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隐性教育

2021-07-29 08:53陈秀玲
教育界·下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

陈秀玲

【摘要】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的实施价值进行分析,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举措。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加强隐性教育,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相互接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隐性教育;学生

隐性教育,即在宏观主导下,实施隐蔽性、间接性及内隐性的教育行为。隐性教育无清晰的教育计划,主要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施教学引导。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方式与内容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与价值观念。将隐性教育融入其中,结合学生的思维现状、行为习惯及认知能力等加以指导,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需要设计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理念,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基础。良好的品质是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公民素质的核心。近年来,道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加强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式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的实施价值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仅仅教学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渗透于学生生活中,拓宽教学范围,丰富教学内容[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施隐性教育,能够拓展课堂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分享快乐”内容为例,可以设计互动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与同伴分享、与同学合作的意义,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二)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良好的道德素养、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是每一位公民所需要具备的重要条件[2]。隐性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融入,能够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现状等加以指导,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引导十分必要。以“大家排好队”内容为例,可以通过模拟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会插队的不良影响、排队的必要性等。渗透生活中的各类好习惯,使学生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品质,逐步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应用的原则分析

(一)人本性原则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故而课堂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人本性原则。教师需要基于素质教育的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引导[3]。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保持学习的注意力、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更好地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要求。

(二)导向性原则

隐性教育具有隐蔽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渗透,教育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4]。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施隐性教育,需要明确教育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内容[5],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渗透爱国主义情感内容等,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渗透性原则

隐性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坚持渗透性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学生生活内容等相互融合[6]。比如可以组织学生结合生活情景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引入隐性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与正确的价值观念。

以“班级生活有规律”内容为例,教师可以提问:“我们班今天的值日生是谁?”“为什么要设置每天的值日生呢?”等等。结合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渗透保护班级环境、热爱班集体的思想。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中隐性教育融入的方式分析

(一)整合课程资源,呈现互动课堂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隐性教育环境。课本中具有诸多隐性教育资源,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契机,鼓励学生表达,创设多元化、互动性及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我们爱整洁”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创设“整洁是什么意识?”等问题。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相关照片,比如班级内环境的照片、房间的照片等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这个房间真干净”“教室后面有一些垃圾”等等。教师继续追问:“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自己家里的情况?你觉得家里现在整洁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在教师的提问与引导中,学生对“整洁”有所理解,且结合生活环境做出适当变化,学会自主收拾玩具、收拾衣服等。教师在学生回答后,需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不能擅自打斷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回答,且在学生回答之后渗透隐性教育的内容,使课堂呈现和谐、互动的氛围,也能帮助学生改正不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引入生活元素,创设教学情景

课本中的很多内容具有抽象性,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可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将生活元素引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现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发挥隐性教育的价值,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在此基础上渗透隐性教育的内容。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生活情景:邻居家的阿姨带着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小学生比较喜欢模仿,这种情景模拟方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组织几名学生分别扮演邻居阿姨、爸爸、妈妈、邻居家小朋友等角色,在角色扮演中检验生活习惯、交往能力等等,比如“在接待邻居时,需要说些什么?”“邻居坐下后,需要做些什么?”等等。在情景模拟完成后,抓住契机实施隐性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反思,将隐性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比如“客人来了,我们要请客人坐下,为客人倒杯茶”等等。

道德與法治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结合小学生的生活设计教学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熟悉感,激活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渗透隐性教育内容。

再如学习“花儿草儿真美丽”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提问:“你们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很多公园的草坪上都有‘不要随意踩踏的标志呢?”等等。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表达自己的喜好,且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对花草产生一定的爱惜之心。植物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命,要爱惜它们的生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融入实践活动,强化情感体验

隐性教育在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需要主动挖掘相关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参与、学习及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思维理念和价值体系,发挥隐性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隐性教育的形式比较丰富,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社会调查活动、合作学习活动和课堂辩论活动等等,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隐性教育紧密融合起来。教师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期间,全程监督、观察,及时启动隐性教育内容,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可爱的动物”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动感的音乐或者不同动物的叫声,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问:“你和哪些动物有过难忘的经历吗?”引导学生表达对动物的情感,融入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内的调查活动。以“我们班级养小动物的人数与类别”为例,2~4名学生为一组,统计班级中养小狗的同学数量,养小猫的同学数量等等,分别汇总后,统计其所占比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数学内容相融合,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合理分工,共同探究,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分工的重要意义,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四、结语

隐性教育具有开放性与隐秘性,教师需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隐性教育的契机,鼓励学生表达,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成长机会,彰显隐性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吴仕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体验导学的实施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47-48.

林翠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有效践行“融情育德”[J].名师在线,2020(20):94-95.

任慧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探析[J].才智,2020(18):214.

赵盼.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J].名师在线,2020(16):62-63.

苏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探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18):197.

张宏.浅析“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7(07):15.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学生写话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