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及其临床疗效评估△

2021-07-21 13:15庄泽锴陈宋璋庄雪音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黄连素住院费用幅度

庄泽锴 陈宋璋 庄雪音

(普宁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普宁 5153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病疾病的最终归宿。近年来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连素逐渐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具有的抗心力衰竭作用,可能与其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负性频率作用、抗心律失常、增强心脏泵血能力及抑制心肌间质纤维化、改善心室重构、抗细胞凋亡等有关[1]。关于黄连素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已经有研究者相继一系列不同的报道。但黄连素的治疗剂量、使用方法、治疗疗程、临床疗效评估指标、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等问题,尚无法达成统一的观点,需进一步进行探讨。进一步研究黄连素治疗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对于丰富完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研究拟在临床常规标准抗心衰治疗基础上,探索黄连素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作用,以期进一步丰富抗心衰的治疗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普宁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患者100例,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男34例(68.0%),女16例(32.0%);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7.5±7.6)岁;在伴随症状方面,高血压5例(10.0%),脑梗死恢复期3例(6.0%),糖尿病3例(6.0%)。实验组患者男33例(66.0%),女17例(34.0%);年龄19~77岁,平均年龄(48.2±7.6)岁;在伴随症状方面,高血压6例(12.0%),脑梗死恢复期4例(8.0%),糖尿病2例(4.0%)。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按照美国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标准(NYHA),符合心功能不全I、II、III、IV级的患者[3];(2)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年龄<18岁;(2)住院期间发生危及生命的疾病的患者;(3)恶性肿瘤、脑梗塞和/或后遗症。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正规标准抗心衰治疗(洋地黄、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倍他乐克、ACEI/ARB等),其中治疗组给予黄连素(0.2g bid),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心功能评估(纽约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试验(6MWT)、整体住院率和平均住院费用、有无药物副作用及生存率;(2)血清学指标变化情况:C反应蛋白(CRP)、B型脑钠肽(BN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纽约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比例升高幅度、Ⅲ级比例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Ⅳ级比例降低幅度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VEF、6MWT、血清学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LVEF、HDL-C水平升高幅度、6MWT延长幅度、CRP、BNP、TC、TG、LDL-C水平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学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续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学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整体住院率和平均住院费用、生存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整体住院率14.0%(7/50)显著低于对照组24.0%(12/50)(P<0.05),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生存率100.0%(50/50)、96.0%(48/50)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整体住院率和平均住院费用、生存率比较

2.4 两组患者的药物副作用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8.0%(4/50)、6.0%(3/50)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药物副作用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最终环节都可导致心衰,也是心血管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目前全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数量已高达2250万,我国CHF的患病率为0.9%,65岁以上人群的发生率1%。心力衰竭预后不良,总的年死亡率约为15%~20%,5年生存率25%左右,而心力衰竭较重者年死亡率可达50%[4]。对于心衰的治疗,包括防治和延缓心衰的发生率,缓解临床心衰症状,改善长期预后,降低死亡率。近年来,规范的药物(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及器械治疗大大提高了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预后,然而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5]。因此,进一步研究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黄连素(BR)又名小檗碱,其在抗感染、清热解毒方面具有良好的功用,近年来药理学研究发现BR具有显著的抗心力衰竭作用,考虑与其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负性频率作用、抗心律失常、增强心脏泵血能力及抑制心肌间质纤维化、阻止心肌肥厚、抗细胞凋亡等有关[6],但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彻底阐明。有研究报道[7],黄连素具有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炎症因子的作用,通过增加心肌细胞内cAMP浓度,介导钙离子内流,使心肌细胞内Ca2+增加,从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发挥其正性肌力作用而达到抗心力衰竭的目的。研究发现[8],黄连素可减轻阿奇霉素引起的小鼠心肌毒症,包括减低心衰大鼠体重、缩短长QRS波的持续、减少心肌损伤、减低LDH的活性及减少心衰后并发症,是通过TLR4发挥抗炎和降低心肌损伤。

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张昌绍首先报道了BR对心脏具有兴奋收缩功能及抑制频率作用,由此拉开了BR在心血管领域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中研究应用的序幕。周宏等[9]选择住院的顽固性心力衰竭病人3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病人除常规治疗外,给予黄连素片,一日3次治疗,所有病人均在治疗前、治疗后两周用心脏色多普勒测量舒张期左室容积(EDV)、收缩末期左室容积(ESD)、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早期/晚期速度峰值比值(VE/VA)E/A,比较两组心功能参数差别,结果发现黄连素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治疗效果显著。BR具有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它能减轻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的堆积,其机制考虑与BR抑制NF-κB活性,降低VCAM-1和MCP-1的表达有关。BR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BR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抑制活性氧的过度产生、抑制缺氧时儿茶酚胺释放过多造成的心肌耗氧量增加等作用有关。BR对心肌肥厚亦有保护作用,其机制考虑与BR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改善细胞内钙超载、抑制心肌间质纤维化等有关。国内外研究报道BR具有抗HF的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彻底阐明。研究表明BR可能通过调节心肌细胞内钙浓度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阻力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起抗HF作用。有人研究了不同剂量BR对大鼠梗死后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BR对梗死后心肌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能明显改善心功能,且这种保护作用随剂量不同而有差异[10]。但在这项研究中,仅进行了心梗模型建立早期(术后5天)BR对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而未进行BR对心梗后HF动物模型心脏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纽约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比例升高幅度、Ⅲ级比例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LVEF、HDL-C水平升高幅度、6MWT延长幅度、CRP、BNP、TC、TG、LDL-C水平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整体住院率14.0%(7/50)显著低于对照组24.0%(12/50)(P<0.05),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和上述研究结果一致,说明黄连素对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黄连素价格低廉,临床容易获得并推行,可有效减少慢性心衰患者的症状,减轻家庭负担,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黄连素还能够有效控制心衰病情,可减少住院时间及总体住院费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

综上所述,黄连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黄连素住院费用幅度
单次止损幅度对组合盈亏的影响
北京市医保局:部分住院费用 4月1日起“无纸化”报销
微波超宽带高速数控幅度调节器研制
黄连素非中药 儿童应慎用
国家卫计委:2017年实现住院费用异地结算
安徽省某三甲医院白内障患者住院费用分析
一药多用黄连素
2014年中期预增(降)幅度最大的50家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