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部手术麻醉的分析

2021-07-26 07:21吴国超张彩玲饶新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5期
关键词:椎旁麻醉药全麻

吴国超,张彩玲,饶新辉

(梅州市市中医院,广东 梅州 514000)

0 引言

开胸手术患者由于机体基础病变,手术创口大,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均会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1],由于开胸手术手术野暴露范围大,因此对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肺通气功能下降是开胸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临床中一般采用单纯全麻在手术过程中进行镇痛,但研究发现[3],大剂量的麻药使用,大大增加了患者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优化镇痛方法是目前临床中的难题。椎旁神经阻滞是指通过穿刺针将麻药注射至椎间孔外口,能够有效阻滞该侧脊神经根的神经冲动传导,而不影响机体的整体循环。本次研究在超声引导下,全麻复合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通过医院审批之后,选取2019年7月到2020年4月这一期间,胸部手术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40~70岁,平均(56.7±4.3)岁,行单纯全麻;观察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40~69岁,平均(57.1±4.2)岁,全麻复合超声引导行椎旁神经阻滞。纳入标准:①患者病理学以及影像学结果均符合开胸手术的病征;②无镇痛药物过敏史。③患者和家属同意此次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④本研究经临床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以及肝脏功能不全的患者;②伴有严重休克、感染的患者;③本人既往或直系亲属有精神病史的患者;④存在阿片类或者非阿片类镇痛药物过敏史;⑤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退出标准:①研究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不能继续参与研究的患者;②未按医嘱进行按时服药的患者;③病情过于严重,顺应性差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单纯全麻。靶控输注泵输注0.02%的顺阿曲库铵来,之后将气管导管置入并固定好。导管连接麻醉机, CO2通气量控制在30~40 mmHg,手术结束前10 min终止麻醉药物的继续泵入,监测患者呼吸功能指标,待呼吸频率及CO2通气量恢复正常后可拔管。患者术后采用100 mL生理盐水配制舒芬(量80~110 ug)+地佐辛10 mg,每小时2 mL进行术后自控镇痛。

1.2.2 观察组:复合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患者采取仰卧体位,病灶位朝上方,消毒完全后,超声探头采用无菌薄膜进行包裹,放置于手术切口距肋间隙3 cm处,按照横突、类横突韧带、壁层胸膜顺序有外至内依次进行超声显示。左侧卧位右侧胸4(T4)找到胸椎棘突后旁开2.5~3 cm,采用0.8%的利多卡因进行穿刺点麻醉,采用10 cm 22 G神经阻滞针朝头侧进针,待针尖置于壁层胸膜及肋横突韧带之间后进行回抽,确认无明显血气,缓慢注入0.3%罗哌卡因。

1.3 评价指标

1.3.1 对比麻醉药总用量(μg),手术时间(min),拔管时间(min)。

1.3.2 并发症[4]:腹胀,呼吸道阻塞,胃肠道反应。

1.3.3 分析对比上述患者的术后4 h、8 h、12 h、48 h的镇痛情况,镇痛效果评分用VAS视觉模拟评分对患者进行评分,从0到10范围内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经收集的数据输入SPSS 23.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计量资料采用(±s)形式描述,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n)、占比(%)描述,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麻醉药总用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全麻复合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的观察组患者麻醉药总用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麻醉药总用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s)

表1 麻醉药总用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s)

手术时间(min)组别 例数 麻醉药总用量(μg)拔管时间(min)对照组 20 1124.1±31.8 113.2±12.1 12.3±2.1观察组 20 834.2±32.7 100.2±11.2 8.9±3.2

2.2 并发症。全麻复合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较对照组15%改善明显,差异显著(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对比[n(%)]

2.3 分析上述患者的术后镇痛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数据同对照组相比,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对比(±s)

组名 例数 术后4 h 术后8 h 术后12 h 术后48 h观察组 50 2.27±1.36 2.48±0.44 2.91±0.69 1.81±0.42对照组 50 3.45±1.29 3.58±0.66 4.18±0.62 2.68±0.41 P -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开胸手术手术创口大,术中一般采取全麻进行镇痛麻醉,全麻影响机体整体的循环系统,术后由于手术切口疼痛,患者正常的呼吸往往受限,研究发现,超过80%的开胸手术患者表示术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感,且持续时间最长可达数月。术后疼痛的发生机制及参与因素较为复杂,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机体应激反应分泌大量炎症因子,敏感化神经冲动的传导有关[5]。

椎旁神经阻滞最早于1900年由Hugo在临床中应用,通过将麻醉药注射至椎间孔处的脊神经而达到神经阻滞作用。由于胸椎部存在楔形区域,该区域各节段与椎管腔周围的神经、血管及组织相通,因此在椎间孔注入局麻药后,能够同时影响交感、神经及运动三种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而在超声引导下,能够通过超声图像的变化准确定位,具有直观、层次明确的特点,减少麻醉的阻滞时间,促进麻醉快速起效,能够有效避免因麻醉药滞留过久所引起的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复合使用超神引导神经阻滞,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这与国内陈洁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

采用椎旁神经阻滞麻醉与常规的硬膜外麻醉比较,由于麻醉方式仅仅为手术的躯体,因此对患者的全身循环没有影响,同时还能达到良好的制动效果,并且不会引起心脏的抑制反应;在开胸手术以及乳腺手术方面均取得较高的临床效果,也有研究学者证实,在开胸手术的围术期,椎旁神经阻滞达到了硬膜外阻滞的镇痛效果,并且在患者血流动力学方面,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比其他麻醉效果更加稳定。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一次注射就能达到多个阶段神经以及交感神经阻滞,在稳定血流动力学的同时也抑制了患者应激反应,和其他镇痛方法相比较,该麻醉方式能够提供很好的镇痛效果,并且不良反应较少。另外在本研究,通过与脊柱垂直的超声探头显示,患者椎旁间隙的图像,大部分患者都能清晰的显示胸膜状态,同时穿刺针的靶位也在相对于安全的三角部位,可以有效避免脊髓麻醉、气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另外在麻醉操作的过程中,通过超声探头可以让穿刺针紧贴着探头进行平面进针,而且可以实时观察进针的程度,因此在超声的观察下,其引导技术更加便捷。

而通过本次研究也认为,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有利于手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手术中以及手术后其他镇痛药物的使用量也相应的减少,镇痛效果较高,并发症相对较少,但是目前来讲,缺乏大规模的临床实验证据来证实椎旁神经阻滞不同方式下的效果,因此涉及的方面较广,需要观察的指标较多,临床工作量较大,由于课题研究人员有限,因此收集的样本量较少,不能全面的反映椎旁神经组织的优缺点,仍需要临床的进一步研究。

而通过本次研究结果也不难看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的观察组患者麻醉药总用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显著(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5%,较对照组15%改善明显,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4 h、8 h、12 h、48 h的镇痛效果较高,其数据低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显著(P<0.05)。证实,胸部手术患者,全麻复合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效果理想,患者预后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椎旁麻醉药全麻
肌骨超声评估支具干预对Rigo E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椎旁软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呛咳的影响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三级库药品管理模式在麻醉药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基于IDEAL-IQ序列MR纹理分析评价慢性腰痛患者椎旁脂肪浸润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全麻复合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术后VAS评分的影响
3.5%利多卡因眼用凝胶的研究进展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