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消疹汤联合盐酸奥洛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胃肠湿热证临床疗效观察

2021-07-27 02:54全天华刘喜迎于亚华刘焕强
吉林中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风团防风荨麻疹

全天华,刘喜迎,陈 越,于亚华,刘焕强

(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石家庄 050011)

慢性荨麻疹是指荨麻疹每周发作不少于2 次,且连续发作6 周以上,以局部或全身反复发作的风团伴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风团多在24 h 内消退且不留痕迹[1]。本病病程长短不一,短则数月,长则数年,是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瘙痒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据调查,约20%的人在其一生中曾经患过荨麻疹,而荨麻疹终生患病率为7.8%~22.3%,时点患病率为0.5%~1.0%[2]。由于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复杂,多数患者尚不能找到确切的发病原因,因此风团及瘙痒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荨麻疹属于中医“瘾疹”范畴,俗称“风疹块”,其特征为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时隐时现,风团消退后不留痕迹。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耐,外感六淫之气侵袭是慢性荨麻疹发生的主要原因。素体虚弱之人表虚不固、腠理不密,风邪兼他邪侵袭,营卫失和则发病;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腥膻之物,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蕴久化热,熏蒸肌肤则诱发风团、瘙痒;或久病耗伤气血,阴血不足,化燥生风,也可发为本病;此外情志失调、五志化火生风也是引起慢性荨麻疹的常见因素。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缠绵难愈,故临床治疗应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抗组胺药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线用药,虽然用药后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缓解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难以根治,且存在不良反应[3]。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以口服中药汤剂为主,此外针灸、拔罐、穴位注射、刺络放血等外治法对治疗慢性荨麻疹也有一定的疗效,能减轻患者风团、瘙痒的症状,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复发率,同时也能改善因瘙痒引起的失眠、焦虑等症状。本研究观察平胃消疹汤联合盐酸奥洛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胃肠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率,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安全有效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期间河北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使用 SPSS 20.0 软件制作随机数字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签署知情同意书的顺序进行编号,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 组,每组30 例。本研究通过了河北省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伦理批号:2017YFC17036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 版)[4]及相关文献。1)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发作>6 周;2)皮肤划痕试验阳性;3)皮损为水肿性风团,大小不等,形状不一;风团时起时落,发无定处,消退后可不留痕迹;单个皮损持续时间<24 h。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皮肤性病学》[5]拟定。胃肠湿热症状:风团片大、色红,瘙痒剧烈,发疹同时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差、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纳入病例标准 1)年龄在16~60 岁者;2)符合上述慢性荨麻疹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证型胃肠湿热证辨证标准者;3)未参加其他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者;4)均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排除病例标准 1)孕妇及哺乳期女性;2)不能复诊者;3)意识不清不能表达主观不适症状及焦虑抑郁、精神病患者;4)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或伴严重的肝、肾疾病者;5)1 个月内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患者;6)其他类型荨麻疹患者,如物理因素或系统性疾病诱发的荨麻疹患者。

1.3.3 脱落与中止标准 1)不能坚持本研究方案者;2)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他并发疾病者或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3)中途要求退出本研究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盐酸奥洛他定片(北京四环科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143415)治疗,每次5 mg,每天2 次,早晚饭后口服,共治疗4 周。治疗组:在口服盐酸奥洛他定片的同时加服平胃消疹汤,每次1 袋,每天2 次,早晚饭后30 min 温服,共治疗4 周。平胃消疹汤方药组成:荆芥15 g,防风15 g,大黄6 g,芒硝9 g,川芎15 g,当归20 g,白芍15 g,黄芩15 g,桔梗12 g,甘草10 g,白术15 g,石膏20 g,银柴胡12 g,五味子9 g,乌梅9 g,白鲜皮15 g,刺蒺藜15 g。临症加减:风寒明显者加麻黄、桂枝,风热明显者加薄荷、牛蒡子,瘙痒剧烈者加蝉蜕,睡眠差者加合欢皮、酸枣仁。煎服方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 h,武火煎开后文火煎15 min,过滤出药液,再加温水煎开后文火煎30 min,过滤出药液,将2次的药液混合均匀,2 次总共取汁400 mL,分早、晚2 次,饭后30 min 温服。注意事项:2 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不应用其他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同时避免食用鱼虾蟹、牛羊肉等发物,避免饮酒,适量运动,保持规律作息。

