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安全管理在消化科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价值

2021-07-14 07:05阮峥李强潘丽王韵暄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消化科消化道血液

阮峥,李强,潘丽,王韵暄

吉林省一汽总医院输血科,吉林长春 130011

消化道出血即为消化科常见疾病,该病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1]。呕血、黑便等均是该疾病常见症状。若发病后短时间内未实施有效措施治疗,可出现大量出血,严重患者伴贫血、血容量减少,不及时补充血容量,可致急性周围循环障碍,随之可引发休克等,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目前为止,消化科治疗该疾病主要以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止血、补血为原则,主要治疗方法为输血,给予输血治疗补充患者机体所需血容量,改善患者预后,但输血过程伴多种其他风险因素,安全性较低,出现差错,可加重患者疾病,甚至对患者机体造成不可逆损伤[2-3]。 故近年来,消化科临床医师逐渐重视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过程的管理, 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4-5]。多数研究[6-7]显示,消化科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输血安全管理有其特殊优势, 可提高输血管理质量,预防或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鉴于此,文章对消化科2018 年7 月—2020 年7 月收治的106 例消化道出血者给予输血治疗,并实施输血安全管理,分析其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该院消化科收取并治疗的106 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组织参与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3 例。 1 组年龄(61.58±3.54)岁;女 25 例,男 28 例。 2 组平均年龄(60.87±3.62)岁;女 26 例,男 27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消化科临床医师均持临床医师资格证上岗。 两组中参与研究的管理人员均为15 名,1 组平均年龄(39.58±3.74)岁,女7名,男 8 名;2 组平均年龄(40.58±3.74)岁;女 9 名,男 6名。

纳入标准:患者、家属及消化科医师均了解该研究,同意参与,并主动配合完成研究项目;患者均经粪便潜血试验、出血量等检查结果,确立诊断为消化道出血;患者最小年龄为40 岁,最大年龄为78 岁;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无法积极配合患者;精神疾病者;心血管严重疾病患者;同期参与该院其他研究者;血液疾病者;不符合输血指征者。

1.2 方法

1 组行常规基础输血管理,具体为:相关管理人员需要严格监测患者体征,并做记录,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给予对症治疗,另外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对患者行输血治疗,期间出现异常需要及时处理,保障患者安全。

2 组行输血安全管理,为相关管理人员建立小组,定期培训,并根据现状完善科室输血安全管理流程及制度,规范流程、使制度合理化,为每位医生行责任制管理,院长及医院其他伦理委员会人员需要定期视察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输血前:①注意抽血:在开具医嘱后,需要两名相关管理人员接受信息、领取任务,持临床输血申请单等物品,认真核对患者性别、血型、既往病情、诊断结果、体征等,行多次核对,确定无误后采集血液样本,采集中注意避免采集两个患者交叉配型血液标本。采集完成后,参与其过程的相关管理人员,均需在申请单签署全名,字迹清晰,随之将申请单、受血者样本等送往输血科室,并逐条核对信息。 ②注意取血:取血时亦需两名有资质的医护人员持取血单领取,并需逐条核对患者姓名等详细资料,另外需注意领取血液的质量,包括污染、袋口密封等情况, 领取人员与血库发血人员均确认信息无误后,签署全名,取血成功。 取出后需要在最短时间内,避免血液震荡送往疗区。

(2)输血中:输注前:需要两名相关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腕带具体信息、血液配型报告单、血袋标签及血液颜色、质量等问题,出现疑问需要及时询问并调查,确认无误后,指导患者、家属签署协议,并说明输血的意义,指导积极配合。输注中:轻摇血袋使其内成分混合均匀,并在报到单上签署全名,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宜输血器,按照标准操作方法,对患者行血液输注;注意输血通道需要保证独立,避免同时加入任意药物一起输注,输注前及输注后均需在静脉内注入生理盐水;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血液时,注意更换输血器。 输血期间需要严格遵循先慢后快进行输注,随之根据患者舒适度、安全性调整输注速度, 期间需要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反应,需要及时停止输血并做处理,可更换输血器或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等方式对症处理。另外需要临床医师随之做好抢救准备。 最后注意:新鲜血浆输注速度需要控制在患者耐受范围内,且成年人输血时间应该控制在30 min 内输入100~200 mL;全血、红细胞离开专用储存地方后,即领取后,需要在2 h 内完成一个单位全血或红细胞200 mL 输注, 若患者耐受能力较强,且体征稳定,可在60 min 内完成输注。 且输血常规情况下无需加温,若输血量较大,需要医师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在专用血液加温器中加温,避免在热水中直接加温。

(3)输血后:输血完成后,询问并核对患者体征,并做记录,需要严格排查口述有异常反应患者,对症处理,且输血完成无误后,仍需参与该过程的相关人员在报告单签署全名,保证字迹清晰,另外需要在报告单上标记输血开始时间及完成时间,记录患者输血期间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持续观察患者消化出血症状,包括大便性质及次数等,给予患者及家属讲述生活中注意事项。 输血完成后,无需及时处理输血袋,将输血器等物品正确处理,输血袋按照标准存放要求,放置冰箱保存1 d 及以上,以备出现问题时核对并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输血管理质量,根据该院自制的输血管理质量调查表进行评估,其中包括输血原因、输血目的等理论知识,与输血中观察、记录等操作,每项0~50 分,每项分值与管理质量成正相关。

