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土中国》为例谈整本书阅读

2021-08-09 14:30谢彩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差序费孝通

《乡土中国》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和“整本书阅读”的必读书目,需要学生不仅要学会阅读学术作品的方法,更要由此及彼、形成自己的阅读经验。在此背景下,学生层面的“真读”和教师层面的“实教”便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真读”,是指让学生的阅读不流于表面的摘抄、整理等任务,而是能够学会“勾画圈点”等读书方法、理解书中的语言特色和论述逻辑;能够找到实际生活与文本的某种契合;能够为作者至高之善的科学精神所感染;能够初步形成对社会学的认知。而所谓“实教”,是指教师为达到以上内容和目标的脚踏实地的努力。作为教师,要达成以上学习内容和目标,要在这几方面下功夫:甄选版本、沉潜文本、走出文本,本文尝试探讨之。

一、甄选版本,智慧阅读

如今,《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正是股大热之风。综观由此形成的众多论文,仅有李勇、杨钎老师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一文论及到了“版本推荐和教学价值分析”[1]。诚然,如李文亮老师在《整本书与阅读课的逻辑之思》一文中所说:学生“越是接触的版本越多,越能够通过版本之间的比较,真正找出自己喜欢的版本”[2],但面对高考背景下的学生课务繁重、阅读时间少之又少的现实,我们觉得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减少《乡土中国》的阅读障碍,也不失为一种可尝试的方法。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由14篇乡村社会学论文组成,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这本书“庞杂的知识谱系”[3]、相异于信息时代的农耕文化,颠覆了学生先前的阅读经验和阅读习惯,确有一定难度。这时,选择符合高中生学情的版本很关键,而老师在辨别版本方面,则需沉下心来了解各个版本的异同,最终给学生挑选出相对最适合他们的版本来。

目前市面上《乡土中国》的版本繁多,主要是有无注解、导读和插图的区别。通过比较,笔者认为中华书局的注解本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版本相对更适合初次阅读学术著作的学生。前者,岳永逸教授的导读《费孝通和他的乡土中国》从费孝通的多元角色、家国情怀、知识渊源、社会实践、成书主旨等入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丰富的资料,知人论世方能以意逆志。更重要的是,岳教授精心梳理了每篇的关键内容,以列表形式诠释概念并进行比较,对语言特色如《论语》的引用也有细致的呈现,最后眼界放大,把费老乡土社会置于当代世界的大环境中去观照。这篇生动性与思想性兼具的导言给了学生一个宏观的把握,再读14篇文章,心理期待和阅读基础都会有所不同。后者,最大的特色是给学生提供了作家小传、名师点评、经典语句、人名的简要介绍(如滕尼斯、史禄国、潘光旦、归有光、马林诺夫斯基等),了解这些可以让学生追溯费孝通先生的知识源头,拓展知识面。毕竟高中生读书时间本就不多,能够在这方面“偷懒”也不是一件坏事。

二、沉潜文本,真实阅读

读学术论文的目标,首要任务是会读、读懂。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华丽外表的雕琢上,更重要的还是回归本真:一字一字读,一页一页翻。陶渊明曾言“豪华落尽见真淳”,先从最朴素最原始的做法开始,让阅读在师生的同频共振中真实发生。学生读什么,老师就读什么,但老师读得肯定要比学生更广更深。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阅读心理,才能给出最有效真诚的指导。

(一)基于学情的学法指导

据统计,学生读懂《乡土中国》,周期大约是两个月。若要向更深处蔓延,则路路漫漫而无所止。读第一遍时,笔者跟学生的心理相差无几:迷茫、胆怯、焦虑。本书专业术语多、古代典籍多、生僻人名多、生活经验差异大等等,故深感不安。开始读第二遍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做了阅读示范,上了一节“读前指导课”。具体操作如下:先把每一篇每一个段落的大意批注在旁,圈出不懂内容,最后再完成每一篇的内容归纳和简单提纲,即《课标》所说的“通读全书,勾画圈点;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4],基于上述任务后,再完成整本书的思维导图。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学生普遍反应阅读有了自信,敢于往深层次探究,也确实开始真正走进书中世界了。

