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让计算教学更高效

2021-07-29 08:53王建兰
教育界·下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计算教学小学数学

王建兰

【摘要】小学数学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加强对学生计算方面的训练,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计算意识,使其熟练并正确地进行计算,促进计算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教学策略;计算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达到不错的效果,但是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练习中,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计算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掌握快速、准确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技巧,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知识,提高计算教学的质量,让计算教学更加有效。

一、加强习惯培养,提高计算能力

小學阶段的计算题目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小学生受认知和智力发展水平影响,容易被周围事物打扰,导致计算准确率不高。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避免学生由于题目过多而分散注意力,或者经常出现溜号现象,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减少由于马虎大意出现的错误,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时,教师给学生讲解了简易方程的计算方法,又给学生设计了练习。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34+2x=100”,让学生计算题目中x是多少。学生按照教师的解题思路,将题目变形为“34+2x-34=100-34”,解出x=33。学生解答到这一步骤后就没有再往下继续。于是教师提问:“怎么才能验证你的结果是否正确?”经过交流后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这个结果,所以判定为正确。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将计算得出的结果代入方程中,看方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学生经过验证后发现,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因此解答出的x结果是正确的。教师继续给出不同类型的方程让学生来解答,每次解答出结果后,学生都将计算结果代入方程中来验算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

上述案例,教师在教学方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并且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让学生通过验算来发现计算过程中的问题,养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了计算效率。因此,验算能力能够检验学生的计算水平。验算并不是简简单单算一遍,而是让学生再一次审题,检查计算过程是否有误,每一步的计算是否都正确,在保证计算过程均正确的情况下,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才能真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加强基本训练,培养计算技巧

小学阶段的计算题目都比较简单,偶尔出现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题目,也是以基础的计算法则为基础。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经常为学生布置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希望通过复杂的练习来达到教学目标。但很多学生缺乏基础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面对复杂的题目,计算准确率并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夯实学生的计算基础,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技巧,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率。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乘法”一课中,课堂开始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312×28=?”后,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计算,而是让学生练习多位数乘以一位数。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但这是计算的基础。学生首先计算“8×312=2496,2×312=624”。那么是将这两个数简单相加吗?经过认真思考,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将两个得数相加,因为已经将28中的两个数分别与312相乘;有的学生认为不应该直接相加,因为28中20是十位数,因此应该将2×312的得数扩大10倍后再与2496相加,也就是“6240+2496=8736”。根据学生这种计算方法,教师为学生列出了不同类型的练习,让学生首先练习多位数和一位数的乘法,然后再相加减。比如让学生计算“125×256=?”,学生根据上述办法,将256分别与125中的1、2、5相乘,并将与1相乘的数扩大100倍,与2相乘的数扩大10倍后,再加上与5相乘的数。学生由基础做起,掌握了多位数乘法的方法。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运用分步计算方法,夯实了学生的计算基础,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技巧,帮助学生树立了计算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知识的兴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巩固了计算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技巧,会更加投入到计算活动中去,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反过来促进了计算技巧的提升。如此循环往复,在良性循环中,学生的计算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三、创设生活情境,加强计算理解

生活即教育,在实际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学生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比如购物时商品的价格,收银员找零时涉及的数学计算等等。当遇到数学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挑战,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不利于学生理解并应用计算知识,导致学生的计算效率较低。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改变枯燥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计算在生活中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教师在课堂上模拟超市,超市中各种商品明码标价,每位学生手中都有10元的模拟币,可以在超市中任意选购商品,要求学生列出算式,看手中的钱是否有剩余,剩余多少,如果不够花,还差多少钱。商品价格如下:铅笔2元,橡皮1元,笔记本3元,钢笔5元,尺子3元……学生A:购买2支铅笔,1个笔记本,列出算式10-(2×2)-3=3元。学生B:购买两个笔记本,一支钢笔,列出算式10-(2×3)-5,这时发现钱不够,那怎么办呢?教师引导学生:“如果钱不够,就用商品的总价格减去手中的模拟币。”于是学生更改了算式:(2×3+5)-10=1元。学生都能根据自己购买的商品列式计算,理解并掌握了计算题目。

上述案例,教师模拟超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的法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计算原理,培养了学生利用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计算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计算基本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感。

四、拓展学生思维,鼓励不同算法

在计算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针对相同的计算题目给出的计算方法不一定相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应急于否定学生的思路,否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不要过于强调最优解题方法,应该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分析并发现最优计算方法的原理,理解计算题目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出了一道练习“180×9.8”。针对这道题目,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A:180×10-180×0.2=1764元。学生B:180×9+180×0.8=1764元。学生C:100×9.8+80×9.8 =1764元。教师表扬了这三位同学的不同计算思维,运用这些计算方法都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是这三种计算方法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不同,学习效率也不一样。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目为“185×6.5”。学生根据上一道题目的计算方法,又给出了不同的计算过程。经过对比发现,针对第一道题目,学生A的计算方法更简便;针对第二道题目,学生C的办法则比较简便。通过对比,学生拓展了思维,掌握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中对于同一类型的计算题目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某一种计算方法,通过不同算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计算出答案,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激起学生上进的心理,使其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将学习数学当成一件有趣的事情,积极探索,主动求知,不断提高数学水平与计算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运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要积极钻研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不斷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会算理、掌握巧妙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武钧.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16-217.

邵国芳.让数学课堂余味无穷——探微小学数学教学的结课策略[J].考试周刊,2020(70):70-71.

猜你喜欢
计算教学小学数学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