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影像三维可视化的应用

2021-07-14 07:05初志刚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神经外科可视化影像学

初志刚

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神经外科,吉林四平 136000

目前,我国功能神经外科整体水平尚待提高,且急缺功能神经外科专科医生,因此各大医院也在不断强化功能神经外科学生培养,以便为功能神经外科提供更多优质人才[1]。对于功能神经外科医生来说,诊断是确保疾病治疗效果的基础,这就需要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学生熟练掌握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面肌痉挛等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神经内科知识,并经患者病情获取更多线索,以提高诊断准确性[4]。此外,因功能神经外科多借助相关器械、设备对疾病进行诊断,但多数功能神经外科医生并不具备自行判读影像学图像的能力,因此无法快速予以患者疾病诊断,导致自身发展受限[2]。 基于此,该文以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于该院功能神经外科进行临床实习的60 名学生,经分组教学,分析功能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影像三维可视化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该院功能神经外科进行临床实习的60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该研究已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知情同意该次研究。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护生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0 名。 其中,研究组男17 名,女 13名;年龄 22~25 岁,平均年龄(24.35±0.15)岁;实习前基本理论平均成绩(75.56±6.89)分,临床知识平均成绩(68.34±9.58)分。 对照组男 19 名,女 11 名;年龄 21~25 岁,平均年龄(24.43±0.21)岁;实习前基本理论平均成绩(75.93±7.06)分,临床知识平均成绩(69.22±9.74)分。 两组基础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学生实习内容、带教老师及教学时长均相同。对照组予以传统教学法:结合该次实习教学内容,包括学生功能神经基础知识(功能神经解剖、生理功能与相关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案例分析(结合该科室临床经典案例予以学生患者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判读、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等)及相关影像学知识(功能神经影像学基础知识及图像分析等),经教学查房、病理分析、集体授课等方式予以教学,1~2次课程/周,2 学时/次,共进行 36 学时。 研究组予以传统教学法基础上应用影像三维可视化教学:结合该次实习教学大纲内容,经影像三维可视化技术获取例图图像,分析病理及影像学教学等,比如功能神经相关疾病病灶部位、毗邻血管关系等,并对手术过程进行模拟操作演示,由带教老师经相关软件演示。 1~2 次课程/周,2学时/次,共进行36 学时。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学生的出科成绩、影像学知识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实习学生出科成绩分基本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两部分。其中,基本理论知识于实习结束后统一由科室带教老师自该院题库内随机抽选一套试卷进行考核,总分100 分,试卷内容以该次实习重点内容为主[3]。 临床知识经带教老师结合该次实习重点予以考核,总分100 分。影像学知识考核由带教老师及影像学医生一起出题予以考核,总分 100 分,其中>90 分为优秀,80~90 分为良好,60~80 分为及格,<60 分为不及格,影像学知识成绩优良率为优秀率与良好率之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经该院专家自制教学效果评价表予以评定,内含激发学习热情、拓宽知识面、对功能神经外科手术更为理解、能够更好地学习功能神经外科影像、 可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教学满意度6 个维度, 每一维度分是与否两个选项,由带教老师在学生完成实习后统一发放问卷填写并回收。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形式进行描述,组间比较实施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形式进行描述,组间比较实施 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基本理论成绩、临床知识成绩对比

研究组基本理论成绩、临床知识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学生基本理论成绩、临床知识成绩对比[(),分]

表1 两组学生基本理论成绩、临床知识成绩对比[(),分]

组别 基本理论成绩 临床知识成绩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86.79±8.63 80.54±7.74 2.953 0.004 82.44±10.13 74.57±9.68 3.076 0.003

2.2 两组学生影像学知识考核成绩对比

研究组影像学知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学生影像学知识优良率对比[n(%)]

2.3 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评价对比

研究组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对比[n(%)]

3 讨论

作为神经外科重要分支,功能神经外科即经外科手术技术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使患者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减轻、神经功能得以恢复的学科[4]。相比普通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特点存在较大差异,诊断也存在诸多特殊性,须临床应用较多先进技术与设备进行治疗[5]。 此外,功能神经外科还需借助脑深部电刺激、脑电图等相关辅助检查对疾病进行治疗,这就需要功能神经外科医生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比如电生理知识、大脑解剖知识等,而上述知识若仅靠教师讲解经被动式获取效果有限,并无法使学生在进入功能神经外科临床后快速上手进行操作,自然无法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优质诊治服务[6]。此外,功能神经外科疾病多无明确病因,且发病机制复杂,更需临床医生强化相关知识掌握度尤其是相关辅助学科知识掌握度,以便快速对病情进行判断,从而提高医生综合能力。这就需要各大医院革新功能神经外科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在完成临床实习后能够尽快适应临床,以利于功能神经外科相关诊治水平提高。

近年来,随着国内医学的快速发展,医疗越来越精准化,如何有效提高外科手术质量,确保手术疗效成为医生与患者关注的重点,但在外科医生培养上,依旧处于传统培养模式阶段。 而外科学为实践科学,需医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方可最大程度减少操作失误,这种情况导致多数外科临床带教医生无法安排实习医生进行手术治疗,以避免医患纠纷,从而使实习医生无法于培训中获取更多实践操作机会导致无法于正式入职后快速适应外科临床工作环境,出现医生紧缺、不足或是整体医疗水平无法满足患者需求情况[7]。 对于功能神经外科来说,其作为神经外科的分支,多数手术需于显微镜下完成,操作空间较窄,须手术医生掌握足够解剖知识,并具备相当高的空间判断能力,因此具备极强专业性,进而导致年轻医生尤其是刚入功能神经外科的医生无法于短期内有机会进行实操。 此外,受国内各大医疗机构医疗器械、设备、师资差异所限,所培养的学生水平也存在差异[8];再加上近年来医疗器械、设备越来越自动化,致使学生临床实践机会更少,功能神经外科学生培养越来越难。

该文研究中,予以研究组学生传统教学法基础上的影像三维可视化教学,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基本理论成绩、临床知识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影像学知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好于对照组(P<0.05)。 提示影像三维可视化在功能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利于功能神经外科学生成绩提高及影像学知识水平提高。分析原因为三维可视(3D)即描绘、理解模型的手段,为数据体表征形式之一,其可将科学数据转变为直观的、可经图像显示的、动态的图像。对于医学影像来说,三维影像即对每一剖面上每一层位、逐层获取后,经三维空间组合完成,再由医生经患者三维扫描图像对患者病灶进行详细分析与记录,结合图像相应数据与影像制定后续诊疗方案。将这种方式应用于功能神经外科教学中,可使学生经三维可视化技术于模拟手术前对靶点部位等予以精准模拟,精准植入相应器械,并于术后结合MRI、CT 等影像进行配准,可三维重建病灶完整结构,更利于学生选取最大治疗点,予患者以精准手术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疗效[9]。 此外,经三维可视化技术还可将手术部位血管走形、与周围结构关系经三维图像重建清晰呈现出来, 从而使学生在行手术模拟操作时能够及时避开重要血管,以此减少术后并发症可能, 进而使手术整体疗效进一步提高。因此经影像三维可视化技术可将功能神经外科复杂的手术过程清晰展示出来,更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10]。

综上所述,在功能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采取影像三维可视化教学利于学生临床知识成绩、影像学知识成绩提高,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可行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神经外科可视化影像学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思维可视化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