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趣味性教学方式探析

2021-07-21 14:44周伟王帅
教育界·中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体育素养趣味性教学小学体育

周伟 王帅

【摘要】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决定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直观性和趣味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面对小学体育课在当前基础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突出的现实状况,给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表明,实施趣味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基于此,对小学体育课程趣味性教学方式进行深入分析,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趣味性教学;小学体育;教学方式;体育素养

一、趣味性教学缘起——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健康第一”总目标指导下,“素质教育”“阳光体育”“快乐体育”“终身运动”等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新时期,通过学校教育培养面向未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公民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体育素质在其中起着最根本的基底作用。

对于一线体育教师来说,体育趣味性教学的开展可以突破传统教学带来的思维定势和策略桎梏;对于学生来说,小学生年龄较小,感性认知和形象思维占据很大优势,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喜欢形象、生动的教学展示和游戏,这都可以通过直观性强、体验性高的趣味性教学方式来达到,掌握认知和技能的效果。师生同步树立趣味性教学意识,参与趣味性教学情境,更多具有体验性、对抗性、协作性、表现性的趣味运动项目方式被带入到师生运动教学现场,既突出了学生的兴趣取向,利于学生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促进了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力潜移默化地养成,强化了体育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二、趣味性教学含义——指向学生主体体验的教学方式

趣味性教学的含义指向教师主导性作用和学生主体性地位进行定义:教师通过匹配学科育人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拓展三个阶段,以趣味性教学理念,通过环境营造、器材借用、情境创设、多媒体使用、语言激趣等方式引导学生身心投入,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

小学体育课堂趣味教学的开展是符合小学生运动生理和学习心理规律的教学法之一。趣味教学,就是以学生主体体验为基础,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或者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兴趣和积极性投入课堂中,培养学生运动参与、运动体验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课堂的快乐和学习的魅力,促进小学生综合运动素养的提高。小学体育趣味性教学方法应该成为一线体育教师的必备“法宝”。

三、趣味性教学意义——挖掘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提升学习兴趣

趣味性教学的内在价值是从学生主体内心的需求出发,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内在动机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内部知识的建构和技能体系的生成。

小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一定喜欢体育课。在体育课上,如果这个运动项目是学生真正喜欢的,有浓厚兴趣的,或者是新奇的、集体性项目,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投入度也较高,学生也能在最短时间内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学习产出的成果也会比较牢固。

(二)形成优良课堂氛围,促进社交发展

趣味性教学能自主形成优良的课堂学习氛围,能促使师生关系和睦,学生和学生之间产生良性竞争和民主合作。为了达成上述目标,体育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以尊重学生个性、促使学生自主练习的课堂设计为抓手,形成自主、和谐、尊重、探索气息浓厚的课堂氛围。趣味教学,基础在课堂的氛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趣,立足在课堂生成、师生互动有童味。从有趣到童味的进阶也是课堂练习内容从形式到素养、从身体到心理的积极成长方式,趣味课堂中良好的师生互动也是课堂的有效产出。老师更深情地设计内容和教学投入,学生更主动地探索和合作,课堂情感目标也从附属的隐性目标成为课堂的直接目标,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更加融洽。

(三)创新素养提升视角,聚焦教学质量

趣味性教学指向的终点是通过教学质量的提升来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受教修养是通过教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引导实现的,趣味性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教学效益最大化,学生的身心发展、综合素养提升也将逐步实现。

四、小学体育趣味性课堂的具体实施走向

(一)设计“境课”,促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和情感发展

小学生的认知结构还不完全,对生活实践和抽象动作的理解也比较浅显。体育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具体行动经验”为学习起点,同时把学生看成“社会规范下的个体”,创设适用于全体学生进行“经验-认知-实践-经验-实践”的学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运动,这种学习方式就是一种“境课”。

“境课”的设计和实施,要在体现师生积极互动情绪的基础上,设计促进学生身体运动、情感认知和理性习惯等多方面发展的主体形式。体育老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规律性特点,立足于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更新,结合学生實际,通过生活情境、竞赛情境、交流情境、故事情境等,让学生在充分的情境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和情感的升华。

(二)举行比赛,强化学生的小组合作与班级竞赛

趣味教学的最终实践点还是学生的素养发展。趣味性内容可以促进学生学练,还要通过竞赛的方式促进趣味教学从单纯的技术练习走向技战术发展的运用上面,促使学生乐于参与趣味比赛和竞技活动。

教学时,老师根据学生整体掌握情况可引入“教学竞赛”和“生活拓展”的方式,特别是基础田径类项目,如跑、跳、投,还有球类项目。小学生乐于玩耍和比拼,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度增加竞赛类元素,比如增加分组游戏、对抗比赛、设疑探索的环节,引入群体性比赛,刺激学生主体间的情感元素和技能保持。对于一些开放性运动项目,还可以变换比赛方式,如循环分区比赛、队友轮换或者分组淘汰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掌握不同竞技规则的特点,又促进了比赛的激烈性和开放性。学生在这种活动中身心得以释放,快乐的心情得以展现,进一步获得锻炼的自信心和学习成功体验,培养健全人格。

(三)师生互动,促进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生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一定是起于师生的情感互动和相互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真正地走入学生内心,学生才能真正地接受教师,并形成一种默契共识,真正的深度学习和高效课堂才能自主发生。在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强,运动能力不足的时候,应以耐心、温柔、活泼幽默的方式,改变教学形式,变通处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的积极互动还需要师生间相互尊重和信任,学生个体之间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方式具有差异,学生的学习取向和兴趣源也各不相同。

例如,50米跑是小学的重要项目,一部分体能薄弱的学生存有抵触情绪,对于50米跑非常畏惧,不乐意参加,更无法取得好成绩。如果教师一味强迫要求或者是讽刺挖苦,只会让学生更加着急和紧张,学生更加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此时,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重新使之树立信心,应该成为教学环节之重。教师可以通过换物耐力跑、接力跑、减少练习距离、分段计时跑、做好陪跑安排、语言鼓励等方式让学生暂时放下压力,同时让其了解已完成“超限”运动目标,使学生重燃自信。

(四)积极评价,让运动成为学生的终身习惯

确保学生养成终身的运动习惯是每一位体育老师的育人目标。基于此,体育教学时,教师要将鼓励和评价育人理念贯穿在体育教学全过程。教学初期,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學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趣味性教学氛围中完成自主性学习。对此,教师要对班级学生采用更多的正面评价和鼓励态度。这种正面评价本身也是教学整体活动中的教学元素,可以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成功与快乐。

趣味性教学不能忽略教学内容的规范性,更要着重关注教学形式中积极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后续学习的促进作用。在教学时,教师要将积极的评价对应学生的趣味教学体验,让积极正向的评价成为趣味教学方式的延续,通过二次创设趣味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外经验去运用和分享锻炼经验和运动成果。教师要站在“健康第一”的思想高度,引导学生追问运动锻炼对行为、生活甚至是生命的价值,进而升华其体育素养,养成终身运动的体育意识。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体育习惯。趣味性教学方式在教学理念、教学实践、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使用,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意义深远。同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趣味性教学也将展现其个性化的育人魅力。

【参考文献】

[1]龚真花.趣味化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1):81-82.

[2]张侨盛.新课改下小学体育趣味田径教学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3):2-3.

猜你喜欢
体育素养趣味性教学小学体育
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活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路径探究
90后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浅谈趣味性儿童音乐教学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活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