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联合CPAP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所致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研究

2021-07-21 13:15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性肺炎呼吸衰竭通气

饶 慧 玲

(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韶关 512000)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由不同病原体所致的肺部炎症,其病理生理为炎症引起支气管管腔狭窄闭塞、肺泡内大量炎性渗出物,导致肺脏通气、换气障碍,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神经系统症状等,临床表现为气促、紫绀、三凹征、心动过速、嗜睡、昏迷、抽搐等[1]。因此,快速改善通气、换气障碍,纠正低氧血症显得尤为重要,是治疗的关键。在临床中,常用的氧疗方法有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经鼻高流量吸氧、CPAP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然而不同的氧疗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2~3]。结合我院实际条件,本研究探讨早期联合CPAP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所致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于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68例患儿选定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4~5];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资料完整者;排除入院时已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气胸、皮下气肿及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6~48个月,Ⅰ型呼吸衰竭20例、Ⅱ型呼吸衰竭14例;研究组男25例,女9例,年龄6~48个月,Ⅰ型呼吸衰竭21例、Ⅱ型呼吸衰竭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入院后均给予广谱抗生素抗感染、祛痰、扩张支气管、雾化吸入、营养支持、纠正体内内环境紊乱等常规治疗,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照组采用的氧疗方法为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0.5~2L/min,如病情无改善或加重可根据具体情况改为面罩吸氧,甚至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采用的氧疗方法则为CPAP(德国STEPHAN)治疗,根据患儿鼻部情况选择合适的鼻塞,根据患儿病情初步设定氧流量、呼气末正压(PEEP)及吸氧浓度(FiO2),通过监测PaO2、PaCO2、SaO2、呼吸频率及心率的变化,动态调节氧流量(6~12L/min)、PEEP(3~6cmH2O)及FiO2(30%~60%),如病情无改善或加重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指标

通过观察两组的各临床症状体征和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的变化情况来评估疗效。显效:治疗1d后PaO2不低于80mmHg,PaCO2不高于50mmHg,SaO2不低于90%,气促、紫绀、心动过速等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消失;有效:治疗1d后PaO2、PaCO2、SaO2、气促、紫绀、心动过速等均较治疗前好转且未达显效标准;无效:治疗1d后PaO2、PaCO2、SaO2、气促、紫绀、心动过速等均无好转,甚至恶化[6,7]。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6]。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对比

对比治疗前两组的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对比

2.3 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消失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对比

3 讨论

由于儿童特有的呼吸道解剖结构和免疫功能特点,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儿童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且病情容易快速进展[4,8,9]。据文献报道,肺炎若未及时诊治,约有10%会发展成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1,10]。因此,让患儿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是儿科临床医师的职责。

本研究结果提示治疗后两组PaO2、SaO2均有所好转,表明不同的氧疗方法对改善缺氧情况均能起积极的作用,但治疗后研究组的气促缓解时间、紫绀及肺部中小水泡音消失时间、心率恢复正常时间、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PaO2、SaO2、PaCO2)改善程度、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早期联合CPAP治疗在疗效方面优于鼻导管吸氧。分析其原因,鼻导管吸氧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改善缺氧情况,但不能辅助呼吸肌做功、避免呼气末肺泡萎缩及减少肺泡内炎性渗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无法快速有效改善通气、换气障碍,且不具有加温加湿功能[10]。长时间鼻导管吸氧还可能导致患儿鼻黏膜干燥、损伤,给患儿带来不适感,甚至哭闹不安增加氧耗量。而CPAP的作用原理为通过持续提供气道正压,减少呼吸肌做功,避免细支气管闭塞和肺泡萎缩,增加肺的顺应性,改善肺通气、换气障碍,提高氧合能力[11~12];且CPAP具有加温加湿作用,能稀释分泌物避免痰栓形成,促进气道纤毛的摆动,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更好的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14]。通过查阅文献,田沁等[14]、王玉瑛等[15]在研究早期联合CPAP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中,其结论亦为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能较快提升PaO2、SaO2,较快下降PaCO2,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也较短,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CPAP具有无创、操作简单的特点[12],鼻部受压、口干、腹胀等并发症较轻微[16],患儿及家属易于接受,因此CPAP治疗更适用于临床。

综上所述,CPAP是一种适合临床使用的氧疗方法,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所致呼吸衰竭患儿,早期联合CPAP治疗能取得确切疗效,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但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且存在研究对象偏少的不足,在往后的临床工作中会不断的进行前瞻性研究以便进一步验证该研究结果。

猜你喜欢
性肺炎呼吸衰竭通气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喘憋性肺炎婴幼儿血清维生素A、D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强化口腔护理在预防ICU昏迷病人并发坠积性肺炎中的应用
支气管镜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慢阻肺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相关因素
不通气的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