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2021-08-09 14:28钟怡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话筒网课作文课

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上了一段时间的网课,线上教学期间的一件小事,让我对作文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一天晚上,批改完作业,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一位家长发的朋友圈引起了我的关注——

今天听到个网课趣事:上课,老师刚布置完片段描写,闺女就掉线了,一顿猛虎操作刚连上,传来老师柔美的声音:“琪琪,读一下你写的小练笔”,这孩子也不实话实说,凭实力硬是口头表达了一段,刚喘口气,又听到赞许而“可怕”的话语:“写的真不错,有的同学可能没有听清楚,你再给大家读一遍。”[大笑][大笑][大笑](表情)肚皮有点疼……

一、偶遇“生活情境”,独出心裁引遐思

教师教学的素材和学生写作的素材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位家长的文字,触发了我对于写作教学小小的灵感。就像线上教学,老师和学生们一样,没有前车之鉴,有时“不见其人,但闻其声”难免就会状况百出。一节课下来有上课打不开摄像头的,有提问开不了话筒的,还有上着课掉线“找不到”的孩子……除了上课,作为老师有时还要根据各个学生线下课的表现,像侦探一样分析“案情”,在真真假假之间不断作出判断。

读罢家长的“故事”,我在“家长版”的叙述中,开始回忆上课的片段——今天上的是一堂作文指导课,期间讲到写作方法,有个“小试牛刀”的片段练习,我就布置学生当堂寫作。完成之后,请几位平时作文水平还不错的学生朗读交流,叫到琪琪的时候,隐约感到有点奇怪,她没有平时那么自信,有点紧张,说话吞吞吐吐不自然,网络貌似有点卡顿,但语言还是很有文采,符合她一贯的风格,我表扬了她,但是隔着屏幕仿佛感受不到她受表扬时的兴奋,我心里纳闷:“这孩子怎么了?”但课堂时间宝贵,当时没有多想,这件事就过去了。

看到家长发的朋友圈,我才恍然大悟。网课就是这么充满了神秘感,当谜底被解开,意料之外的故事比比皆是。

朋友圈里,经常会刷到同事们的网课“新鲜事”:激情澎湃地讲了一分多钟,眼前蹦出一连串的对话框:“老师,您是不是忘开话筒了?”讲完一个问题后突然发现没有分享屏幕,还有网上批改作业后收到学生反馈留言那些奇葩的自动回复,让人无奈叹息中,也忍俊不禁。

线上教学期间,家长的这条朋友圈引发了我对于作文教学的深度思考,平时学生亲身经历了好多有趣的、快乐的,忧愁的,伤感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啼笑皆非的小事,这写不正是最好的、具有真情实感的写作素材吗?我们能不能趁此机会,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积累生活小事,学会选择生活小事,唤醒他们心中最真实的经历,成为作文中最鲜活的材料呢?于是,周末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了一篇作文“网课   事”,期待能抓住这次契机,解决一些学生写作中的问题。

二、巧设“生活情境”,畅所欲言续惊喜

接下来的作文课,我打破以往作文课老师讲,学生练的传统模式,尝试以聊天的方式,巧妙设问引导,激发学生描述真实生活,表达内心感受的愿望。一节课下来,学生果然不负众望,将自己在网课中的各种趣事、乐事、烦恼事都和盘托出,因为有了亲身经历,作文便不再缺乏真情实感。

【示例一】(节选):中午,我和妈妈闹了点别扭,妈妈给我做好了饭,没来得及休息就匆匆上班去了。事情总是来得让人猝不及防,下午正上着课,我的电脑突然掉线关机了,打开就是蓝屏。“蓝屏”,以前只听别人说过,今天算是真正见识了。我用尽浑身解数,发现我只会“玩”电脑,“修”电脑这件事已经完全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只能缴械投降,乖乖等待救援。我硬着头皮打电话给妈妈,妈妈正在开会,听说后,急忙安排好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赶了回来,看着妈妈焦急的神情,我突然觉得自己中午的做法太不应该……