②统计两组患者输血后并发症情况,其中包括过敏、发热、继发感染、消化道再出血等,并计算总并发症发生率。

③统计两组患者疗效,显效:输血治疗后,患者大便性质、次数均恢复正常,且腹痛等症状消失,体征稳定;有效:输血治疗后,患者大便性质恢复,次数减少至每日2~3 次,且腹痛等症状改善;无效:输血治疗后,患者大便性质及次数均无变化,甚至加重,体征不稳。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n(%)],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输血管理质量

干预前,组间输血管理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输血管理质量均提高,2 组质量高于 1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输血管理质量比较[(),分]

表 1 两组输血管理质量比较[(),分]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1 组(n=15)2 组(n=15)t 值P 值34.58±7.48 36.28±8.46 0.583 0.282 43.59±4.28 47.28±4.79 2.225 0.017

2.2 并发症

干预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相比1 组,2 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2.3 疗效

干预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相比1 组,2 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

3 讨论

对于消化科治疗消化道出血患者,常首选对症输血补充血容量,预防贫血,改善患者症状,稳定患者体征[8-10]。但临床发现,输血改善消化道出血患者血容量的同时,亦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安全性较低,可增加并发症,甚至无法改善出血后病情,恶化病情[11-13]。 近年来,不同指南及研究结果均提出消化道出血输血安全的管理,反映了对输血安全性观念的更新及重视[14]。

该文对消化道出血输血患者行不同输血管理,输血管理组质量更佳;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相比常规基础输血管理,输血安全管理较低;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相比常规基础输血管理,输血安全管理较高;故该研究可证明输血安全管理质量在消化道出血输血患者中的重要价值。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达到循环血量、改善心肌功能、促进全身需灌流、提升血压等前提需要保证输血全程安全,因此需要消化科进一步完善输血安全管理,遵循科学、合理、有效、安全的流程输血,改善患者预后。 消化科对出血患者输血过程较为复杂、环节相对较多,若其中一环节出现输血操作不当或是不合格等不良问题,不仅无法达到理想疗效,亦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影响,甚至可损坏医院整体名誉。 多种研究均指出[15-16],引发输血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医嘱、输血指征完善情况及输血常规检查、评估等问题,除此之外,亦与患者健康、安全、医院名誉、医疗纠纷等有关。 故需加强输血安全管理, 总结输血全过程出现的因素及经验教训,并制定针对性措施,促进安全输血目标快速实现。

输血简单来讲,即为从血管到血管的过程,主要从献血者血管输注致受血者血管,过程复杂、严格,血站负责采集血液并进行全面检测、评估,为临床提供合格血液;血液科主要负责将适宜的血液发放至输血患者;消化科等临床科室,最后经过科室将血液输送给患者。 输血需要多科室、多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处理环节包括采集、分离、制备、检验、储存及运输等流程,需要各工作人员全力配合、管理,任意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引发不同程度危害及危险。如普外科消化道出血患者,主要补充血容量,期间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可对患者下一步治疗或手术治疗等造成不利,故需要加强输血安全管理,保证输血安全,保证患者顺利完成输血,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输血安全管理主要对输血过程加强安全管理,可通过输血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同时亦可避免因输血操作不当、血液本身问题等管理不足引发并发症。 通过在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加强管理,可避免将错误的血液输给该患者或其他患者等差错,防范输血风险[17-19]。输血中应加强相关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提高输血质量,严格观察患者病情,使每位工作人员均牢记并掌握输血全过程的管理,深刻认识输血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全面提升安全意识,帮助医疗领域的输血工作呈可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治疗效果。 加强培训及监督可及时发现并指导各科室完成输血工作,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临床输血、血液保存期限及方式、输血原理等方面, 在培训中定期为工作人员分享合理用血、保障血液安全等方面知识,指明输血管理方向,可为今后临床输血管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输血中发热、过敏及感染等不良反应因素包括多种,如血液制品中的致热原可在多次受血后,增加白细胞、血小板抗体,引发发热;血液制品中有过敏源,若受血患者为高过敏体质,需要减慢输血速度,及时避免出现过敏反应;采集至输血血液全程管理不佳,均可增加感染风险。 故应加强培训和监督,提前预知上述风险,实施不同措施规避风险,加强防控,以保证血液方面的安全使用。 提高整体输血质量管理,保证患者安全。输血管理属于一项技术操作,输血安全质量不仅可对临床治疗效果产生影响,亦可维系患者生命安全,另外亦是衡量该院该科室管理质量的重要指标[20]。

输血具有双重性,在治疗消化科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同时,亦存在输血风险,为确保消化道出血患者用血安全、合理、有效,需要使输血管理更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提高安全性,坚持质量安全第一,保证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输血的风险,保障医院及科室整体用血安全质量,从而实现医疗领域合理用血、安全输血的目标。 消化科消化道出血输血治疗中,输血安全管理不能仅局限于对工作人员的管理,除此之外,亦需注重患者的依从性,医护人员为保证输血的安全,需要及时、耐心为患者本人、家属明示输血注意事项,减少目前科学、医学水平所限制之外的危险因素,保证输血疗效,减少患者风险。

综上所述,消化科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输血安全管理有其特殊优势,值得应用,为更多输血患者带来利益。

猜你喜欢
消化科消化道血液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优质护理与层级护理干预在消化科护理中的实践效果
多彩血液大揭秘
神奇血液
消化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猪的消化道营养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
血液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