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与思考

2021-08-09 17:56杜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鼓琴糖葫芦伯牙

近日,听好友《伯牙鼓琴》这节课,感慨颇深。这篇课文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的第一篇。好友以古曲《高山流水》引入课题,将一节课串成了一串“看着诱人、闻着芬芳、品着香甜”的糖葫芦,这八颗糖葫芦分别是:①音乐入境,巧激趣;②初读准音,画节奏;③自主学习,归方法;④合作探究,解文意;⑤品读课文,悟知音;⑥填词入曲,巧背诵;⑦对比关注,谈魅力;⑧拓展延伸,做积累。一节课,如春风拂面,如杨柳依依,行云流水,与听者,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

我之所以又提到“糖葫芦”,是因为我曾经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课堂环节的组织问题。用“糖葫芦”来形容课堂环节,特别形象生动、易理解。我觉得“课堂环节组织”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将课堂生搬硬套成几个环节,过渡生硬,课堂看似时时刻刻有事做,实则是随意堆积在一起,没有逻辑性,就像还在锅里的糖葫芦;第二层次,就像一串做好的“糖葫芦”,课堂中的教学环节由一根“棍子”贯穿,所有环节围绕主线,结构完整,层层递进;第三层次,更像是“融化了的糖葫芦”,仍然有一根主线,但各个环节不像第二层次那样,一个一个看的特别清楚,而是过渡自然,由一个环节过渡到下一环节,水到渠成,不仔细分辨,就好像浑然一个整体一样。我觉得,如果能把课堂组织到像“融化了的糖葫芦”这个程度,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言归正传,如果我来讲这节课的话。我想我是不会制作PPT课件的,就一跟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足矣。我想象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三尺讲台连接五湖四海,一寸粉笔贯通万世千秋。”PPT这样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就是一把双刃剑,好处很多,但同时也兼具巨大的弊端。就PPT而言,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呈现信息的量太大,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变成了容器,甚至学生“只往进装”都来不及,更别提思考;二是呈现信息的速度太快,眼睛一眨,又是一满屏,学生几乎没有主动思考的时空,不像传统的板书,老师边写,学生可以变记边想边猜,相比而言,有思考的时间;三是呈现的画面太丰富,看似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实则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假如没有PPT中那一幅美丽的画面,“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心里边想象的画面一定各不相同,丰富多彩,充满个性,而如果在大屏上展示出来,就将这种想象归于一统,就成了“几十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一句话,在使用PPT之类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时,要把握好尺度,否则可能就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冲淡教学的内容。语文课,又是文言文,为了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和想象空间,我想我还是不用PPT更合适一些。

当然,我怎样讲,也只是心血来潮地说说,只是想象一下自己和常规课不一样的地方。涉及常规的讲法,一笔带过。

一、课题的处理

首先,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伯牙鼓琴》。慢慢地,一笔一划,不急,争取写的倜傥潇洒,给学生做好“写好字”的示范,是以“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然后,让学生齐读三遍,中国人讲究“三六九,朝上走”,那这节课就以读三遍课题开始。