【示例二】(节选):同学们,这个超长的假期,你们过得还好吗?真的很想你们。有时,老师让一位同学回答问题,我听着电脑声音箱里传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就能想象出你们坐在电脑前开麦克风的样子,可能是自信满满、迫不及待地抢答,可能还在慌张地翻书,也可能是漫不经心地嘟念,甚至是发现话筒出故障时,狼狈地上蹿下跳的委屈……一切生动的神态、动作都清晰无比,但又迅速地消失在话筒关闭的一刹那,我脑海中清晰的画面瞬时有些虚无缥缈了……

翻阅这一件件趣事,我能感受到他们在迫不及待地表达,用喷涌而出的文字,真实还原网课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不是为了够字数应付写作,而是非常愉快地把“我”的故事,讲给你听。我很开心,通过这次作文课,许多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将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转化为作文素材,写出真情实感。但没想到的是,还有一个“惊喜”在等待着我。

【示例三】

网课“惊心”事

——作文课的意外收获

今天,是在家上网课的第二周,在网课这一奇妙的征途上,“故事”与“事故”并存,美好与意外同在。

终于到了上午的最后一节课,我做足准备,好好上完课安心吃午饭,谁知网络又和我玩起了“捉迷藏”,无论我怎样退出重进,怎样断开又重新联网,老师的声音始终“稀碎”成一个个难以捕捉的音符,跳跃着,折磨着我的听觉中枢。

在网络的卡顿中,我隐约听到老师布置让我们完成一个人物细节描写的小片段后,我又掉线了。看着电脑桌面上的“富士山”,我心中的火山也爆发了,“行,我就不信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一拍桌子,“腾”地站起来,连椅子都因“重心不稳”,被我站起来时的惯性掀翻在地。我弓着身站在电脑前,用各种方法对它进行“试探”,虽然我不会修电脑,但万一碰巧了呢?

5分钟过去,?10分钟过去,?15分钟过去……“呼”,我长呼一口气,冷静了下来,一边对着终于被“征服”的电脑,得意的微笑着,一边缓缓俯身轻柔地扶着椅子坐下来,准备好重新加入通话。在屏幕上白色鼠标箭头不断进攻后,不大值得信任的“网络质量良好”作为“敌方”战败的白旗打了出来。

我的食指在按键上轻快有力地一击,然后在空中划了道优美的线落下,加入了通话。刚把笔记本拿过来,一个柔美却又对我来说让人万分“惊恐”的声音响了:“琪琪,在吗?”我看了一眼空白的横线格,僵硬地点开话筒:“老师,我在,刚刚……刚掉线了。”“那读一下你的片段吧。”不知为什么,我竟然没有勇气向老师解释刚才的状况,抱着一丝侥幸,我点开话筒。

我咬了咬嘴唇,指尖捻着几根头发,尽量完美地表述了几个构思时的关键点,然后怀着99%的不安和1%的侥幸,关上了话筒。

我竟听到真诚的赞美!“非常好,大家都可以学习借鉴……”我一下趴在桌子上,放松极了。可下一秒,我又直绷绷地从桌上弹了起来!因为老师的下一句话——“来,把你开头几句,再读一遍!”

再读一遍。再读一遍?再读一遍!至今我都不知道我是怎样比上一次更僵硬地点开话筒,是怎样低头看着空白的横线格,是怎样有勇气跳过不记得的句子,含糊不清地背出清晰记得的句子,又怎样默认了老师给出“今天你的网络实在不太给力”的假命题……

网课趣味多,不乏“惊心”事,不知道我写出来,老师看了之后,是不是能解开心中的疑惑?

