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设计

2021-08-02 03:19李思思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1年18期
关键词:多角度归类课文

李思思

设计背景

2020年12月18日,本人受邀到广东省始兴县参加初中语文学教评一体化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主要围绕“学教评一体化”的理念,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开展单元教学研讨。活动流程分为现场课展示(《猫》和《动物笑谈》)、说课交流、专题讲座和分组研讨四个部分。这是本人在始兴县墨江中学执教《猫》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阅读目标做归类摘录的方法,梳理文章基本内容。

2.分析作者对第三只猫的复杂情感,学习多角度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根据阅读目标做归类摘录的方法,梳理文章基本内容。

教学活动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任务与意图

限时默读课文,利用课后的生字词复述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默读速度、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理解课后生字词的意思,并能在具体语境中运用相关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限时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利用课后“读读写写”中的重点生字词复述课文内容。

忧郁、怂恿、预警、怅然、蜷伏、叮嘱、惩戒、畏罪潜逃、断语、冤枉、虐待

教学活动二:筛选信息归类摘录

任务与意图

筛选信息,梳理情节,体会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学习归类摘录的方法。(训练学生快速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深入探讨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情感做好铺垫。)

过程与方法

1.文章围绕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展开叙述,请问作者是如何将三次养猫的经历串起来的?请从文中划出关键句,并分析这些句子的作用。

开头:“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第一只猫死后:“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为下文做铺垫)

第二只猫丢失后:“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总结上文)

第三只猫死后:“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2.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请从文中直接摘录或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1)学生自读课文,填写表格。

(2)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对初次归类摘抄的结果进行补充与完善。

(3)小组展示探究结果,班级总结归类摘抄的方法。

【预设】

■学法总结

回顾填写表格信息的步骤,总结归类摘录的方法:

(1)确定阅读目标,将文本内容进行归类。

(2)根据阅读目标锁定阅读区域,划出关键句。

(3)将关键句中符合阅读目标的关键词直接摘录或根据关键句的内容进行提炼归纳,将相应内容填写到表格当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析作者对第三只猫的复杂情感,学习多角度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学活动一:聚焦故事精探研讨

任务与意图

深入研讨文章的重点章节,分别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还原文本内容,深入探究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

过程与方法

活动设置——罪案复查探究。请重读第三只猫的部分,完成表格内容。

芙蓉鸟惨死案复查档案

推理引导过程:

(1)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在文中找出“原告陈述”的语句。

(2)老师做法官,学生模拟案件原告(即作者),自主设计语气朗读“原告陈述”的话语,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猜疑与不满。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揣摩作者当时带有浓厚主观偏见的心理活动。

(3)请学生去掉相关语句中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用纯客观、无褒贬的语言重新叙述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并与原文进行对比。

(4)请学生转换角度,发挥想象力,多角度还原第三只猫的内心独白。

(5)通过上述活动,学生重新思考,犯罪嫌疑人的表现是否可以充分证明芙蓉鸟就是为其所害?为什么?

【明确】课堂探究的过程反映了真实生活状态——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会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不可以自己的主观判断去臆断他人的思想。

教学活动二:立足关系多角度解读

任务与意图

从不同的人物关系角度解读文章的中心。(学会清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

1.发现关系

圍绕第三只猫,作者在文中一共写了哪些人与动物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①“我”与猫的关系;②众人与猫的关系;③妻子与张妈的关系;④猫与猫的关系。

2.审视关系

(1)小组合作讨论

①审视“我”和猫的关系

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②审视众人和猫的关系

为什么行文多处强调“大家都”呢?

③审视妻子和张妈的关系

作者为什么要安排妻子和张妈的冲突呢?

④审视猫与猫之间的关系

三只小猫,三段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2)班级分享讨论探究结果

①“我”和猫的关系

【明确】在第三只猫的身上,“我”看见了自己——“我”的难过不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更因为“我”的主观臆断害死了它,而且这个过失永远也无法补救。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看待他人是非常不公平的,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朗读还原】请读出“我”的悔恨。

朗读建议:第一,关注句式、修辞、关键词、标点等。第二,读好重音、停连,还原“我”的情感与态度。

a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b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c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d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e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②众人和猫的关系

【明确】在第三只猫的身上,“我”看见了身边人——活泼美丽者受偏爱,平凡渺小者被忽视乃至被淡忘,这些现象并非个案或特例,而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集体的盲从会给弱小者带来无限的伤害……