1.5 疗效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 周后记录患者的荨麻疹活动评分(UAS7)和瘙痒VAS 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制定评分标准。荨麻疹活动评分(UAS7)记录患者治疗前后风团大小:最大风团直径0 cm 记0 分,直径≤1.0 cm记1 分,直径≤2.0 cm 记2 分,直径> 3.0 cm 记3分;风团数目:未见风团记0 分,1~10 个记2 分,10~30 个记2 分,30 个以上记3 分。瘙痒VAS评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瘙痒程度:无瘙痒、轻度瘙痒、中度瘙痒、强烈瘙痒,分别记0 分、1 分、2 分、3 分。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瘾疹的疗效标准,根据患者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ymptom score reducing index,SSRI)评价2 组病例的临床疗效。临床痊愈:风团基本消退,瘙痒基本消失,SSRI≥90%;显效:风团大部分消退,瘙痒明显减轻,60%≤SSRI<90%;有效:风团部分消退,瘙痒有所减轻,30%≤SSRI<60%;无效:风团消退不明显,瘙痒未减轻,SSRI <30%。SSRI=[(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总有效率=(临床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该组病例数×1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该组病例数×100% 。复发率=复发病例数/该组痊愈病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基线比较 2 组患者基线比较见表1。

表1 2 组患者基线比较() 例

表1 2 组患者基线比较() 例

由表1 可见,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2 2 组患者疗效比较 2 组患者症状评分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表3。

表2 2 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n =30)

表2 2 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n =30)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表3 2 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n =30) 例

2.3 2 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 治疗组1 例患者出现腹泻,1 例患者出现轻度嗜睡;对照组2 例患者出现轻度嗜睡,1 例患者出现口渴,1 例患者出现头痛。对于腹泻患者中药汤剂去大黄、芒硝加茯苓、白术,嘱其多饮温开水,中药汤剂饭后温服,几天后症状缓解继续进行临床治疗。出现轻度嗜睡、口渴、头痛患者,症状轻微可自行缓解,未予特殊处理,不影响临床观察结果。2 组对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 个月后对2 组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组痊愈12 例患者中有2 例再次出现风团和瘙痒症状,对照组痊愈5 例患者中有3 例复发,2 组对比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2 组复发率比较 例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变态反应、假变态反应等有关[8]。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可以分为超敏反应和非超敏反应两类。研究认为本病的诱发因素主要为食物及添加剂、药物、感染、动物、植物及吸入物、物理因素、内脏疾病、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9]。西医治疗慢性荨麻疹首选抗组胺药,症状较重或对抗组胺药不敏感者可考虑口服糖皮质激素。另外免疫调节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凝剂等也可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对于局部隐匿性感染引起的慢性荨麻疹应加用抗生素。常用的外用药有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软膏、炉甘石洗剂、百部酊、樟甘液等。此外,物理疗法(紫外线照射)等对于缓解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瘙痒症状也有一定疗效。

盐酸奥洛他定片为第二代抗组胺类药物,有高效组胺H1 受体拮抗活性作用,能抑制组胺介导的过敏反应,且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无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盐酸奥洛他定片还可抑制白三烯、血栓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过敏性化学介质的产生和释放,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游走和肥大细胞脱颗粒,可在过敏性炎症发生的不同环节抑制过敏反应[10]。盐酸奥洛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较好,可快速有效地缓解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皮肤、黏膜水肿和瘙痒等临床症状,但存在较高的复发率,须在见效后逐渐减量服用,长期服用可产生耐药性,且易出现头痛嗜睡、恶心呕吐、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