家长朋友圈里的“故事”有了续集,看到这篇文章,心中的感觉有点像社会热点问题在被大家讨论之后,突然有了“官方消息”。当“故事”有了“琪琪”版之后,我和家长的版本瞬间变成了配角。

三、拓展“生活情境”,和而不同巧共情

同一件事,每个人在事件中所处的角色不同,对于事件的认知、感受、想法就不一样,琪琪作为情境中的“主角”,她还原事件的角度就比老师和家长更真实,体会也更深刻。作为事件参与者的我的想法,家长对事件的讲述,以及琪琪自己的作文,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事件进行了描述,虽然我们没有当面交流,但是通过文字间的沟通,我们了解了彼此的想法,在同一件事中,找到了共情点,这种近似“聊天式”的生活情境交流比单纯的作文教学更具有启发性。

于漪老师说:“兴趣式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写作也是如此,采用多种生活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还可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当学生发现,有更多的人在写作中能够与自己“共情”,在思维的碰撞中“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更能够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达到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的目的。但有些时候,“生活情境”不一定是刻意创设的,善于在生活中把握真实情境,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对于学生的写作,教师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引导与启发,我也会经常敏锐地“捕捉”生活情境,为他们做好示范。当学生发现老师所表述的经历与他们能够产生“共情”,也就在无形中点燃了学生写作的“小火苗”。

【示例四】

临近期末的一天,天气有点热,我的嗓子有点哑,几个细心地学生敏感地发现了这个问题,每当大家积极响应我的提问之后,总会有几个小家伙能迅速“安抚”下秩序,让我尽量少说话,嗓子不至于太难过。这种暖心地回应就是我们语文课的日常,这丝毫不影响一直以来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今天,我正上着课,“嗡……”外面不知哪里打混凝土的轰鸣声不合时宜地传来,我下意识转向窗外,见声音一时不能停止,只能站到教室中间,尽量放大音量,看到学生们认真听仔细记,我的心中充满欣慰,他们在努力“屏蔽”蝉鸣和轰鸣声带来的困扰,这对于初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

这时,靠窗的一名男孩站起身,把旁边的窗户关上了,接着又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关上了身边的窗户……当最后一扇窗户被关上的时候,教室里的噪声瞬间降到最低,一切恢复了宁静。

学生們看着我会心一笑,我也投之以微笑,并不失时机地代表全班同学,表达心中的温暖与感动。微风被阻挡在窗外,教室里的温度随之开始升高,但学生们都认真听讲,仿佛没有感受到空气中的一丝闷热。过了一会儿,外面的噪声消失,我和学生们一起将窗户打开,清风拂面,一切重归美好。起身关窗户的几个学生,平时有的课上自制力不强,有的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但此时此刻,他们能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于静心学习的渴望,这对于老师来说,怎能不说是一种幸福呢?

我把心中的这份感动记录下来,文字中毫不掩饰心中的欣慰与对他们行为的赞许,这样的文字,能够成为打开我们“生活情境式”作文教学的导入话题,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文字中感受到被尊重的愉悦。我也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们把这份感动记录下来,这篇作文中的主人公“我”,有的是关窗的学生,也有其他学生,还有老师……我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就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心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与其在作文课上,给孩子们一个命题,让他们去寻找素材,倒不如和他们一起去感受身边最真实的生活情境,去体会,去写作。激活思想就是授之以“渔”,“生活情境式”的作文教学方式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期待与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能让学生感受被理解与被信任的愉悦,抛开顾虑,写作的素材就会源源不断在心中涌现,并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怎样选材》中提出,写作的材料源自生活。在所有材料中,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我们对它的感受最直接、最亲切、写起来能得心应手。在作文课中利用好每一次能够引导学生写作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捕捉他们心中“爱上写作”的小火苗,学生便会在生活中感受“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魅力。

“生活情境式”的作文教学,不是高不可攀的演讲台,让不擅长的学生望而生畏,而是温馨又充满活力的咖啡屋,相约好友,更多一份惬意的心境。发现生活之美,体会生活滋味,在共同的话题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熟悉的事件,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共同的经历,老师巧妙引导——这一切都可以构成一节独特的“生活情境式”作文课,让作文课灵动、鲜活,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志勇.基于真实情境设计渗透核心素养的写作课程[J].语文教学通讯.2020.7-8B.

[2]金戈.“支架式”写作教学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0.7-8B.

[3]肖卫平.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情境式作文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2.

钟怡,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话筒网课作文课
小话筒
是什么“网课”让“学生们”好评如潮
一堂有趣的作文课
简易无线话筒扩音系统设计及实现
『选』网课
马老师上作文课
作文课
Thc Composition Class作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