③妻子和张妈的关系

【明确】在第三只猫的身上,“我”看见了社会。——因为两者之间是不平等的雇佣关系,所以面对妻子的责怪,张妈只能“默默无言”“不能辩护”。封建制度之下,弱者总无反抗之力,就像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猫。

④审视猫与猫之间的关系

【明确】构成对比关系和因果关联。

对比:前两者殷勤索取,惹人怜爱,后者懒惰丑陋,不讨欢心,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果:正是有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才让第三只猫相形见绌,导致人的偏见最大化,为众人的臆断和第三只猫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思考】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一次,第三只猫的命运有可能改变吗?或者说第三只猫的命运怎样才能被改变?

【明确】第三只猫需要改变懒惰和忧郁的习性,主动赢得身边人的喜爱。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的奋斗和努力是不可或缺的。

3.反思关系

立足多种关系,作者想借猫的故事表达什么?

作者借“我”的悔恨,呼吁人们不要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理性客观,弄清事实,要善待生命,关爱弱小者。

学法总结

学完本文后,关于解读文章的中心思想,你学会了哪些方法?

(1)聚焦文本,抓住关键句进行还原分析;

(2)立足关系,从不同的人物角度进行分析;

(3)勾连生活,结合实际经验进行分析。

测评活动

请用一段话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反思

学教评一体化,是指在课程实施中,以教育目标理论为指导,使学习、教学、评价之间彼此相符,保持一致。

本单元要求学生习得“默读”的阅读方法,掌握“归类摘录”和“多角度概括中心”的阅读策略。根据教读课提供学习支架,自读课自主运用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思路,结合单元目标,确定了本课的课时目标为“学习根据阅读目标做归类摘录的方法,梳理文章基本内容”和“分析作者对第三只猫的复杂情感,学习多角度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以此达成课文与单元之间的一致性。在课堂设计环节上,所有的学习活动皆围绕课时目标来拆分学习步骤,搭建学习支架,并及时总结学习方法,以此保证“学习”和“教学”的彼此相符。而在作业布置方面,测评活动同样围绕课堂学习内容来进行设计,从而达到“学教评一体化”的目标。

整体课程推进顺利,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很高,课堂研讨氛围热烈。但在第一课“利用生字词复述课文内容”的部分,学生出现了生字词字音误读、词义不解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我将重点完全放在了课堂环节与活动的设计上,忽略了课文内部语文要素的全面梳理。课后细细想来才发现,其实每一课的生字词理应在课前进行详细的讲解准备,但这个“详细”不应是单纯在课前给学生讲解每个词的意义,而是应该将每一个词的字音、本义、语境义以及具体的运用方法了解清楚,以便进行随文解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课文内容和必备的语文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在进行课堂探究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创设具体的语用环境去理解每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这样才是更巧妙的教学方式。

在本课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归类摘录”和“多角度概括中心思想”两种阅读策略,在接下来《动物笑谈》的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表格,归类摘录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从多角度概括文章的中心。在自主解读课文的过程当中,学生便在不自觉地运用在《猫》中所学到的阅读方法与策略,以此完成从“教读课”到“自读课”的学习测评。

在“学教评一体化”的过程中,测评的环节除了需要注重单元课文之间的衔接,也应注重课时测评。原本的设计忽略了课时测评活动,在本课學习结束后,省教研员冯善亮老师建议,应让学生写一段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中心思想,以此检测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果。“归类摘录”其实旨在教给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的方法,而“多角度概括中心”则是教会学生解读文章主旨,通过一段简单的书面表达,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这样才算真正完成了课时内部的“学教评一体化”闭环。从测评结果来看,学生对本文内容梳理清晰,概括全面,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较为到位。但在中心思想理解角度的丰富性、深刻性以及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上尚有提升空间。部分学生在课堂交流氛围热烈的情况下,可以从多角度去畅谈对文章的理解,但落实到笔头时,其表达的思维广度及深度则远远不如口头表达的效果。这也提醒我们,在语文课堂当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训练,还要注重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

“学教评一体化”始终是一个动态的完整过程,我们必须对每一个部分都做好具体详细的思考,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猜你喜欢
多角度归类课文
多角度描写,让人物“活”起来
统计易错题归类剖析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万有引力问题的归类分析
一道圆锥曲线问题的多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