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其均有描述。《儒门事亲》载“皆因胞胎时所感,浊恶热毒之气有轻重,凡胎生血气之属,皆有蕴蓄浊恶热毒之气”,认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先天禀赋不耐密切相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瘾疹证治》载“世医论瘾疹,……内则察其脏腑虚实,外则分其寒暑风湿,随证调之,无不愈”,认为治疗慢性荨麻疹应观察脏腑的虚实,区分外感六淫之邪。《丹溪心法》云“瘾疹多属脾,隐隐然在皮肤之间,故言瘾疹也”,指出本病的发生多与脾胃相关。戴思恭《证治要诀·发丹》“瘾疹……病此者……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獐鱼动风之物,才食则丹随发,以此见得系脾风”,认为饮食物是诱导本病发生的因素之一,患者应避免食用“动风之物”。由于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多过食肥甘厚味、辛辣腥膻发物,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蕴久化热,熏蒸肌肤;复感外邪则使得“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怫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袭肌肤腠理,则瘙痒难耐,湿邪困阻,重着黏腻,日久则郁而化热,熏蒸肌肤,故慢性荨麻疹患者病程缠绵,瘙痒剧烈。临床治疗胃肠湿热型慢性荨麻疹应以健脾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为大法。平胃消疹汤多药配伍兼具祛风止痒、清脾胃湿热的功效,对于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明显,作用持久。

平胃消疹汤由防风通圣散和过敏煎化裁而来。防风通圣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的代表方,具有疏风解表、清热通便之表里双解的功效。此方运用汗、下、清、利四法,使上中下三焦并治,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且可取得显著疗效[11]。“痒自风而来”“风盛则痒”,方中防风、荆芥辛散透达,疏风止痒,祛在表之风邪;大黄、芒硝泄热通便,使湿热之邪泄之于下;“风淫于内,肺胃受邪”,故用黄芩、石膏、桔梗清解肺、脾、胃之湿热;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用川芎、当归、白芍行气活血,“风之为患,肝木受之”,川芎、当归、白芍兼具养血柔肝之功效;白术燥湿健脾,白鲜皮、刺蒺藜助荆芥、防风祛风止痒,甘草调和诸药。姜丽丽等采用防风通圣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治疗4 周后荨麻疹控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总 IgE 水平及体质量指数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12]。刘欢等用防风通圣散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缓解风团和瘙痒等症状,降低IgE 水平[13]。张怀田等运用防风通圣散治疗慢性荨麻疹58 例,有效率达89.66%[14]。过敏煎由银柴胡、五味子、乌梅、防风、甘草等组成,是祝谌予老先生的经验方,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急慢性荨麻疹、过敏性哮喘等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方中银柴胡联用防风可祛除腠理毛窍中之风邪,同时二药药性平和,祛风而不伤正;乌梅、五味子合用可滋肝肾、敛肺气,制约风动之性;甘草性平味甘,不仅可以调和诸药,还可缓解瘙痒难忍之急。虽然过敏煎组方简单,药味平淡,但方中诸药合用达升降、收散之功,补泄、阴阳并调之用,立方严谨,对于荨麻疹的多种病因如风、湿、热或虚均有治疗作用[15]。吴春燕等用加味过敏煎治疗30 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总有效率为86.67%[16]。柳研等应用过敏煎联合双倍剂量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起效迅速,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总有效率达92.3%[17]。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荆芥、防风均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18];大黄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等多种功效[19],大黄酸可以影响巨噬细胞脂类炎性介质活化过程[20];川芎、当归对致炎剂引发的组织水肿和慢性炎症损伤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21];黄芩具有抗炎、抗氧化的药理作用,黄芩素能够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而产生抗炎作用[22];白鲜皮可以降低炎症组织中组胺和5-羟色胺含有量,是其抗急性炎症的机制之一[23];银柴胡中所含的生物碱 C、D 具有明显的抗过敏反应作用,且生物碱D 的作用更明显[24]。

本研究采用平胃消疹汤联合盐酸奥洛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胃肠湿热证患者30 例,总有效率达93.33%,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二者联合应用能够更好地缓解慢性荨麻疹患者皮肤、黏膜风团及瘙痒等症状,对于提高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焦虑紧张的精神心理状态有较大的优势;同时两者联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效降低荨麻疹的复发。但是由于本研究经费及时间有限,存在着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随访时间较短等问题,观察结果可能相对粗糙,对于远期疗效的观察不到位。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应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和随访时间以细化观察结果。

猜你喜欢
风团防风荨麻疹
春天要防风防湿,避免湿热伤身
大楼的防风攻略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ZTGC-TD-2011D便携式色谱仪防风处理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云防风的化学成分研究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