阅读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了大量“整理扫盲”工作,完成了古代典籍、概念、典故、人名等的整理,以读书笔记、手抄报、绘画等形式呈现,精彩纷呈,用心用力。学生甚至模仿费孝通先生“田野调查”的做法向老一辈了解乡村风俗,寻找自己身上契合文本内容的那个点。比如在探究“差序格局”特点时候,周蔡琦同学结合自身经验这样举例子:“我们乡下的葬礼,逝者的子女会带白头巾,穿白鞋子称为重孝,而孙子孙女则省去了头巾,其他人则只会带白布条。同时在一个村中,或者整个亲戚网中,与其关系亲密的会全家出动主动帮忙,而如远方亲戚或者来一个或者就不来。”而这些,阅读和学生的生命已然相通。

(二)基于整本書的单篇教学

通过收集学生罗列出来的疑难问题,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道德》两篇,他们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是差序格局”“中国适用于团体格局吗”“中国人自私的根源是什么”。笔者顺水推舟,上了一堂“读中推进课”,课题为《差序格局——初探乡土中国的人情社会》,欲以“一篇”来窥探“全书”。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独创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乡土社会里以己为中心的、有差等次序的、具有伸缩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或社会结构)。其实,差序格局正是整本书讨论到儒家人伦关系时的基础,它是一个前提和背景,后文血缘关系、立法秩序、男女关系、权力结构等都有这个概念的体现。如果把《乡土中国》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差序格局这个核心概念就是这棵大树主要枝干。《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就是滋养大树的土壤,《乡土本色》之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提到的乡下人之“愚”、“文字是多余的”,并非是乡土中国的特点,也不是费老的重点,他是要引出中国基层社会是一个私人社会和熟人社会。后文《系维着私人道德》《家族》《男女有别》《血缘和地缘》则是这棵大树的枝杈。据此,笔者这堂课的大致流程是:给“差序格局”下定义——讨论比较“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整本书读法归纳——本章节在全书中的地位。

如此,以点带面、以一带整,牵一发而动全身,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规律。此刻的师生就如同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不断成长,流向远方。

三、走出书本,拓展阅读

“入书出书”,这是南宋陈善的读书方法,深以为然。在讲授《乡土中国》整本书的过程中,笔者读了费孝通先生的其他著作如《生育制度》《皇权与绅权》《乡土重建》,寻觅费老著作融会贯通之处。其他著作如何江《走出自己的天空》、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许倬云《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庸》《仪礼》《弟子规》,读罢发觉其中某些理论、实例可以和《乡土中国》的内容互为印证和补充。不拘泥于“此本”,更追求“彼本”。温儒敏先生说:语文老师要有“职业阅读”的习惯、要做“气自华的“读书种子”[5]。

为了中和学术论文的严肃、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也为了加强教学的情景感,笔者利用网络媒介,给学生播放了相关视频:张绍刚先生主持的《读书》之《乡土中国》节目、梁文道先生主讲的《理想国·乡土中国》、窦文涛先生主持的《圆桌派》之“中国社会的人际”、B站介绍费孝通婚姻生活及学术研究的《费孝通》(上、下)。面对这本思想博大的小书,师生共同在做一个尝试,即单篇阅读——整本书阅读——群书阅读,辅之以影像资料,使个人单独封闭式、单向性的阅读转向群体开放式、互动型的阅读。

最后,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教学不仅仅包括外在严密布阵的教学设计,更重要的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给当下的青年人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乡土社会》这本书里,需要对学生进行价值的引领,辩证看待中西方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由言入心、内化于行,才是真正的阅读。

参考文献:

[1]李勇,杨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刊,2020年11月.

[2]李文亮.整本書与阅读课的逻辑之思.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20年11月.

[3]费孝通.《乡土中国》(注解本).岳永逸注.北京:中华书局,2020:34.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5月第2版.

[5]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41.

谢彩萍,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差序费孝通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高职院校“技术差序”育人体系研究
从“差序格局”到“差序治理”
——概念跨学科移用现象的分析与反思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村慈善的“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