLBP由弯腰曲背引起的约为总比例的85%。

2 非特异性腰痛与运动疗法

2.1 腰部生理结构

腰椎、骶椎、髂骨相互组成了身体腰部的骨骼,骨骼间通过椎间盘连接组成身体躯体的中轴线,形成身体支撑。在运动中椎间盘有减缓震动、形成曲度、均衡力量等作用。椎间盘韧带控制运动的灵活性和柔韧性,腰椎活动过多与过大都可能导致各运动节段发生屈伸性突出或位移旋转,若在外力作用下或过度劳累下关节都可能发生急性过度位移或旋转,从而导致腰椎不稳引发腰背疼痛。轻则躯体神经系统轻微受损,重则关节附近积液诱发多种无菌炎症,若损伤无法及时有效治疗,有可能造成疼痛症状进一步加重。非特异性腰痛原因虽然复杂,但学者一致认为与腰部有关,因此可从修复腰椎稳定性入手,通过有效的运动疗法预防损伤的发生。NLBP是常见、多发的职业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质量,严重者对病人的生命安全也造成威胁,运动治疗不仅可预防也是效果良好的临床治疗方法,现在使用较多的是中医引导功法和现代医学推崇的腰腹肌功能锻炼。

2.2 运动疗法的特点

NLBP的致病因素与职业、年龄、运动姿势、性别等相关,由于职业与年龄因素不容易改变,因此通过运动疗法及姿势修正来防治NLBP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动疗法可以针对不同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和训练方案进行康复,如急性特异性腰痛患者进行核心训练;中等程度慢性特异性腰痛患者,在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下采用传统保健运动疗法;而一些轻微病症患者,脊椎并没有明显的移位,疼痛也并不剧烈,则以改变日常坐位及站立姿势等来达到康复目标。近年来现代有氧运动也吸纳了中医引导功法的特点,在有效治疗非特异性腰背痛,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身体机能等方面效果明显,可推广应用。

3 运动疗法应用

3.1 传统功法治疗NLBP

张海英应用八段锦锻炼治疗护理人员的NLBP时,采用“五点支撑法”和“八段锦”进行研究,实验组共37人,对照组40人,“双手攀足固肾腰”锻炼频率为每日一次,每周五次,每次五分钟,在锻炼前及连续锻炼10周后,对人员进行腰部活动度(LROM)、疼痛系数(VAS)评定。研究证明“八段锦”可有效改善护理人员NLBP活动受限的情况,减轻患者疼痛,使腰背部灵活性和柔韧性得到提高。张晶[10]通过研究太极拳运动干预NLBP,显示太极拳运动在增加脊柱灵活度、提升脊柱稳定性、矫正脊柱形态、柔韧度等方面效果明显,从而减轻腰部生理疼痛感,达到身体和心理的两者的双重统一,帮助患者回归健康生活。

3.2 有氧运动治疗NLBP

在有氧运动治疗NLBP得研究中,李霞应用有氧运动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腿高抬腿训练配合下肢等长训练以及腰背肌训练,直腿抬高从30°开始训练,配合压髋压膝训练,腰背肌采用飞燕点水及俯卧撑等方法进行训练。另一种是通过健身走配合太极拳有关动作训练。训练频次与强度由患者感觉适度为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直腿抬高训练以及腰背部相关训练,以及太极拳训练结合有氧运动,对非特异性腰背痛都具有良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患者腰部疼痛并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对患者生活质量恢复有明显提高作用。

3.3 核心肌群训练干预NLBP

核心肌群训练是利用脊柱深层核心肌群的力量、柔韧性、平衡性、灵活性、稳定性和协调性等功能进行相关的肌体核心训练,弥补常规运动训练在提高灵敏性、协调性、平衡能力上的不足。这种身体肌群训练方法可有效减轻腰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肌肉运动能力。刘义超随机抽取38例慢性下腰痛患者,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9人,运用婴儿式拉伸背部肌肉和站立侧弯拉伸腹外部肌肉,配合运用坐、立、跪姿、仰卧、四角支撑、侧卧、斜肌和背阔肌进行核心肌群绷紧收缩训练,研究显示运动康复疗法联合治疗NLBP患者效果显著,在改善患者疼痛,稳定脊柱与骨盆效果明显。

4 运动疗法的总结

4.1 传统导演功法与现代运动特有特色

八段锦、太极拳属于中医传统导引,有氧运动、核心肌群运动康复则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范畴。无论传统中医还是现代医学,他们都将治疗的主要方向建立在运动的基础上,以药物和针灸为辅助,通过适度锻炼促使人体的自我修复机能力治愈疾病。

八段锦和太极拳属于中医传统导引,八段锦中“双手攀足固肾腰”通过脊柱大幅度屈伸,有效提高肌群的力量和伸展性,减轻疼痛,提高腰背肌能,太极拳的“含胸拔背”“松腰敛臀”等太极姿势,也是在缓慢的上下牵引脊柱,舒筋活脉,修复错位的腰椎节段,提高肌体抗外力机能。而且相对于现代医学提倡的肌肉锻炼来说,中医引导具有柔和连绵,动静相宜,简单易学,强度适中的特点,适用于上了岁数的中老年患者。但是相对来说中医引导法温和而见效缓慢,病人需以持之以恒的毅力每天坚持完成一定的运动量。对于上班族或者时间节奏匆忙的年轻人,他们很难坚持运动,而且学习起来有相应的时间消耗和相应的难度,如太极拳。

4.2 有氧运动应与核心肌群训练结合

有氧运动和核心肌群训练的治疗方法中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运动。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供给肌肉足够的氧气,锻炼不仅促进氧气能充分燃烧(即氧化)体内的糖分,还可消耗体内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是健身的主要运动方式,也可以塑形和缓解NLBP的症状,核心肌群训练针对NLBP患者的核心力量进行锻炼,促进局部康复,因此有氧运动与核心肌群训练结合疗法更好。

综上所述,通过运动疗法对治疗NLBP时是有明显的改善和强身健体的作用证明其是有效安全的方法。年龄在30岁以下的青少年推荐以有氧运动与核心肌群训练结合的运动疗法,年龄在30岁以上的中老年和体质较弱的女士侧重选择中医引导法,而工作中站立及坐位较久的人员等则适用于矫正日常站姿及坐姿,放松肌肉,让自身重力不在腰部蓄积,直接传导到坐骨或脚底。最后强调的是每个人应该坚持每周有适量的运动,从而提高体质状态。

猜你喜欢
肌群腰痛腰部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怎样让腰部得到有效休息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职业腰痛早防治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产后盆底肌群康复训练对初产妇顺产后尿失禁的防治效果
中医护理干预腰痛30例
青少年跖屈肌群力量耐力对平衡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