读完课题后询问学生:“有没有不知道题目意思的?”题目简单,学生应该都懂,万一有不懂的,可能就是“鼓”字,可以让懂的同学给他讲。当学生都知道“鼓”就是“弹”的意思后,抛出第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课文题目不叫“伯牙弹琴”,而是“伯牙鼓琴”呢?由学生随便猜,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因为我也没有标准答案。我个人认为:用“鼓”字就能让人觉得这是一篇古代文言文,而如果用“弹”字,就会让人觉得这是一篇現代白话文,“鼓”和“弹”,在此可以用来区分文体。其实,强调用“鼓”而不用“弹”实为给学生渗透“选词炼字”的用意。同时,再结合本册第四单元第12课《桥》这篇课文里边提到的那位村党支部书记的代称,来加深学生印象。一般情况下,都会用“老人”,而这篇课文里却用了“老汉”。老人,给人感觉白发苍苍,垂垂老矣;而“老汉”则是宝刀未老,身强体壮,更能突出小说的主题。再以现在生活中的另外一个词语“女汉子”为例,突出“汉”这个字中蕴藏的坚毅刚强的味道,进而继续渗透“炼字”的重要,所谓“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接着,就是常规教学,问学生“从题目读出什么,想知道什么”等等,不再赘述。等学生讨论完后,我会抛出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有的教材,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取为……”说到“取为”就停止说话,吊学生胃口,徐徐转身至黑板,在“伯牙鼓琴”的旁边,再次缓缓的边读边写“伯牙绝弦”,争取也能带着学生一起缓缓地读。这个“绝”字,也比较好理解,写完后问题就来了:“同学们,这两个题目,哪个更好一些呢?”还是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因为我还是没有标准答案。我这样做,就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给学生渗透挑战权威、不盲从、敢于质疑的意识。待学生讨论完后,我概括一句,以继续吸引学生探究的兴趣:“到底哪个题目,更好一些呢?接下来,咱们一起学习课文,学完之后,再下结论。”

二、课文的处理

首先,还是“三六九”的做法,学生自由读三遍,读完后询问学生有没有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果有的话,由懂的同学来讲解,老师来补充。这篇课文比较简单,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帮助、集思广益的方法应该能够解决不懂的字词和句子,能够疏通文意。

好友在第四个糖葫芦“合作探究,解文意”中采取了PPT展示四个难句,由学生逐个认领的方式,我觉得不妥。时下有一句开玩笑的话是“不要你觉得,要我觉得。”老师认为的难句,不一定就是学生不懂的难句;同理,老师认为的易句,在学生眼里不一定还是易句。老师不宜越俎代庖,替学生代劳。学生有难处,就讨论;学生没有难处,就跳过;不能为了课堂环节的完整,想当然,自以为是,凭借个人教学经验强行制作学生的难处。

疏通文意后,就可以朗诵。好友采取的用mp3范读,我觉得此法亦不妥。再好的录音也是别人的,完全不能和老师自己的范读相媲美。在学生眼里、在学生耳里、在学生心里,老师的范读,更有影响力、更有说服力、更有穿透力。如果觉得自己朗诵尚有提升的空间,可以提前对着优秀的录音多练几遍。课堂上用自己声情并茂的声音去感染学生,是老师应该做的,也应该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之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疏通文意、朗诵课文后,就到了本课的精华部分,用单元阅读提示里的话,就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感悟思想境界之高。这篇文章中最关键的两句话、最有画面感的两句话是: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想象高耸入云的泰山,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想象波澜壮阔的江河,一定不要在PPT出示类似照片,否则就会限制、狭隘了学生的想象。

为了增强、丰富画面感,好友拓展的也很好,用了“杨柳依依”“明月皎皎”、“落叶纷纷”“白雪皑皑”四种意象,来扩充“善哉乎鼓琴,      ”这个句式,显然,这种拓展已经超出常规一大截。但我觉得,此刻宜反其道而用之,明明伯牙完全可以弹奏出“杨柳”“明月”“落叶”“白雪”“青松”“风花雪月”……等等,为什么原文里,只说“高山”,只谈“流水”,有何深意?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深入思考的学习过程当中。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我们静观其变。如果学生说的不到位的话,可以适当点拨,“太山”就是指“泰山”,是五岳独尊;如果还理解不到位的话,就点出文章里关键的一个字——“志”。“志”,何意?“志在太山”,又是何意?引导启发学生说出要有如泰山一样冲入云霄的志向。而“志在流水”稍难理解,流水,流水即江河,江河即流水,能撑万里船;有容乃大,能容难容事。这里,流水其实指的是胸怀。也就是说,“志在太山”“志在流水”,就是要有巍巍乎泰山一样的高大志向,有汤汤乎流水一般宽广的胸怀,即要有高耸入云的志向,有心胸宽广的胸怀。所以“名为知音”,实乃知志也。

