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古建筑文物保护原则、问题及对策

2021-08-09 12:22段利强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小城市问题对策

段利强

摘 要:古建筑文物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的重要表现,是华夏文化的精髓,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现存的古建筑文物大都经历了自然灾害的侵袭、战争的摧毁、人为的破坏,它们的珍贵之处不仅体现为精美的外在形象,还体现为坚韧的建筑精神和深刻的历史痕迹。加强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可以使古建筑文物承载的优秀文化得到更好弘扬。发展古建筑文物旅游,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丰富和提升了国民素质,同时传承和发扬了我国优秀的古建筑文化。文章对中小城市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原则、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阐述,期望能够促进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中小城市;古建筑文物;保护原则;问题;对策

1 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原则

1.1 修旧如旧

1955年梁思成提出了“修旧如旧”的概念,要求在最大限度保留原貌的前提下,合理地修缮和保护文物。古建筑中能修补再利用的残存构件,都要加以修补再利用。充分利用原有材料,尽可能保存文物原部件,避免增加和拆除,既要保证古建筑文物安全,还要保持原有的沧桑感。在实际保护修复中,文物保护部门首先要客观评估文物受安全威胁程度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取舍,而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

1.2 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

我国传统古建筑以木结构框架为主体,有的庄严雄伟、整齐对称,有的曲折多变、灵活多样。历史上各时期的建筑都有各自的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水平和艺术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的民族文化。在古建筑文物形制上做任何的改变,都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文物本体,都不含当时的历史信息,那么就会丧失古建筑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1.3 保留古建筑本来的结构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古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祖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各式各样的古建筑,其别具一格的建筑结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各时期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所以我们要仔细研究分析各个时代的古建筑结构,采取科学有效的修复措施,尽可能保持现状和恢复原状。

1.4 保留原有的建筑材料

我国古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古建筑材料更是种类繁多,如木材、石材、砖瓦、白灰、青灰、黄土、油漆等。因此,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的关系十分密切。修缮古建筑时,尽量不要更换原来构件的材料,维持原有的“本质精华”,即使更换新的材料也应与原来相同。

1.5 保留原来的工艺

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时,要想真正保留古建筑原貌,除了保留其形制、材料外,还要保留原来的工艺技术。虽然现在不断有新技术出现,但是我们要谨慎使用新技术,避免对古建筑造成破坏性影响,应继承傳统工艺对古建筑进行修缮。

文物的原构件是其制作工艺的承载体,能够反映出当时的工艺技法,应该仔细加以分辨,不同质地的构件,加工方式不同。因此,在进行保护和修复时,尽量使用原有的工艺技术,在某些施工上,在不影响古建筑的前提下可以使用现代技术,但一定要与原来的工艺风格一脉相承。这样不仅是为了保存传统工艺的整体性,更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

1.6 要有根据地修复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许多历史遗产,其中古建筑数不胜数,但是由于岁月的侵袭,以及自然的影响和人为的损坏,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亟须进行合理的修复。古建筑文物修复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工作。目前,有关部门对修复工作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培养专业的修复人员,掌握精湛的修复技术,制定优秀的修复方案,以古建筑的原始材料和确凿的文献为基础依据,遵照科学的修复原则,对文物本体破损部位进行修复。

1.7 严禁拆真建假

我国有着五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许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对于这些珍贵的城市古迹,整体风貌是保护中的重点和难点,历史建筑、传统建筑、其他建筑及街道、水系等都是构成历史风貌的要素,修缮和环境整治要按照其原有风貌进行,这样才能让历史文化延绵流淌。

在进行城市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整治中要有整体规划,要依据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规划,严格分区,区分历史街区、传统街巷和棚户区。在改造和整治中,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度提高历史街区开发强度,切忌出现因大拆大建而导致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风貌遭到破坏、历史环境要素损毁严重和城市文化记忆逐渐消失等问题。

山西省大同市在1984年国家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排名第三。2008年开始,大同市开始规划古城重建,涉及近10万居民拆迁,重建思路也受到很多批评。经过8年大刀阔斧的改造,许多明清民居和一些历史文化街区都被拆光了,遭到严厉的批评,这是“拆了真古董,却做假古董”。

1.8 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互相依赖

文物周边环境与文物本体同等重要,两者不可分割。周边环境是古建筑完整性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古建筑周边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文物本体的历史空间格局。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周边环境,哪怕是一小部分也是非常珍贵的。文物本体依赖于周边环境,环境恶化将加剧文物劣化。例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十几年前,石窟前面修了一条109国道,这是一条煤运通道,平均每天有两万台拉煤车经过石窟前,煤土飞扬,石窟里的佛像仿佛被披上了一层“黑袈裟”,对石窟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因此,大同市决定对此国道进行改线,改善周边环境,为景区创造一个美丽的环境。现在的云冈石窟在国内外声名鹊起,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 古建筑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

2.1 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意识淡薄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国民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群众对政府组织的保护古建筑文物宣传活动关注度不高,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薄弱。一些政府官员在进行城市村镇规划时,忽视对古建筑文物群落的保护,规划不当,使古建筑文物暴露在厂矿及污染企业的污染范围之内,造成了文物的破坏;或者由于古建筑文物修缮困难,直接将其推倒重建,使许多古建筑群落彻底消失。20世纪50年代,大同市先后拆除海会殿和钟楼。当地政府以妨碍交通之名,拆除了城中心的四牌楼。1964年之后又先后拆除了南城门楼和瓮城的文昌阁。1979年,全城唯一幸存的南城门洞和登城马道亦被拆除殆尽。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某些开发商对古建筑文物盲目开发,使古建筑文物受到破坏。古建筑文物所在的旅游景区没有限度地供游客参观,人流量超过了景区的最大容量,造成古建筑文物的损坏。

