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衰减与斑块类型的相关性探讨

2021-07-26 07:22李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5期
关键词:百分比表型均值

李燕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 CT室,云南 昆明 650000)

0 引言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指的是冠状动脉周围存在的一种内脏脂肪,其同冠状动脉共享微环境。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于生理状态之下主要由米色脂肪细胞所构成,抗炎表型为微环境,具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但是冠状动冠脉周围脂肪于病理环境下有促炎表型,存在炎性细胞因子、炎性细胞浸润,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发展的重要诱发因素[1]。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的解剖结构以及病理表型变化较为特殊,是近几年来临床中的重点研究问题。临床相关研究指出[2],临床医务人员可以根据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密度改变情况判断病理生理变化情况,其影像学表现主要以CT值改变为主。临床相关研究表明[3],为患者实施冠状动脉CTA检查可以根据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衰减值对患者冠状动脉炎症反应进行评估。本文主要分析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衰减同斑块类型之间的关联,具体研究内容整理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当中抽选51例(98个斑块)作为观察对象,上述患者的入院时间均在2019年9月至2021年1。依据患者的斑块类型进行分组,非钙化组(17例非钙化斑块,共27个)、混合组(22例混合斑块,共35个)和钙化组(12例钙化斑块,共36个)。非钙化组: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58.89±5.72)岁;依据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5例、高脂血症患者12例、糖尿病患者10例。混合组:男13例、女9例;平均年龄(58.92±5.68)岁;依据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8例、高脂血症患者15例、糖尿病患者12例。钙化组: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8.75±5.70)岁;依据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4例,高脂血症患者9例,糖尿病患者8例。三组冠心病患者的资料数据相比对,差异不明显,P>0.05。入选标准:在本院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以后,于30天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者;未合并恶性肿瘤或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排除标准:有心肌梗死史、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史、冠状动脉搭桥术史的患者;门诊患者或临床病历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实施检查工作之前指导患者开展屏气训练,在患者的心率达到每分钟65次以上时取美托洛尔25 mg口服。应用CT机开展检查工作,对气管分叉下1 cm直至心底位置实施扫描工作,将视野调整为220×220 mm,调整矩阵为512×512,调整管电流为500 mA,管电压调整为120 kV,旋转时间为0.28 s,调整层厚和层间距分别为0.6 mm和0.3 mm。取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0.8 mL/kg经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入,速率控制为每秒5 mL,随后取20 mL生理盐水注入。完成扫描以后向后处理工作站传输图像,实施纵向和轴向多平面重建工作。于多平面重建图像之上半自动化将斑块外轮廓、内轮廓勾画出,由软件对斑块的最大横截面积、斑块体积、重构指数、斑块负荷、病变狭窄程度、斑块CT均值以及高衰减成分百分比等进行计算。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并统计三组冠心病患者的解剖特性指标(最大横截面积、斑块体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病变狭窄程度、高衰减成分百分比以及斑块CT均值)以及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值;②分析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值上升和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值未上升患者的高衰减分百分比、病变狭窄程度、斑块CT均值。

1.4 统计学处理。对本次研究中的相关观察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与汇总后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冠心病患者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卡方检验。结果数据相比对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混合组、钙化组患者的最大横截面积、斑块体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病变狭窄程度以及高衰减成分百分比、斑块CT均值、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值和非钙化组相比较,均明显更高,P<0.05。详细结果如表1所述。

表1 对比三组冠心病患者的解剖特性指标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值

2.2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值上升患者的高衰减分百分比、病变狭窄程度、斑块CT均值同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值未上升患者相比较,均明显更高,P<0.05。详细结果如表2所述。

表2 比较两组冠心病患者的高衰减分百分比、病变狭窄程度、斑块CT均值

3 讨论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同冠状动脉之间无筋膜相隔,且具有交互作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当中的炎性因细胞因子可经过旁分泌和血管分泌对血管壁发挥作用,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均有促进作用[4]。与此同时,血管壁当中的炎性因子和氧化产物向邻近脂肪中释放,对细胞分化、组织纤维化等产生影响,改变组成的成分。为此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的密度为临床医务人员判断冠状动脉炎症变化情况的重要依据[5]。

本次研究依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成分将患者分为非钙化组、混合组和钙化组,研究结果表明,斑块钙化的成分增加则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一步发展,病变周围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程度提升,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当中的低级别炎症可重塑脂肪组织所致。疾病处于早期患者脂肪当中的炎症可导致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由米色脂肪表型转变为白色脂肪表型,且脂肪细胞体积提高、脂肪组织密度下降[6-7];伴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脂肪细胞持续加大,组织当中的新生血管逐渐减少,影响组织供血及供氧,诱导间质纤维化发生,CT值增加为主要CT表现[8-9]。

本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组、钙化组患者的解剖特性指标和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值均显著高于非钙化组患者,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值上升患者的各指标水平亦显著高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值未上升患者。提示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衰减和斑块类型之间有密切关联,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期间,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和病变冠状动脉炎症之间作用相互,伴随粥样硬化程度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可出现间质结构重塑的情况。

猜你喜欢
百分比表型均值
承德所选实生核桃资源果实表型性状评价初报
体型表型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表型及特征分析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土壤盐碱对不同表型猴樟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浅谈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均值不等式的小应用
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闪烁百分比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趋势攻略之趋势线:百分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