然后,继续升华。课文中,钟子期说了两句话,“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两句话都说在了伯牙的心坎上,而课文里伯牙却一句话都没说,两人又以知音相称,让学生考虑“伯牙不说话”可能吗?接着让学生猜一猜,伯牙会对子期说些什么话?来继续拓展文章深意,来继续训练学生思维。在此,可以加强一下语气,子期两句话都以一个“善哉”起句,伯牙就以两个“善哉”起句,也就是完成“善哉,善哉,      ”这个句式。凡是有诸如下边之类的好句,都要对学生大加夸奖。

善哉,善哉,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

善哉,善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子期也;

善哉,善哉,此人知我之音,懂我之志,真乃知己者也。

……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越夸,学生的思维越活跃;越夸,学生的表现越好;越夸,越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我再以两个例子说明伯牙说的话,算是对学生的补充扩展和知识积累。一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创作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二是《列子·汤问》里说的: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尤吾心也。”

第二个说法更符合课文的行文风格一些,“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想到的,就是我弹琴时想到的!”

此处,如有时间,可以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唱空城计那段补充一下:实为空城,一介书生诸葛亮却以一曲退司马懿十五万铁甲兵士,当时,司马懿边听边说,“……弹指间似有雄兵百万”,他应为诸葛亮知音,若当时司马懿不懂音律,诸葛亮可就惨啦。

解读完文章后,就可以背诵了。好友的做法,很好,第六个糖葫芦“填词入曲,巧背诵”,音箱里传出《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PPT上将原文关键字词换成了小括号,作为学生背诵的支撑,辅助学生记忆。当时,第一遍学生要是默诵或者小声背诵就好了,就可以听到优美的音乐。稍显遗憾的是,让学生采用了集体背诵的形式,学生的声音完全遮住了背景音乐,没有听到,从而少了一分韵味。背诵两遍后,如果连小括号,都去掉,只留下故事主干,作为背诵辅助。比如屏幕上只留下四行字:

伯牙鼓琴,子期听;

巍巍高山、汤汤流水;

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

或者干脆清屏,啥都没有,就更完美了。只有主干,让学生背诵,就更是挑战了。对学生思维的支撑,要越来越少,学生就不会产生依赖。支撑越少,就越富有挑战,学生就会因挑战而富有乐趣,学生就会因挑战而充满斗志。

最后,在群情澎湃中,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引回开课时的板书,重新引回那个悬而未决的“伯牙鼓琴”和“伯牙绝弦”。我依然没有标准答案,我的想法是重新寻找时间,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交由学生讨论。正方的观点是“伯牙鼓琴”好,反方观点是“伯牙绝弦”好,学生自由组合,加入任何一方都行,充分尊重,不做硬性要求。然后,再给学生增加要求和难度,正方和反方准备不少于10条的理由。如果不做这个要求的话,学生可能就只做泛泛之思,而不做深入思考,而规定10条理由,就可能逼着学生查阅资料,寻找论据,深入研究。“以生為本”,就是马卡连柯在《我的教育经验中的若干结论》中写的:“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他。”同样,对学生“严慈相济”,“严”是严格,不是严厉;“慈”是关爱,不是纵容。

辩论的结果,若正方“伯牙鼓琴”胜,则这节课就此结束;若反方“伯牙绝弦”胜,就组织学生给统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写信,陈述理由,提议修改,不论最终结果如何,都以锻炼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为最终之目的。

杜涛,陕西省西安市城南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鼓琴糖葫芦伯牙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伯牙鼓琴
糖葫芦
问世间,“琴”为何物
知 音
泉水滴答
高山流水
糖葫芦
Tang' Roulou,la marque chinoise d’un duo de designers frança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