2.2 古建筑文物保护存在难度

我国古建筑文物多以木材和砖体结构为主,在木结构及地基保护方面存在难度。首先,古建筑的砖体风化嚴重。砖体和青石板在长时间的风化作用下变形、脱落,使古建筑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其次,古建筑木结构损毁严重。我国的古建筑使用最多的材料为木材,木材在自然环境中容易变形、腐朽及虫蛀。最后,古建筑地基沉降严重。我国古建筑地基夯实度低,在地壳运动以及人为的影响下,古建筑地基发生沉降,从而引起墙体开裂、木架变形以及坍塌的情况发生。

诸多的人为因素给古建筑文物保护造成了困难。其一,城市发展规划不合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张迫在眉睫,很多城市在发展规划时,对旧城区的古建筑不够重视,没有制定出合理的保护方案,导致大量古建筑被推倒,消失在城市建设中。比如,20世纪90年代,在旧城改造和城市开发潮的冲击下,大同古城7.34千米长的主城城墙被拆了近半,成了残垣断壁,城内的四合院民居也被大量拆除。其二,乡村的迅猛发展及空巢现象。我国乡村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迅速发展,但散落在乡村的古建筑文物得不到重视,再加上进城务工人员增多,闲置的古建筑无人居住照料,容易自行坍塌毁灭。其三,文物市场的利益驱动。在文物市场的驱动下,有人将自己家的古建筑拆卸,贩卖零部件,对古建筑文物造成了无法修复的损坏。

2.3 古建筑修复技术及修缮方式不合理

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或修复理念的偏差,许多受损的古建筑在修缮和保护后发生了改变,无法完整保留以前的“原汁原味”,这种保护方式也是不可取的。

我国古建筑修缮方式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古建筑大多运用机器修复,很少采用人工修复,无法保持古建筑原有的历史文化韵味。其次,修缮工作粗糙,只对古建筑文物的外部进行简单的修补,忽略了内部的保护和修复,为今后古建筑的研究带来了困难。最后,未制定出完善的修复计划,没有对古建筑文物修缮工作进行评估。

2.4 古建筑文物管理和保护制度不完善

我国古建筑文物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完善的保护制度来管理,目前管理和保护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应该加大保护力度,健全文物保护法律体系。首先,我国游客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故意破坏文物的事件频繁发生。法律对此现象的惩罚力度不足,无法禁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其次,管理人员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不到位,导致大量文物遭到破坏和被盗窃,近年来,古建筑不断发生火灾,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最后,我国古建筑文物管理混乱,文物所属权随着时间的变化变更不明确,导致很多文物废弃或成为杂物堆放处,有些更因损坏严重成为危房。

2.5 古建筑修复资金不足

建筑群落无法整体被保存下来,单个保护的个体有时也就失去了文物保护的意义。基层文物管理部门人员缺乏编制,文物保护经费有限,造成日常的保护管理举步维艰。文物保护资金覆盖面积有限,省级以上的古建筑文物为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对象,需要保护的其他古建筑文物不在保护对象的范围之内。引入的文物保护资金单一,大多为国家投入的保护资金,缺乏私有资金、民间团体和个人资金投入。

3 古建筑文物保护方面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宣传,提升民众的保护意识

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修缮是全民性的工作,仅仅依靠文物部门或者个别人举步维艰。众人拾柴火焰高,做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减少文物的受损概率,需要文物保护和管理部门扩大宣传,营造人人参与保护古建筑文物的良好氛围,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我们可以借助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进行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线上宣传,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线下带有奖励机制的趣味活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潜移默化地提升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3.2 采用科学的保护方法

文物管理部门不仅需要更新传统观念,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方针,尽量在保护和修缮古文物中保持其真实性,恢复原本的形态,还要从文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进行合理的隔离规划,从而保护文物的历史性和发展性。在选择修缮技术时,也要保证技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尽量采用传统工艺技术。在实验的基础上,才可以采用新材料和先进技术。选取修缮材料,尽可能保证与原始建筑一致,注重材料的质量,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取适宜的材料,保证材料的使用寿命,提高古建筑文物的修缮质量。

3.3 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

在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修缮过程中,专业人员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提高专业人员的技能可以更好地实施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修缮。面对专业修缮人员短缺的情况,一方面可以加强学校培养、在职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专业人员的就业编制,进行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保证人才的基本生活保障。

3.4 加强文物保护制度保障

进一步完善针对古建筑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制定古建筑文物保护相关的规章制度。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落实对古建筑文物的评估,严厉惩罚破坏古建筑文物的行为,加强保护不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古建筑文物。

3.5 多渠道筹集古建筑文物保护资金

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修缮需要依赖资金的投入,可以采用政府投入为主体,市场运作和多渠道投资资金为辅助手段。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是古建筑文物保护的主要资金来源,将保护资金列入政府的收支预算,进行统一拨款、统一使用、专款专用。还可以依靠市场化运作的投资体制以及社会资本和民间团体的投入,拓宽保护资金的来源。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保证保护资金收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邀请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进行共同监督。

3.6 合理利用古建筑文物

应该在科学保护古建筑的前提下,对古建筑进行适当开放,发挥其参观利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良性循环发展,创造经济效益,古建筑保护理念才能深入人心。同时,还需提升民众的参与度和保护的积极性,积极鼓励民众参与到具体的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中。当然,资金是古建筑保护的重要保障,相关管理部门需要积极引进资金,更好地去利用古建筑文物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中小城市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探析中国中小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探析中国中小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基于消费视角下的高铁经济给中小城市带来的产业变革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国内中小城市中服装的“快时尚”文化现象分析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