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汉字之根,觅识字之法

2021-07-28 23:19耿敬奥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识字教学

耿敬奥

【摘 要】随着统编版教材的全面推出,低年段教师普遍反映生字数量更多,字形更难,教学难度更大。学生如何接受?面对难题,众多专家提出了指导意见,教师们也在艰难中不断摸索识字教学的法门。随文识字又一次被推上了浪尖,汉字文化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逐渐在语文教学中焕发生机。

【关键词】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 识字 教学

2019年,统编版语文教材开始在小学使用,教师和专家们也涌起教材研究的热潮。其中,大家普遍关注到:低年段的识字量更大了,生字的难度也增加了。教师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运用这些生字?在研究的过程中,“随文识字”“凸显汉字文化”等关键词再次被教师们提出。统编教材有专门的识字单元,“语文园地”中也安排了集中识字。那么在课文教学中,我们是否可以利用随文识字,带学生去感受汉字的文化,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兴趣更加浓厚呢?教师们也在实践中摸索起来……汉字是什么,它的本质在哪里?我们的汉字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识字写字?这“教学三问”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

一、寻汉字之根——汉字是什么

要想进行有效的识字教学,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汉字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本质特点。汉字是一种符号,是逐渐由图形演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是音形义相结合的文化符号,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几百个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各种事物的上万个汉字,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以“松”字为例,它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康熙字典》引《字说》云:“松,百木之长,犹公,故字从公。”“松”读作“sōng”,后鼻韵母发音时产生共鸣,给人一种宏大之感,松作为百木之长,读音也使人感到苍劲有力。从字形上看,它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木,右边是公。结合音、形理解“松”的含义,第一,松是一种树木;第二,它有别于其他树木,具备自己的特性。“松”“犹公”,具有高洁的品性。故而,在识字教学中,我们需要带领学生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理解字义,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喜欢上汉字。

二、解汉字之密——汉字教什么

解决了汉字“是什么”的问题,我们还需要探讨“识字教学究竟教什么?”。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语文是个筐,什么都能装。如果不对识字教学的内容加以选择,凡是跟语言文字相关的东西都用来教,那么教师、学生、学校都将经历“不堪承受之重”。“识字教学教什么”以及“在小学阶段需要延展到什么程度”是我们需要明确的问题。那么,如何选择汉字教学的内容呢?我们需要从语文课程本身出发,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从学生学习的难点出发,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1.串联音、形、义

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六年,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是对汉字教学提出的工具性要求。这些汉字都有音、形、义三个要素,它们就像三颗珠子,我们的教学就是要给三颗珠子穿一条红线,达到随便你提哪一颗珠子,都能带出另外两颗的目的。例如,《我是什么》一课,教师在教学“小溪”“江河”“海洋”时,不仅关注了字形中的“氵”,并且引导学生关注读音的变化,水流量越来越大,我们读的时候嘴巴开口也越来越大。如此,通过三个要素的结合,让学生记得汉字、记清汉字、记牢汉字。

2.发掘文化内涵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课程,除了会识、写之外,我们还需要带领学生去感受汉字背后的人文情怀和文化意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在教学《端午粽》一课的“粽”字时,教师说道:“粽子里面包的是米,所以左边是个米字旁,右边是个宗字,很久以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一方面,汉字的音、形、义得以联结,另一方面,祖国的节日文化传统得到体现。

3.渗透识字方法

汉字造字是有规律的,不同的部件有不同的含义,汉字之间也存在关联。例如,“爫”“扌”“又”“攴”等部件都跟手有关,看到这些部件,就可以联想带有这些部件的生字含义是否跟手有关,从而更好地理解、记忆生字。再如,含有相同偏旁的一类“字族”我们可以放在一起教学,教出汉字之间的关联。难写的字,可以用上小口诀。如“戴”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编小口诀记忆——土字头,田字腰,共字底,带把刀。再如“弟”字——头戴兔儿帽,身穿弓字袍,一竖站站直,一撇伸出来。此外,还有比较识字、加减法识字等。习得了识字的方法,就是掌握了独立识字的秘诀,对学生自主学习大有裨益。

三、觅识字之法—汉字怎么教

如果说教什么我们尚能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那么怎么教就要考验教师们的教学智慧了。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需要以更加形象、直观、生动的方式,利用情境、意境、语境来教。汉字教学不是教文字符号,也不是教汉字的演变过程,而是要将汉字化成形象的图,通过汉字符号与生活的密切关联,让学生在看图、做动作、表演、结合句子语境体会的过程中,快乐地学有所得。

1.融合“一象”(形象)素材

将图片、声音、影像等非语言形式带入课堂,直观与想象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再伴以语言形式,从而使学生左右脑功能得以协调发展。例如,在《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各种松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松的形貌以及千姿百态、枝干遒劲、生命力顽强等特点,同时提供大量文本材料,引导学生边读边感受,两者结合,使学生对“松”这个字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再如《一封信》中,教学“束”这个字时,教师出示一束花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图与“束”这个字的联系,发现两者相似之处,建立对汉字的形象认识,从而记忆汉字。学生认知的渠道多了,理解和想象的空间大了,学习会更加便利,效率也会提高。

2.创设“二境”(情境、语境)氛围

语文教学始终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字词需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够表情达意。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创设情境,结合语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汉字。我们知道,每项语言材料都包含这两部分:一为语义逻辑,一为情感指向。其实汉字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识字的情境,让汉字在具体的语境中变得有血有肉。例如,在教学《树之歌》一课的“守”这个字时,我们将其放入课文语境——“桦树耐寒守北疆”,出示图片:茫茫大雪中,桦树不畏严寒,站得笔直。桦树像士兵一样守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守”上面的“宀”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园,下面是个“寸”字,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需要我们去守护。接着让学生站起来做一做坚强的桦树的样子,再读一读句子,感受桦树坚强的品格。一个简单的“守”字,在语境中变得生动起来,也在学生心中变得鲜活起来。

3.组织“三间”(师生间、学生间、小组间)互动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更要关注生生间、小组間的交流评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记忆生字的办法,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表达,可以通过组内讨论和组间交流优化学生的已有认知,还可以组织识字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忆生字的方法最多、识记生字的速度最快。创设“识字场”,学生识字的自主性、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面对识字教学中的种种挑战,我们应寻汉字之根、觅识字之法,为汉字教学打开一扇窗,在学生的心灵点亮一束光。

【参考文献】

[1]刘伟.语文识字教学科学方法建构的心理学依据[J].课程·教材·教法,2000 (12) .

[2]李运富.“汉字学三平面理论”申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 (3) .

猜你喜欢
识字教学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识字谜语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