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三原三俞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2021-07-26 07:21郑惠慧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5期
关键词:俞穴艾灸实验组

郑惠慧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 钦州 535000)

0 引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其主要发病人群为2型糖尿病患者。医学研究已经证明,2型糖尿病患者中,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达到50%以上。该并发症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麻木、疼痛、对称性“手套”“袜套”等[1]。在症状进一步恶化的前提下,患者会出现下肢感染、溃疡等更加严重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截肢。而在治疗体内周围神经病变的各类方法中,中医治疗方法取得了相对较好地应用效果[2]。基于此,本文将针对针刺三原三俞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方法和应用价值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5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开展研究。具体来说,本研究采用的分组方法为随机编号分组法。在对患者进行随机编号之后,将单号患者分为对照组28例,将双号患者分为实验组28例。对照组中有男16例,女12例;年龄49~77岁,平均(63.7±6.4)岁。实验组中有男15例,女13例;年龄50~78岁,平均(64.2±6.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②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醒;③所有研究对象均详细了解并同意配合本研究,与我院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排除存在肝、肾、心、肺和脑部并发症的患者;②排除入院前1个月内存在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和感染的患者;③排除临床资料不全和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在对照组中,采用的治疗方法为艾灸疗法。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取穴:A组:肺俞(双)、脾俞(双)、肾俞(双)。B组:太白(双)、太渊(双)、太溪(双)、百会、关元、足三里(双)。①首先引导患者将体位调整至俯卧位。在这一基础上,对患者的双侧肺俞穴、双侧脾俞穴、双侧肾俞穴位实施艾灸;②在上述穴位实施15 min艾灸之后,将患者的体位调整至仰卧位。在这一基础上,对双侧太白穴、双侧太渊穴、双侧太溪穴、百会穴、关元穴、以及双侧足三里穴进行艾灸,每个穴位进行5 min艾灸;③艾灸方法:在距离穴位皮肤20~30 mm使用温度适宜的艾条进行熏烤,艾灸力度以皮肤开始出现红晕为最佳。隔日艾灸1次,星期日休息。连续治疗12周。

1.2.2 实验组方法:在实验组中,使用针刺三原三俞穴方式开展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①首先将患者的体位调整至俯卧位。之后对双侧肺俞穴、双侧脾俞穴、双侧肾俞穴实施针灸。针灸选择的针具为0.32×40 mm毫针。在针灸前对穴位和针具使用医用酒精进行常规消毒。而在具体针灸方法方面,肺俞穴、脾俞穴以45°角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肾俞穴采用直刺方法刺入1.2~1.5寸。分别进针得气后;肺俞行泻法,脾俞、肾俞行捻转补法。留针30 min,每15 min行针一次,每次每穴10 s;②在完成俯卧位操作后,将患者体位调整至仰卧位,针灸患者的双侧太白穴、双侧太渊穴、双侧太溪穴、百会穴、关元穴以及双侧足三里穴。太白穴与太溪穴采用直刺法刺入0.5~0.8寸,太渊穴在避开桡动脉的前提下直刺刺入0.3~0.5寸。在所有穴位进针得气后,用捻转补法,亦留针30 min,每15 min行针一次,每穴行针10 s左右。

1.3 观察指标。本研究的观察指标为治疗有效率和DPN症状评分。其中,在治疗有效率方面,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为有效,症状无明显变化为无效。在DP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评分方面,该评分采用的评价根据为DPN症状评分量表。该量表满分30分,分值与患者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DPN症状评分对比。在治疗开始前,两组患者DPN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周后,实验组DPN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患者DPN症状评分对比(±s)

表2 患者DPN症状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2周后 t P对照组 28 24.7±2.5 13.5±1.3 8.357 0.037实验组 28 25.1±2.5 8.7±0.9 8.517 0.028 t - 6.157 8.458 - -P - 0.097 0.032 - -

3 讨论

在我国,使用针灸疗法治疗糖尿病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相当一部分中医学典籍中,都有针灸治疗消渴症(糖尿病的古称)的记载[3]。而在现代中医学的研究成果中,关于针灸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成果变得更加系统。而针对2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针灸疗法能够取得相对较好地治疗效果[4]。

在本研究中,针对患者进行针灸的主要穴位为肺俞、脾俞、肾俞、太白、太渊、太溪、百会、关元、足三里等。而两组研究对象在具体治疗方法方面存在的最主要差异就是对照组采用艾灸疗法实施治疗,而实验组采用的治疗方法为针刺。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实验组采用的针灸疗法取得了更好地治疗效果。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针刺能够对患者的神经产生更大的刺激作用,并在这一基础上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5]。从这一角度上看,实验组采用的治疗方法具有比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针刺疗法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患者的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上。在采用针刺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过程中,患者的迷走神经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刺激。同时,其交感神经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这一基础上,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就能够得到相对有效的改善。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来说,这种情况有利于其临床症状的有效缓解[6]。而在对比不同组别患者的DPN症状评分时发现,在采用不同临床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实验组患者的DPN症状评分评分出现了更大程度的降低,说明实验组采用的针刺三原三俞穴治疗方法取得了比较好地临床应用效果[7]。从这一角度上看,针刺三原三俞穴治疗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具有比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穴位的具体施针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在针灸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必须详细研究和了解不同穴位的施针方法[8]。

综上所述,在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疗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采用针灸方法刺激患者的肺俞、脾俞、肾俞、太白、太渊、太溪、百会、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体位进行灵活调整,并采用科学的施针方法。而应用针刺三原三俞穴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取得比较好地临床治疗效果,说明该治疗方法与艾灸法相比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俞穴艾灸实验组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艾灸保健知多少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拔罐治疗脂肪肝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婆婆迷上了艾灸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