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扩大上颌窦开放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2021-07-12 01:39吴金鹏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福建省厦门市361003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13期
关键词:泪管上颌鼻窦

吴金鹏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福建省厦门市 361003

上颌窦良性病变包括上颌窦囊肿、上颌窦息肉、真菌性上颌窦炎、乳头状瘤等,主要表现为鼻塞、头痛、流脓涕、鼻出血等。上颌窦良性病变以手术治疗为主,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常用术式,可有效清除病灶,但对上颌窦腔深处病变如前下、前内下、泪前隐窝、齿槽隐窝等处难以彻底清除,复发率高[1]。鼻内镜下扩大上颌窦开放术除上颌窦自然口开大外,自泪前隐窝入路切开并凿开鼻腔外侧壁骨质行下鼻道开窗、上颌窦内侧壁切除可清晰显示上颌窦腔结构,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变组织,且能有效的解剖和保护鼻泪管。本文以我院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鼻内镜下扩大上颌窦开放术的疗效及复发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60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36±10.35)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2.11±0.59)年;上颌窦炎13例,上颌窦囊肿10例,内翻性乳头状瘤6例,坏死性息肉1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2.74±10.11)岁;病程5个月~4年,平均病程(2.23±0.48)年;上颌窦炎14例,上颌窦囊肿10例,内翻性乳头状瘤5例,坏死性息肉1例。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经鼻窦三维CT、鼻内镜等检查确诊;单侧病变;患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上呼吸道感染;面部疖肿;鼻前庭炎;自身免疫性疾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行常规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治疗。气管插管全麻,取仰卧位,头抬高30°,常规消毒铺巾,肾上腺素盐水棉片收敛鼻腔黏膜,用剥离子自钩突中段分离并切断钩突,用反向咬钳咬除钩突尾端骨质,修理钩突创缘,暴露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自然口,鼻内镜下用电动吸切器清理病变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窦腔,纳吸棉填塞鼻腔。

1.3.2 观察组行鼻内镜下扩大上颌窦开放术。气管插管全麻,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肾上腺素盐水棉片收敛鼻腔黏膜,15号球状刀自梨状孔缘内侧切开下鼻甲头端至鼻底部,离断下鼻甲骨性鼻腔外侧壁附着处,圆凿凿除鼻腔外侧壁骨质,并解剖保护鼻泪管,内移下鼻甲—鼻泪管黏膜瓣,去除上颌窦黏膜进入上颌窦并内镜直视下处理病变,同对照组方法开放上颌窦自然开口,待电动吸切器或等离子刀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窦腔,可吸收线缝合复位鼻腔外侧壁,纳吸棉填塞鼻腔。部分复杂病例术中采用鼻窦影像导航系统。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愈:鼻塞、流脓涕等症状消失,无分泌物,鼻黏膜形态正常;好转:鼻塞、流脓涕等症状有所改善,无真菌团块,黏膜轻微水肿;无效:未达到上述疗效标准;总有效=治愈+好转[2]。(2)采用Lund-Kennedy评分评估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黏膜状况[3],包括息肉、鼻瘘、水肿、瘢痕、结痂。评分越低,黏膜状况越好。(3)对比两组并发症(出血、感染、窦口缩窄)发生率及复发率。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χ2=4.706,P=0.030<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Lund-Kennedy评分 术前两组Lund-Kennedy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Lund-Kenned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Lund-Kennedy评分对比分)

2.3 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对比[n(%)]

3 讨论

上颌窦位置靠前,为鼻窦最大含气空腔,平均容积为13ml,其自然口位置靠后且较高,易出现窦口闭塞,引起上颌窦病变。上颌窦良性病变包括内翻性乳头状瘤、真菌球、囊肿、炎症、息肉等,以单侧病变为主,发病率逐年升高[4]。因此,需寻找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有效方法。

手术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主要方法,在鼻内镜手术普及以前,多采用经典的Caldwell-Luc手术,自唇龈沟入路凿除上颌窦前壁、下鼻道开窗,但手术易出现面部或牙齿麻木,手术创伤较大。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后鼻内镜手术技术的开展及迅速普及,目前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已成为慢性鼻窦炎的标准治疗方法,其成功率高达80%~90%,其首要原则为:微创、清除鼻腔、鼻窦病灶,恢复或重建鼻窦引流通道,保护黏膜,恢复鼻窦正常生理功能。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常规切除钩突,鼻内镜下清除上颌窦自然口周围及腔内部分病变组织,术中需注意保持上颌窦自然口边缘黏膜完整,避免窦口边缘黏膜损伤,造成瘢痕狭窄[5]。但鼻内镜下常规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因视野盲区,无法窥清上颌窦腔前、内和内下区域,较难清除远离上颌窦自然口的乳头状瘤、息肉、囊肿等,不利于病灶彻底清除,术后易复发。而鼻内镜下扩大上颌窦开放术不仅可清除上颌窦自然口周围病变组织,且下鼻道鼻腔外侧壁凿开开窗后可提供清晰广阔视野,确保鼻内镜探查上颌窦腔各个角落,完全清除上颌窦腔内病变组织,保证鼻窦正常生理功能,减少复发。宋瑾等[6]研究发现,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黏膜瓣开放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手术疗效优于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且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较低。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与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相比,鼻内镜下扩大上颌窦开放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复发。

鼻内镜下扩大上颌窦开放术虽然切除上颌窦腔内侧壁部分黏膜,但能够清楚暴露上颌窦各壁,手术操作便捷安全,术后下鼻甲—鼻泪管黏膜瓣复位后,能最大限度恢复下鼻道及鼻腔外侧壁结构和功能,成功保留下鼻甲和鼻泪管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完整,对鼻腔和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影响极小[7]。本文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Lund-Kennedy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与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相比,鼻内镜下扩大上颌窦开放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可改善黏膜状况,安全性高。若同时应用鼻窦影像导航系统,能为临床鼻科医师提供更精确的指引,避免并发症,提高手术技术[8]。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扩大上颌窦开放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黏膜状况,减少术后复发,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泪管上颌鼻窦
SMARCA4在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中高频性丢失
胎儿鼻泪管囊肿产前超声诊断的临床研究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缓解鼻窦疼痛,试试盐水冲洗
基于CBCT的昆明地区人群上颌磨牙MB2根管特征
翼上颌区种植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像学测量及分析研究
上颌窦口大小与上颌窦副口对上颌窦气化影响的CBCT分析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是怎么回事?
别把宝宝鼻泪管阻塞当成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