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授习作方法,让学生写出优秀文章

2021-07-29 08:53季婷
教育界·下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小学语文学生

季婷

【摘要】习作是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对客观事物看法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充满个性化色彩的活动。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积极传授学生写作方法,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写出文质兼美、情感真挚的文章。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学生

在早期的写作课堂上,教师常常给学生提供例文,让学生参考并模仿,试图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但是这样做往往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习作方法,夯实学生的习作基础,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一、梳理学生头绪,完成胜过“完美”

在小学阶段开展习作教学总是显得困难重重,究其原因,大多数学生并不喜欢写作文。而不喜欢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其二,不知道该如何写。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学生在写作课堂上表现得并不积极,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主动出击,帮助学生梳理头绪,让学生正确看待写作这件事,并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完成一篇作文,而不是让学生半途而废。换言之,教师要让学生清楚一件事:完成永远比完美更重要。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8单元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时,其核心要求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玩的过程写下来”。面对这样一个题目,学生大多抓耳挠腮,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下笔。鉴于此,教师不妨帮助学生梳理头绪。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记叙文六要素是什么,学生很快回答:“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想一想是否可以从这“六要素”入手回忆自己玩乐的过程。于是,教师要求学生在空白的纸上写下这“六要素”,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旁边填上对应的内容。等学生完成了这一步骤,教师要求学生将刚才自己填写的内容巧妙串联起来,写成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段落或者小短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绪逐渐放松,能沉浸在写作的过程中。

案例中,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时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任何例文,而是梳理学生的头绪,帮助学生确定写作的因素,助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对学生做过多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养成写作习惯,记录点滴心得

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有的教师总是过高估计学生的语文素养,给学生设置不合理的习作目标,导致学生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一旦学生长期处于挫败感的阴影中,很难再燃起写作的火花。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需要降低习作目标,让学生从读后感开始写起。一方面,读后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提高学生的阅读成效;另一方面,读后感对文笔没有太高的要求,学生更容易操作,也更容易建立写作自信心。而且,写读后感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方法,适合教师大力推广。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时,其教学要求是:学生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同时简单介绍一下书的内容,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并写下自己的感想,感想要真实、具体。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读后感的写作方法,教师可以用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

如,将《景阳冈》作为示范。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这篇课文,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完成两个主要任务:其一,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其二,圈出自己喜欢或者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句。然后要求学生谈一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这个句子究竟好在何处。最后,分享自己读了这篇文章的心得体会。换言之,一篇读后感主要包括内容介绍、语句赏析以及心得体会三个部分,只有写出了这三个部分,才是一篇完整的读后感。通过教师的梳理,学生很快掌握了读后感的写作办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每学一篇课文,教师都让学生试着写一写读后感,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案例中,教师重点讲解了读后感的写作办法。事实上,读后感是小学生最容易操作的作文类型,也是最容易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鼓励学生记录点滴心得,为学生布置读后感写作任务,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学习修辞手法,提高文字美感

写好一篇文章,不仅需要投入真挚的情感,而且需要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增强文字的可读性和文章的美感。对此,教师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一方面要积极渗透修辞知识,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写作,必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时,其具体要求是:写一写你身边最熟悉的对象,同时借助词语凸显人物的特点。尽管教材中已经给出了相关的提示词,但是这些词语相对抽象,并不能准确突出人物的特征。鉴于此,教师不妨引入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客观事物与所描写对象之间的共性特征,增强文字的可读性,凸显人物的特点。第一步,确定描写对象。要求学生描写的人必须是自己熟悉的,这样才能了然于心。第二步,找出描写对象的核心特征。不管是外貌特征、行为特征还是说话特征,都可以作为选取范围。第三步,找出和该特征相符合的客观事物。如,有的学生选择描写自己的父亲,而其父亲最突出的特征是拥有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父亲眼睛最直观的印象。这位学生思考了一阵,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父亲的眼神特别明亮。”教师顺势在黑板上写下“明亮”两个字,然后启发学生联想其他相关的事物,学生很快想到“火”,因为火光同样明亮。此时,教师趁机向学生渗透比喻句、本体、喻体的概念。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很快造出了一个比喻句:“父亲的眼睛炯炯有神,正像夜空下的一堆火。”

修辞手法是提升作文美感的最直接方式。然而在写作中,很多学生并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意识,这无疑是写作教学中的缺失部分。作为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融入修辞手法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优化作文语言。

四、关注日常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教学之本,更是写作之源。很多小学生之所以写不出作文,写不好作文,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从来不曾认真观察过生活,也很少主动积累生活素材,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处于“抓耳挠腮,无从下笔”的窘态中。而且,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写作技巧”的价值,从来不曾主动引导学生積累素材,本末倒置。因此,教师需要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时,本次习作从“现象”入手,旨在让学生写下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与收获。教师需要着重引导学生的观察行为,帮助学生发掘写作素材。首先,教师让学生明确写作流程:确定观察对象,开展观察过程,记录观察现象以及写下观察心得。接着,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生活中选取观察对象。无论是天空中的一片云霞还是树上的一个燕子窝,或者是路边生长的野花,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学生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完成观察过程,并记录下事物细微的变化。比如,有的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出发,将家中种植的水仙花作为观察对象,并为此写下了一段观察日记:“家里来了一个新‘客人,是一盆非常漂亮的水仙花。它和别的植物不一样,一盆清水,一些雨花石就可以养活它。我仔细观察了它的外形,它的底部就像一个大蒜头,下面长着密密麻麻的白色根须,枝条中间则是一根筷子粗细的茎。自从它来了,我每隔两三天换一次清水,还带它晒晒太阳。没想到,今天下午我突然发现水仙花开花了——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真的太美了。”通过教师的引导,即便是生活最常见的事物,学生也可以写得活色生香。

案例中,为了让学生写好观察日记,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选取自己最熟悉或者最喜欢的某一个事物进行深入观察,并记录观察中的现象与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能帮助学生积累很多写作素材。

五、丰富句子内容,写出作文风采

在写作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写作技巧是“语句扩充法”。所谓“语句扩充”,就是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把作文写得更加丰满,更加详细。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开展相关的训练,鼓励学生扩充语句,能增加学生作文的风采,让学生爱上写作。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时,由于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写景文,因此单元习作以“写景”为主题,让学生介绍自己去过的一处景点。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作文缺乏生动性,语言干巴巴的。比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妈妈带我去过黄山,黄山又高又陡峭,看着非常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句子太过简单,并没有凸顯黄山的特点,而且没有美感。于是教师以这个句子为案例,向学生示范“语句扩充法”的“魔力”。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黄山的陡峭体现在何处?”“黄山的美又美在何处?”“为什么黄山的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让你改,你觉得这个句子怎么改最合适呢?”学生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写出了这样的句子:“黄山的石头千奇百怪,这些怪石在千沟万壑中绵延,光是看都触目惊心。当你站在天都峰上放眼望去,那山高林密、烟雾缭绕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引人遐想。”通过语句扩充,句子的美感明显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案例中,教师给学生传授了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那就是“语句扩充法”。通过语句扩充,学生将原本单调乏味的句子变得生动可感,增强了可读性,从而有助于学生写出更加优美的文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一直是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共同关心的话题。本文从五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指导学生写作方法的重要策略,旨在优化写作教学。

【参考文献】

马红霞.写作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16):146-147.

韦鲜杨.优化小学语文写作效率的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0(18):54.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小学语文学生
学生写话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